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證監會公眾公司監管司一級巡視員商慶軍對外釋放北交所與新三板改革新信號。
商慶軍指出,將通過完善北交所發行上市機制、激活新三板“培育”功能、培育耐心資本、強化監管協同等四方面舉措,進一步鞏固兩者“層層遞進、上下聯動、頭部反哺、底層助推”的發展格局,同時促進新三板與區域性股權市場互聯互通,更好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
作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北交所自設立以來的發展成果成為此次發言的重要內容。商慶軍介紹,“當前北交所280家上市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企業占比超80%,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達53%,創新主體集聚效應凸顯。”
在創新投入方面,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研發強度達4.5%,較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平均水平高出2.86個百分點,持續加碼技術創新的特征明顯。
從經營與投融資生態看,今年上半年北交所超八成上市公司實現盈利,凈利潤中位數約1500萬元;企業回報投資者意識增強,累計現金分紅規模約50億元,13家公司實施股份回購。

市場參與熱度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資者數量較2024年初增長40%,今年上半年日均成交額近300億元,“企業有活力、投資者有信心”的市場生態逐步形成。
商慶軍介紹稱,“這些成效的背后,離不開制度機制的持續完善。北交所已推出北證專精特新指數、完成全市場證券代碼切換,同時優化再融資安排、完善‘掛牌—調層—上市’全周期培育服務體系,并落實‘并購六條’助力產業升級。”
針對下一步改革方向,商慶軍明確四項核心任務,聚焦“多層次協同、資本生態、監管效能、多方聯動”四大維度發力。
一是差異化定位+協同化功能,強化市場分層服務能力。在北交所層面,將進一步健全發行上市制度,充分運用第四套針對未盈利企業的上市標準,同時優化創新屬性披露要求,既支持前沿領域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難題,也服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補鏈穩鏈強鏈”。
在新三板層面,將切實釋放其“孵化培育”功能,通過優化準入制度、完善分層安排、激發市場活力,突出培育、規范、服務核心作用,提升掛牌公司質量。
此外,將深化多層次市場間制度型對接,強化北交所與新三板的聯動機制,同時推動新三板與區域性股權市場互聯互通,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無縫接力”的資本市場服務。
二是聚焦動態平衡,壯大服務創新的耐心資本。商慶軍提出,將把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置于重要位置,堅持北交所發行上市常態化,完善“全鏈條”發行監管機制以壓實各環節責任。同時,探索優化新股發行機制,逐步擴充做市商群體規模,為市場提供更多參與機會與投資便利。
在資金端,將引導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推動地方設立專項基金參與市場建設,壯大專業投資者隊伍;針對私募基金“募投管退”各環節卡點,將精準打通循環堵點,吸引更多堅持“長期主義”的耐心資本投向創新型中小企業。
三是錨定“四個關鍵”,以高質效監管促公司高質量發展。商慶軍表示,當前北交所處于“打基礎、立規矩、樹風氣”關鍵階段,監管將聚焦“規范、創新、回報、追責”四大核心。
抓“規范”方面,將強化信息披露監管,督促上市公司提升內控與公司治理有效性;助“創新”方面,將引導企業聚焦主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股權激勵與員工持股計劃以激發創新活力;增“回報”方面,將推動上市公司“關鍵少數”樹立公眾意識與回報意識,提升募資使用效率,通過多元方式與股東分享發展成果;嚴“追責”方面,落實監管“長牙帶刺”要求,嚴厲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資金占用等違法違規行為,凈化市場環境。
界面新聞此前獲悉,從市場參與生態看,北交所投資者隊伍正持續擴容,目前合格投資者數量已突破900萬戶,龐大的投資者基礎為市場運行注入持續活力;與之相伴的是流動性水平的顯著改善,今年以來北交所日均成交金額達291.51億元,交易活躍度呈穩步攀升態勢,市場交易韌性進一步增強。
對此,北交所將積極回應市場訴求。北交所董事長魯頌賓表示,北交所已順利完成“920”新代碼切換,并推出北證專精特新指數,市場建設邁出重要一步。下一步,將持續完善市場產品制度、服務體系和技術系統。優化產品制度供給,將加快推出北證50ETF,研究引入盤后固定價格交易,不斷提升投資交易便捷性。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張可亮告訴界面新聞,“提供便捷投資工具,吸引長期增量資金,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北交所目前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投資者門檻50萬元,相對較高,大量普通投資者無法參與;同時部分機構資金因北交所個股市值小,對個股研究投資的性價比不高、且風險相對集中,所以投資意愿不強。”
張可亮進一步對界面新聞表示,北證50ETF的推出,相當于為市場搭建了一座“普惠金融”的橋梁。它將這些資金,特別是追求穩健收益的保險、社保等長期機構資金,以極低的門檻和風險分散的方式引入北交所。這不再是零星的“支流”,而是有望形成持續的“源頭活水”,能從根本上改善市場的流動性水平和投資者結構。
盤后固定價格交易,能夠減少市場沖擊,便利大宗交易。張可亮告訴界面新聞,“對于持有大量頭寸的機構投資者而言,在連續競價時段大額買賣股票容易對股價造成巨大沖擊,從而抬高成本。引入盤后固定價格交易,為大宗交易提供了一個‘專用通道’ 。機構可以在收盤后以固定價格協商成交,有效避免了對盤中交易價格的沖擊,滿足了機構投資者穩健交易的需求,這無疑是吸引和留住機構投資者的重要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北證專精特新指數疊加北證50指數,推動北交所進入“雙指數”時代。在西部證券北交所首席分析師曹森元看來,“雙指數”標志著北交所進入差異化資產配置時代,帶來產品創新紅利。
曹森元進一步介紹,北證50聚焦市值龍頭,專精特新指數覆蓋130多家“小巨人”企業,為ETF、指數基金提供更靈活、更加多樣化選項,預計相關產品發行將吸引更多的增量資金。
對于當前和下一階段的改革重點,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指出,“北交所要以‘強化市場吸引力、提升服務適配性’為核心方向,從三方面精準發力。”
他指出,一是優化發行上市機制,聚焦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特性,探索多元化融資模式。這里可以通過適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進一步拓寬市場包容邊界,讓更多處于成長期、有技術潛力的中小企業能借助資本市場發展。二是主攻市場流動性提升,積極引入長期資金,迭代做市商制度、豐富交易品種,持續改善交易活躍度。三是監管端強化信息披露全流程監管,督促企業提升治理規范化水平與經營透明度,筑牢市場信任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