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文萊民航監管方修訂法規,允許本國航司運營由中國民航局(CAAC)認證的飛機,目標機型包括區域客機 C909 與單通道 客機C919,中國商飛(COMAC)出海獲得積極信號。
此前,文萊民航局(DCA)及東南亞許多國家的航空監管體系,僅認可由歐美或巴西等傳統飛機大廠機型所依據的西方或巴西認證體系。
文萊適航認可名單中納入CAAC,將為中國商飛在東南亞積累境外履歷提供跳板。業內分析指出,文萊此舉與近一年中國商飛在東南亞的定向營銷與監管溝通相呼應。對于中國商飛而言,這不僅是“走出去”的試金石,也為其下一步尋求海外訂單、建立運行數據庫、完善海外服務體系奠定了制度基礎。
今年以來,東南亞多國相繼出現與中國商飛相關的新進展:老撾航空今年接收首架C909,并正在推進試航準備;柬埔寨航司則已簽署引進意向備忘錄;越南監管層正在探討對中國飛機認證的等效認可。不過,也有案例顯示推進過程仍存不確定性——越南低成本航司越捷航空曾短期租賃兩架C909用于運營,但六個月試用期結束后未續約,原因包括航線匹配度、后勤支持能力等問題。
文萊雖為較小市場,但其地處東南亞、具有區域航空樞紐潛力,且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東盟互聯上關系緊密。文萊本地航空初創公司 GallopAir 曾于2023年簽署意向書,擬采購30架中國商飛飛機,包含15架C909 及15架C919,總金額約為20億美元,是首個非中國航空公司采購C919的案例。截止2025年10月,商飛尚未開始向GallopAir正式交付飛機,當前合作仍停留在“意向訂單”階段。
雖然獲得文萊運營許可是一大進步,但中國商飛現階段仍面臨不小挑戰。當前,C919僅獲得CAAC型號合格證(TC),尚未取得歐洲EASA或美國FAA的適航許可。根據EASA官方消息,商飛若啟動取證程序,預計還需3至6年才能完成全部認證流程。這也意味著在歐美主流市場全面開放之前,中國商飛可能需要依托東南亞、中亞、非洲等新興市場積累運營數據與信任資本。

國產飛機在海外落地還面臨維修體系、配件保障、飛行員培訓、保險及融資租賃等全鏈條挑戰。海外航空公司若采用中國制造飛機,在運營初期很可能需依賴中方提供大量“隨機”支持服務,這對商飛自身的全球服務網絡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于投資者與行業觀察者而言,“國產飛機出海”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潛在藍海賽道,文萊“開放”事件被視為國產民機國際化的新起點,或將帶動中國航空工業在出口、認證、服務、產業配套等方面形成聯動效應。其未來成長性將取決于是否能建立起完整、可信賴、可復制的全球運營閉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