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點
以前,你要是在酒店圈說處于酒店金字塔結構中間層的“三星級酒店不行”,能被一群老板圍著噴。
“黃金賽道”“消費升級主力軍”“最穩現金流生意”……當時的行業報告里,增長曲線能畫得比火箭還陡。
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官網數據顯示,三星級酒店一共3696家,占整體星級酒店47%以上,從一線城市到十八線小縣城,哪兒都能瞅見它的影子。
可誰能想到,曾經的“香餑餑”成了沒人要的“破棉襖”——穿著不暖和,扔了又可惜。
北京東城區直接劃紅線,禁止新設立或遷入住宿業(精品酒店或主題酒店、三星級及以上標準的酒店除外)。
三星級酒店成為一個準入零界點,想在核心區活下去,要么硬著頭皮砸錢升高端,要么卷鋪蓋往郊區挪;
在連鎖酒店集團跑馬圈地的縣城里更慘,左邊是經濟型酒店,99塊錢一晚還能賺錢的“效率怪物”;右邊是下沉的高端酒店,200塊就能拿下的“降維殺手”。
三星級酒店以及與之檔次相同的單體酒店夾在中間,活成了行業里“最尷尬的笑話”。
一線城市的潰敗
北京某三星級酒店老板老周,去年還跟我拍著胸脯說“我們家400元的房價,入住率穩在70%”。
今年再見面,他煙一根接一根地抽,話里全是無奈:“隔壁全季直接降到350元,我只能跟著降到320元,結果入住率反而跌到40%,你說邪門不邪門?”
老周這事兒,就是一線城市三星級酒店的縮影。以前那套“比經濟型好點,比高端便宜點”的邏輯,現在徹底崩了。
高端酒店開始“放下身段”。深圳某五星酒店把行政酒廊關了,直接砍房價;經濟型連鎖更狠,靠著模塊化裝修、超低人房比運營的“降本魔法”,把單房成本壓到極致。
老周這種沒有獨門絕技,根本沒還手之力。
更讓他崩潰的是客源渠道。全季有華住2.88億會員兜底,客人從APP上直接預訂,不用給OTA一分錢抽成。
老周只能靠OTA引流,每筆訂單還要被抽傭。他算完賬跟我吐槽:“現在每月純利潤,還不如我兒子開網約車賺得多,這生意做的,不如回家帶孫子!”
低線市場的塌陷
如果說一線城市的三星級酒店是“慘”,那縣域市場的三星級酒店以及中檔單體酒店就是“慘上加慘”。
四川達州的王姐,四年前跟風開了家三星級標準的中等檔次酒店。
當時她想得挺美:“縣城里沒好品質又好價位的酒店,我這350塊一晚,品質再比別人高點,肯定能火!”結果現在,只能勉強吊著一口氣,不賠錢就算贏。
王姐的噩夢,從全季入駐開始。連鎖品牌品質保證,通過華住APP預訂,務工的、出差的年輕人全被吸走了。
更憋屈的是,她本來想靠本地婚宴賺點錢,結果現在連口湯都喝不著。
現在縣城里辦婚禮,年輕人都認“品牌”。王姐的酒店裝修不差,但沒品牌背書。
“人家問‘你這是什么牌子啊’,我都沒法說,只能說‘就是本地的酒店’,結果十對新人里,八對扭頭就走”。
她現在悔得腸子都青了:“當初要是開家經濟型酒店,跟著華住學降本,現在說不定還能賺錢;或者咬咬牙做高端,哪怕貴點,至少有品牌撐著。現在倒好,高不成低不就,活成了縣城酒店圈的‘四不像’。”
王姐不是個例。之前押注中檔品質酒店這個賽道的投資人,一抓一大把。據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25中國酒店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在1764.3萬間的酒店客房總數中,中檔(三星級)客房數約為398.5萬間,其中,非連鎖客房達178萬間,占比45%。這些酒店,現在基本都在“等死”和“找死”之間反復橫跳。
既沒高端的“體面”,也沒經濟型的“效率”
以前行業里總說“中端是黃金賽道”,現在才發現,那不過是“兩頭沒發力時的假象”。
高端酒店有品牌溢價,哪怕在低線城市賣1000元,也能靠“國際范兒”“奢華感”吸引追求體面的客群。
經濟型連鎖酒店有效率優勢,靠模塊化、輕人力,把成本壓到極致,哪怕賣99元也能賺錢。
唯獨三星級和非連鎖中檔酒店,卡在中間,既沒高端的“體面”,也沒經濟型連鎖酒店的“效率”,難以對抗市場巨變的洪流。
第一個死穴,是成本失控。高端酒店能靠高房價覆蓋成本,經濟型連鎖酒店能靠效率控制成本,三星級和非連鎖中檔酒店卻陷入了“成本漲得比房價快”的怪圈。
想提升品質?換好床品、加服務,成本上去了,房價不敢漲太多,怕被高端酒店搶客;想控制成本?砍服務、降標準,又被經濟型酒店比下去,最后變成“越降本越沒人來,越沒人來越要降本”,妥妥的惡性循環。
第二個死穴,是消費信任缺失。高端酒店有幾十年積累的品牌認知,希爾頓、萬豪一出手,客人就知道“品質有保障”;經濟型酒店靠連鎖化形成品牌效應,品牌logo一亮,客人就知道“性價比高”。
三星級和非連鎖中檔酒店大多是地方本土酒店,既沒全國性的品牌影響力,也沒統一的服務標準,客人根本沒“復購意愿”,只能靠OTA引流,被進一步壓縮盈利空間。
第三個死穴,是需求錯配。以前三星級和非連鎖中檔酒店瞄準的“中產客群”,現在要么往高端走,寧愿多花點錢住希爾頓;要么往經濟型酒店走,覺得“已經夠住了,沒必要多花錢”。
剩下的客群,還被民宿、公寓這些其他的住宿業態和新能源汽車、帳篷等新業態分流。
三星級和非連鎖中檔酒店成了“沒人疼的孩子”。
出路在哪?
現在酒店圈里,三星級和非連鎖中檔酒店老板們聚在一起,聊的不是“怎么賺錢”,而是“怎么活下去”。
有人想硬著頭皮升高端,砸錢換品牌、改裝修,結果發現“高端的水太深”,光是品牌加盟費就要幾百萬;
有人想轉經濟型酒店,砍服務、降房價,結果發現“效率學不會”,模塊化裝修、會員體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復制。
老周現在琢磨著把酒店改成“精品民宿”,主打本地文化特色。“反正中端也做不下去了,不如試試新的路子,哪怕賺得少點,至少能活下去。”
王姐更干脆,打算把剩下的樓層租出去,“酒店這行,我是徹底怕了,再也不碰了”。
昔日的“黃金賽道”成為今天的“死亡陷阱”,本質上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就像當年的功能機被智能機取代,不是功能機不好,而是時代變了,跟不上的人,只能被淘汰。
放到酒店行業,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中間層”,注定會要被踢出局。
未來的酒店業,要么靠品牌和體驗站在頂端,要么靠效率和性價比守住低端。至于泯然眾人的三星級和非連鎖中檔酒店,除非能找到“既體面又高效”的新玩法,否則,只會消失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浪潮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