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香才
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地產平臺五礦地產(00230.HK)近日宣布從港交所私有化退市。而今年以來,已有首創鉅大、大悅城地產、北京建設、 中泛控股和上坤地產等多家房企宣布從港交所退市。
港交所曾是內房股的首選融資平臺,其制度優勢與市場定位契合了行業擴張需求。而伴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部分企業以多種形式加速出清,資本迎來重構。短期內,這種趨勢還將延續。
五礦地產私有化
根據五礦地產及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10月23日披露,建議由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私有化五礦地產,建議撤銷五礦地產上市地位。五礦地產股份于聯交所撤銷上市地位后,五礦地產將由要約人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全資擁有。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為中國五礦之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
根據公告,注銷價每股計劃股份現金1港元,就未受干擾日而言,股份于未受干擾日在聯交所所報之收市價每股股份0.350港元溢價約185.71%;就最后交易日而言,股份于最后交易日在聯交所所報之收市價每股股份0.490港元溢價約104.08%。

截至公告日期,五礦地產已發行33.47億股股份,要約人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有20.71億股股份(占已發行股份約61.88%);無利害關系計劃股東持有12.76億股股份(占已發行股份約38.12%)。根據計劃支付的總代價,最高現金代價約12.76億港元。
對于此次退市的原因,五礦地產表示,公司的股本融資能力有限且已失去上市平臺優勢。五礦地產稱,盡管公司的業務基礎依然穩固,其股份長期以來交易量低迷,價值持續被低估,限制了公司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能力。自2009年起,公司并無透過發行股份從公開市場籌集任何資金。
根據披露,五礦地產截至最后交易日止過去12個月的日平均交易量約為44萬股,僅占于公告日期無利害關系計劃股份數目約0.03%。
五礦地產表示,鑒于公司經營所在行業(包括但不限于中國房地產行業)仍處于筑底回穩階段,且外部環境依然嚴峻而復雜,公司迫切需要調整及優化其策略以維持核心競爭力。退市后,公司將在日常經營及策略規劃方面擁有更大靈活性,能更有效地專注于長期業務規劃及資源整合,而不再受制于短期市場波動及合規壓力。這將有助于精簡公司的企業及股權架構,減少管理及合規的復雜性,進一步提升整體營運效率及決策效能。
根據公開信息,五礦地產是中國五礦下屬地產平臺。五礦地產在手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商業地產項目、產城業務項目共計80余個,分布于全國20余個城市。目前,五礦地產正在推進由“地產開發商”向“城市綜合運營商”的轉型。
不過,在行業調整的大背景之下,五礦地產的表現并不如人意。除了股份交易低迷之外,五礦地產業績表現也欠佳。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別為100.65億港元、126.31億港元和98.83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分別為虧損13.62億港元、10.16億港元和35.21億港元。今年上半年,五礦地產實現收入19.76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虧損5.85億港元。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五礦地產退市屬于戰略收縮,目前此類企業數量也比較多。很多地產企業連續多年虧損、同時多年也未新增土儲,地產業務萎縮,這個時候退市可以給母公司整合資源提供機會。“
房企告別港股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房企宣布從港交所退市。根據中指研究院統計,今年以來從港股退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動私有化退市,包括首創鉅大、大悅城地產、北京建設和五礦地產,主要原因是業績承壓、市值較小、失去了融資平臺價值,并且還增加上市地位的運營和維護成本;另一類是被動退市,連續停牌超過18個月,觸發了港交所退市條件,有銀城國際控股、中泛控股和上坤地產等。
港交所曾是內房股的首選融資平臺,其制度優勢與市場定位契合了行業擴張需求。
嚴躍進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2015-2020年,A股市場對房地產企業IPO實施嚴格限制,而港股給予了足夠的空間,并為房企提供了快速融資通道。彼時,中國房地產行業處于“高杠桿-快周轉”的黃金時代,房企通過港股上市實現規模躍升。尤其是此前部分中小房企大規模儲備土地,加快上市,客觀上也帶來了部分內地房企上市的泡沫化。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對界面新聞分析了房企選擇港股上市的因素:“一是,審批制度方面,港交所采用注冊制,上市標準相對A股更為靈活,對盈利要求較低,這為許多房企提供了可能性。二是,時間效率也是重要考量,港股IPO不需要長時間排隊,能快速滿足房企緊急的資金需求。三是,融資渠道的多樣性也很關鍵,港股市場允許上市半年后即可增發,房企可以通過配股、供股等方式靈活融資。四是,國際資本吸引力方面,港股匯聚了全球投資者,為內地房企提供了接觸國際資本的機會。”
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資產律師陸鼎告訴界面新聞:“當時境內房企融資渠道比較窄。房企境內融資除了門檻問題,因為當時房地產過熱,境內債成本利率是比較高的,而美元的利率卻相對較低,港交所作為國際資本市場吸引力就顯現出來了。”
“當下這些公司市場表現欠佳,交易過于低迷,融資功能喪失。而現在美聯儲降息節奏和空間都有限,現在美元債利率仍然在高位,要么發不了債,要么發高息債,已經失去了港股上市的原本意義。”陸鼎表示。
行業調整期的資本重構
嚴躍進認為,這一系列退市事件折射出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期的資本重構趨勢。“在市場調整和企業發展的雙重影響下,部分企業以多種形式加速出清。尤其是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一些股票資產面臨流動性低迷、股本融資功能喪失的情況下,疊加市場的深度調整,自然會認為資本市場已失去價值發現功能,進而會有退市的操作。”
這些房企或多或少面臨債務重組與清償問題,退市后依然需要解決。“退市后債務沒有免除的,還是要償還,想削債也得努力。而且上市房企如果有虛假承諾等違規問題,可能面臨投資人的訴訟追究,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只是不在臺前了,可以專心解決‘里子’問題,不用再苦苦編織預期去維持‘面子’了。“陸鼎告訴界面新聞。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隨著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上市房企退市潮不可避免。
據界面新聞了解,港股退市標準主要分為自愿退市和強制退市兩類。強制退市標準主要有三類:一是財務類退市(持續經營能力或財務真實性問題),如連續3個財政年度虧損,且期末凈資產為負;二是交易類退市(流動性或市場價值缺失),市值與成交量不足;三是合規類退市(信息披露或治理違規),如連續停牌超過18個月取消上市地位。
“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上市房企市值、市凈率極低,失去了融資平臺價值,主動私有化退市,上市房企退市后可提高運營效率和節約成本。此外,當前房地產市場仍未回穩,上市房企經營業績未有明顯改善,債務違約的上市房企定期業績報告難發,停牌時間延續,超過18個月觸發退市條件,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短期內,仍會有更多上市房企退市。“劉水告訴界面新聞。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企業也在努力自救,維護上市地位。比如近期通過公司重組或者債務重組化解退市風險,金科和融創的案例比較有代表性。金科通過司法重整和引入戰略投資人的方式解決了債務問題,通過司法重整,引入戰略投資(如上海品器、中國長城資產等),以約26億元的投資款撬動了近1470億元債務重組,并通過“債轉股”等方式優化資本結構。
融創則通過債務重組和聚焦核心業務來維持上市地位,積極推進境內外債務重組,境內154億元債務完成重組;境外95.5億美元債以“債轉股”為核心方案,并獲多數債權人支持。同時,融創聚焦核心城市的高品質項目,加速銷售回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