文 | 郭為中,資深媒體人
上次采訪季琦,是2006年的11月,那年,距離季琦的第三次創業——華住集團(當時還叫漢庭)才剛剛一年。
白駒過隙,一轉眼今年華住集團成立20周年了。
華住20年,季琦推出了他的新書《心生之境》。
掩卷長思,真是感觸良多——一部用心寫作、真誠表達、有深度而且希望幫助他人的作品。

做記者時,采訪過不少企業家或者外企的一把手或者中國區總裁,季琦無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位,他衣著休閑、面帶微笑、用詞簡練,邏輯干凈,一口江浙口音的普通話,令訪談更像是聊天,氣氛甚是松弛。
但他又不似很多江浙地區草根出生的企業家,雖然不避諱生長于南通如東的農家,但上海交大的本碩學歷、攜程、如家到目前的華住三次從0到1的經歷,又令他的言談舉止帶著很現代的氣息。
讀著《心生之境》,印證著19年前的感觀。
心之所向
本書用“心”和“境”串聯起整部作品,季琦在自序里說,“心”是指觀念的世界,“境”是指“實體的世界”。
開篇12篇的“心”的部分,是季琦的哲學和靈魂思考。充滿了深邃和理性的美感。
季琦把這12篇文章起了一個總標題“宇宙觀”。文章層層遞進,展現了他個人對人生的終極思考,如人和其它物質有何區別、光速為什么不可超、時間為什么不可逆、數學為什么是人類思想的最高表達、觀念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生命的意義何在等等。
攜程的三位主要創始人季琦、梁建章、沈南鵬都特別有意思,他們都沒有被“數學優等生”、“理科男”、“企業家”標簽化和定義住,沈南鵬從創業者轉身成為頂級的投資人,梁建章另一個身份是人口專家。
而季琦從大學開始就閱讀了大量的西方哲學書籍,人到中年后又沉浸在中國古代的哲理思想中。
甚至他把很多企業使用的“企業文化”改成了“企業哲學”,明顯更加上了一個高度。
所以,這12篇美文值得人生中迷惘和焦慮的人們好好閱讀和思考。
比如,季琦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追尋生命的意義,追尋了半天,今天的結論是——生命無所謂意義,只有過程”。
比如說,“我個人相信這個世界首先是一個觀念的世界,然后才是實體的世界,觀念是第一性的”。
比如說,“眾生皆平等”。
而這些結論,都是從哲學、物理學、數學中,一步步推理出來的,并沒有說教的意味,充滿了理性的光芒。
這些文章貌似和很多人希望看到的企業家的“成功學”或者“管理圣經”無關,但是,從大的維度來看,經營一個企業,豈不是也在經營一個人的人生呢?企業的意義,豈不是也是人性的意義呢?
觀念會照進現實。
比如,季琦從“眾生皆平等”,后面就提到了經營企業要有敬畏之心,對他人、生態也要有敬畏之心。
比如“觀念是第一性的”,后面就提到了認知才是企業經營的關鍵,才會有季琦打破酒店業的常規,用種種創新再造了中國酒店業。
比如“生命只有過程”,后面就提到了華住在上市前,就已經把上市不作為目標。而現在,季琦雖然把華住集團成為世界酒店集團頭部作為一個大方向,但是他并沒有定一個確定的時間表,而是把成就住客、員工以及生態伙伴的美好旅程這一過程,作為企業的使命。
身臨其境
身臨其境
在“實體的世界”里,季琦用了20年時間,從零開始,造就了一家目前已經排名全球第四的酒店集團;也在20年里,書寫著體驗人和真實世界的連接。
在中國,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是一群特別不容易的群體,很多人只看到成功背后他們的財富、名聲,但不容易看到他們的艱難付出和挑戰著巨大風險。
想到了一句禪語:“荊棘林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恰能成為解讀季琦事業上的不易。它道破了商業中兩種截然不同的挑戰:在困境中行動或許需要勇氣,但在順境或舒適區中保持清醒、主動求變,才是真正的考驗。而季琦的故事,恰恰是這句話的生動注腳。
荊棘林中:創業者的“下足易”,是季琦的“破局本能”
“荊棘林中下足易”比喻在艱難環境中邁出腳步相對容易——因為困境本身會倒逼人行動,就像在荊棘叢中行走,明知疼痛仍要向前。季琦的創業歷程正是如此:從2000年代初中國經濟型酒店混戰(莫泰、如家、7天、錦江之星等群雄逐鹿),到互聯網泡沫后的行業洗牌,他每一次入局都像踏入“荊棘林”:第一次創立攜程,是在傳統旅游代理被線上沖擊的混沌期;第二次做如家,是在經濟型酒店概念尚未被市場接受的空白期;第三次創漢庭(后更名華住),是在行業價格戰與同質化競爭的焦灼期。
這些階段的季琦,面對的是明確的挑戰(如市場競爭、模式驗證、生存壓力),他的應對方式直接而果決: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旅游(攜程)、用標準化打破低端旅館亂象(如家)、用“差異化定位+精細化運營”突圍同質化(漢庭提出“干凈是基礎,高性價比是核心”)。正如他在《心生之境》中回顧的,創業初期為提升效率不惜“卷”到極致——這是“荊棘林中下足”的典型姿態:目標清晰,行動果敢,在疼痛中向前。
月明簾下:成功者的“轉身難”,是季琦的“自我革命”
“月明簾下轉身難”則指向另一種困境:當環境變得舒適(月光灑滿簾櫳,象征順境與光環),當路徑依賴形成(站在熟悉的簾下,習慣當前視角),想要主動轉身、打破慣性,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氣與智慧。2010年華住上市后,企業獲得了公眾眼里的成功——這是無數創業者夢寐以求的“月明時刻”:企業上市、品牌知名、行業地位穩固,外界眼中的他似乎可以“功成身退”,享受成功的光環。
但《心生之境》揭示了季琦的選擇:他沒有停留在“簾下”的舒適區,而是開啟了更深層的思考與轉型。從書中可以看到,上市后的他開始追問“利己之外,如何利國?利國之外,如何利他?”(如“人生三階段”的思考);他不再滿足于商業規模的擴張,而是深入探索“企業的本質是什么?”(提出“企業是社會的公器,應成就更多人”);他甚至反思自己早期的管理方式,并推動華住從“標準化復制”轉向“個性化與標準化共生”(如全季的中端定位、花間堂的文化體驗)。
更關鍵的是,他在商業實踐中踐行這種“轉身”:當行業普遍追求“快速加盟、規模至上”時,華住堅持“門店自治”(給予加盟商靈活空間);當同行沉迷“流量爭奪”時,他聚焦“會員體系的長期價值”(華住會近2.9億會員的粘性);當“中國服務”還停留在口號時,他早在2006年就預判“未來30年中國服務將取代中國制造成為經濟引擎”,并帶領華住用“貼身如被子、知冷暖如淋浴”的具象標準重新定義酒店服務。這些動作的背后,是一個成功者主動跳出“月明簾下”的慣性,向更高維度(意義、責任、人文)攀登的決心。
季琦的文字對當代創業者有兩層深意:
? 對正在“荊棘林中”掙扎的創業者:季琦的經歷證明,困境中的行動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像他一樣,用底層邏輯(如“中國服務的時代必然性”)錨定方向,用長期主義對抗短期焦慮。
? 對已到“月明簾下”的成功者:最大的挑戰不是維持現狀,而是像季琦一樣,敢于在光環中反思“我為何出發”“我還能為行業/社會創造什么”,并通過主動轉型(如從規模到質量、從競爭到共生)打開新的可能性。
“境”的87篇文章,既可以拆開來讀,因為它不是流水賬的記錄,每一篇都是一個點凝練后的思考或者感悟;又可以連起來讀,季琦的理科生的背景,使得每篇文章具有邏輯的延續感。
這本書的特殊性正在于此——它既不是傳統的企業傳記(沒有刻意渲染成功光環),也不是個人回憶錄(不沉湎于過往細節),而是一本記錄季琦20年全過程的思想筆記,充滿了經驗和智慧,它是思想者季琦的精神成長與商業哲學。
書中99篇文章跨越19年(2006-2024),既有創業初期的實戰反思,也有一路的哲學追問;既有對中國服務行業的預判(2006年就提出“中國服務將成增長引擎”),也有對全球酒店競爭的本土化實踐(如“把中國當成全世界來做”)。
同時,當你安靜地閱讀此書時,本身也能體會文字間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