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趙陽戈
近日,包括中際旭創(300308.SZ)、新易盛(300502.SZ)在內的多家熱門公司近期發布了股東減持計劃。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面對大股東的減持信號,投資者應多一份審慎。歸根結底,企業的內在價值才是股價最堅實的支撐。
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的控股股東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內,減持不超過550萬股股份,約占公司總股本的0.49%,減持原因為“股東自身資金需求”。如果以11月3日480元的收盤價估算,最高可套現約26.4億元。
同屬光模塊領域“三劍客”之一的新易盛,其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高光榮也通過詢價轉讓的方式,將持有的1143.0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5%),以每股328元的價格,轉讓給了16家機構投資者,交易總金額高達37.49億元。
天孚通信(300394.SZ)的股東朱國棟在8月份也通過詢價轉讓的方式,完成減持99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27%,詢價轉讓價擬定為88.55元,交易金額8.77億元,該筆籌碼由14家機構共同消化。

億緯鋰能(300014.SZ)的股東劉金成、駱錦紅和億緯控股計劃通過詢價轉讓方式,合計減持不超過4077.68萬股,占總股本的2%。根據初步確定的每股72.2元的轉讓價格計算,此次轉讓涉及金額約29.44億元。
生益科技(600183.SH)于11月3日晚間披露,5%以上股東廣新集團計劃未來3個月里減持不超過2429.12萬股,對應市值超過了15億元;董事長陳仁喜以及總會計師林道煥也打算在未來3個月內實施“頂格減持”,減持數分別不超過63.66萬股和15萬股。
界面新聞留意到,類似這種釋放出大規模減持消息的公司,股價大多于今年實現了可觀的累計漲幅。
比如中際旭創,從4月中旬起,該公司的累計漲幅大約達到600%,10月29日創出了歷史新高542.01元,市值近5700億元;新易盛的市場表現甚至超過了中際旭創,自4月中旬以來,其區間最大漲幅達到了700%左右,市值來到了4000億元;天孚通信4月來區間最大漲幅有400%;億緯鋰能在8至9月期間,股價接近翻倍;而生益科技今年來已累計上漲176%。
多數公司股價上漲的背后有著扎實的業績支撐。
中際旭創的營業收入從2021年的76.95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38.62億元;同期的凈利潤也從8.77億元上升至51.71億元。進入2025年,增長勢頭保持,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50.05億元,同比增長44.43%;實現凈利潤71.32億元,同比增長90.05%。
新易盛近兩年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2024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179.15%和312.26%。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規模達165.05億元,增幅為221.7%;凈利潤為63.2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84.37%。
瀾起科技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0.58億元,錄得57.83%的同比漲幅;實現凈利潤16.32億元,同比增長達66.89%。
生益科技作為全球第二大剛性覆銅板生產企業,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06.14億元,同比增幅39.8%;實現凈利潤24.43億元,同比增幅78.04%。
那么,面對諸多公司股東的減持,市場各方反應如何呢?
界面新聞記者致電中際旭創,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股東有其自身的資金需求和規劃,后續減持會通過大宗交易方式進行,至于對市場是否會產生影響,可以關注市場的后續表現。
天孚通信的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只有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以及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公司才能夠監測并且需要披露,其他情況則不會。當被問到減持影響時,公司方面表示沒什么影響,接盤的十幾家機構都會鎖定6個月時長。至于鎖定期過后,這些機構會以什么形式處理股份,公司表示不確定,且不會進行披露。
永鼎股份(600105.SH)的控股股東永鼎集團曾表示要在3個月內減持不超過3%,公司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控股股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了1%,剩下的將通過大宗交易完成。公司人士認為減持對公司影響不大,9月中下旬發布減持計劃后,公司股價一度還漲了60%,建議更多從產業趨勢的角度進行投資,“公司還是不錯的,經營一切正常”。
市場人士更多是提醒市場風險,并建議投資者盯緊業績。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法商系副主任,資本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彪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道,這些減持股份來源有所不同,有些是原始股,也有一些是前期穩定股價進行的回購或增持,“但無論屬于哪種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股東認為當前股價處于一個階段性高位的判斷。”
劉彪認為,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參與市場交易時需要密切關注企業的實際業績表現,而其中尤為關鍵的,是未來的“業績預期”。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此也持謹慎態度。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有些減持套現的金額規模比較大,這無疑會對相關股票的未來走勢形成一定壓力,投資者在投資這類公司時務必要保持謹慎,不應盲目追高,“減持量大總歸不是一個積極的消息。”
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則從減持邏輯上推敲,他認為產業人士與資本市場投資者對待公司估值可能存有分歧,實體經濟本身有其運行周期,內部人士的操作也往往遵循其自身的邏輯和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