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張雨薇
近一個月股價漲幅超五成的中國核建(601611.SH),遭遇原始股股東的減持。
10月27日晚,中國核建公告股東減持計劃,出于經營發展需要,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信達)在公告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后的三個月內,計劃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過3014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公告未明確減持價格區間。
10月28日,界面新聞致電中國核建董秘辦,相關人士表示:“減持價格區間按照交易所有關的減持規定進行,如有減持進展,將按照監管要求進行公告。”
近一月以來,中國核建股價已累漲約55%。若按照10月27日收盤價13.93元計算,中國信達頂格減持可套現約4.2億元。
中國信達是中國核建的發起人股東之一,也是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2010年10月,中國核建由中國核建集團將主營業務經過改制重組,聯合中國信達、航天投資及中國國新共同發起設立。

中國信達當前持有中國核建約3.09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為10.26%。
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中國核建設立時,每股成本約為1.47元/股。由此可計算,中國信達此次減持后可獲浮盈約3.76億元。
2017年9月,中國信達開始第一次減持中國核建,累計套現約3242.91萬元。2021-2022年,中國信達也公布過減持計劃。
中國核建的控股股東是中國核工業集團,持股比例56.76%,實控人為國資委,2016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其主攻核電工程、工業和民用工程建設,是國內核電工程建設領域規模最大的企業。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總營收534.72億元,同比減少2.11%;凈利潤7.98億元,同比減少16.48%。
其中,核電工程建設實現營收177.54億元,同比增長17.71%;工業與民用工程建設營收303.76億元,同比下降14.92%。
中國核建最近股價大漲,與核聚變概念集體拉升有關。
在9月底上海舉行的第二十五屆工博會上,注冊資本150億元、正式掛牌成立僅兩個多月的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首次公開亮相,展示了其技術路線及業務布局。
此后,核聚變概念股屢次大幅拉升。除中國核建外,合鍛智能(603011.SH)近一個月漲幅達39.41%,上海電氣(601727.SH)漲幅11.62%,西部超導(688122.SH)漲幅42.1%。
中國核建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其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實現主機安裝第一階段相關任務。其還為 “中國環流三號” 等聚變裝置改造提供工程支持。
核聚變是輕原子核結合成較重原子核并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因巨大的能量潛力、近乎無限的燃料供應以及零碳排放的特性,可控核聚變技術被視為破解當前全球能源困局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終極能源”。
當前,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已取得多項重大突破。
今年1月,中國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東方超環”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穩態運行1066秒,刷新世界紀錄;3月,“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的“雙億度”運行。
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建設取得關鍵突破。該裝置主機關鍵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標志著項目主體工程建設步入新階段。
據央視新聞當時報道, BEST預計將在兩年后建成,并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到2030年,有望通過核聚變點亮第一盞燈。
10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向世界分享中國“人造太陽”,預計BEST項目將在2027年竣工,有望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實現聚變發電的裝置。
截至10月28日收盤,中國核建股價報收13.38元,下跌3.95%,市值為403.25億元。
該公司當前市盈率為19.54,市凈率為1.87,顯著高于所屬二級行業——基礎建設當前的平均值,后者分別為10.05和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