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業績下滑成為市場焦點,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保時捷的營業利潤僅剩4000萬歐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0.35億歐元,暴跌約99%。第三季度直接虧損9.66億歐元,然而去年同期還盈利近10歐元,巨大的反差令市場驚詫。
中國曾是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因連年銷量不佳掉至第三位,排在北美、歐洲之后。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區銷量同比下滑26%,僅售出了3.22萬輛,相比2021年峰值下滑近三分之二,中國市場的全球份額也從曾經約三分之一,跌至15%。
業績不佳引發了保時捷管理層頻繁換帥。原大眾兼保時捷CEO奧博穆卸下保時捷CEO,由邁克爾·萊特斯接手,保時捷中國區CEO也在去年更換。
保時捷作為大眾的子公司,曾經是大眾集團的“利潤奶牛”,一度貢獻集團超過30%的營業利潤。如今的業績情況引發大眾集團不滿。奧博穆自2022年起就同時擔任大眾集團CEO與保時捷CEO,自今年5月起,集團多個大股東聯合發聲,要求奧博穆二選一,認為保時捷正處于電動化轉型關鍵期,必須有人全職坐鎮。
如今燃油車銷量下滑,而保時捷的電動車產品接續不上,致使產品斷層。另外,品牌長期重硬件、輕軟件的風格,也很難適應車機系統內卷的時代。新任CEO萊特斯被寄予厚望的原因之一,是其在豪華車轉型方面頗具經驗。萊特斯自2013年起就擔任法拉利首席技術官,主導多款超跑平臺,2022年以后又出任邁凱倫CEO,主導品牌電動化布局。
種種困境在微觀市場中也有反映。界面新聞走訪北京地區保時捷門店發現,產品降價、銷售不暢并非個例。目前,保時捷在售的車型除傳統燃油車外,電動車包括兩款插電混動型,即卡宴插混版、帕納梅拉插混版,另有兩款純電車型即Taycan純電版和Macan純電版。

綜合多家門店、經銷商的報價看,保時捷基本維持油車明降、電車暗降。舉例來說,官方指導價57.8萬元的Macan 2.0 T,有門店給出的優惠價低至49萬元,老款卡宴3.0T指導價91.8萬元,有門店優惠價可給到83萬元。
至于電車,上市較早的純電版Taycan由于銷售時間長,庫存車型多,所以報價上略有下調,幅度不大。而純電版Macan因去年剛上市,門店基本堅持以指導價售賣,但實際上,這兩款車型能操作的降價空間比較大。
首先是選裝條件不再嚴格。保時捷通常不賣裸車,實際落地價和裸車價差距很大,選裝費用超過10萬元并不罕見。如今卻有門店銷售人員對界面新聞表示,自己這里不再強制10萬元的選裝費用,最低可以只簽署2萬元的裝飾費用。另外,此前一些性價比不高的選裝項目,如今也打折出售甚至贈送。
其次,以往高端品牌很難全款提車,店家多以沒有現貨推諉,延長提車的時間,只有辦理貸款才能盡早提車。如今雖然保時捷門店依舊極力推薦客戶貸款,但強制意味大大減弱,客戶快速提車更重要,這有利于減輕經銷商庫存壓力。若門店實在想用金融服務“綁”住客戶,那么就要加大優惠力度。有銷售人員稱,以前的貸款返點給到經銷商,但現在這部分錢直接返給客戶,降低購車成本,另外再送三年利息補貼。
有前來看車的消費者告訴界面新聞,保時捷這樣的大牌降價,對自己的確很有吸引力,正因如此才過來看看,但最終購車與否還要再考慮。如果不買保時捷,問界M9、理想L9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于消費者來說,最直觀、最明顯的不同,就是購車方式的區別。國產品牌往往在手機App上購車,無論是價格還是優惠,寫得相對清楚明白,基本做到一視同仁。雖然有新能源降價“背刺”老車主的情況存在,但這多是新款、老款之間的差別。而保時捷的同一款車在不同門店就有不同的報價,砍價力度的強弱也直接影響最終提車價格。
另外還困擾消費者的問題是,雖然保時捷現在選裝項目打折降價,但相比“冰箱彩電”配置拉滿的國產品牌,依然性價比偏低。比如Macan的倒車影像、真皮座椅、BOSE音響需要選裝,HUD抬頭顯示這樣的“標配”,在保時捷這里也要單花錢。
差別也體現在車機系統,同價位國產電車中,大尺寸平板外加游戲主機,以及AI語音操控幾乎是標準配置,以“大電視”來說,國產車多以配置15.4英寸、17.3英寸的屏幕,分辨率做到2.5K。而目前Taycan、Macan屏幕還停留在10.9英寸、12.3英寸,分辨率也只有2K。從芯片算力看,25萬級別的國產車就用上了高通8295芯片,而百萬級的保時捷還在用820A。前者流暢、后者卡頓,即便是不太懂行的車主也能明顯感知。
在軟件功能上,目前保時捷電車的語音助手還是固定詞條,也就是司機下命令,系統再執行。而同價格國產車早已搭配AI。在智能駕駛上,50萬元以上的國產品牌中,城市NOA、自動變道、自動泊車乃是必備,而保時捷的輔助駕駛還要單獨選裝。
在業內專家看來,保時捷在華銷量下滑并不意外,與國產同檔位汽車比,昂貴的保時捷顯得“不值”。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顏景輝對界面新聞談到,在燃油車時代,保時捷豪華定位、高昂售價的背后,有其堅實的技術作為支撐。在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產品邏輯已經改變,與性能不相匹配的高售價,不僅難以作為高檔的標簽,反而成為一種拖累。
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則在界面新聞采訪時談及保時捷“由盛到衰”,當年保時捷進入中國,911、918等跑車雖然名頭響亮,但其拳頭產品是卡宴這種大型SUV,兼顧了實用性與豪華定位,一炮打響之后,才將熱度惠及Macan、Taycan等車型。在國產新能源發展之初,車企尚未進軍SUV領域,這期間保時捷依然好賣。但隨著新玩家扎堆SUV賽道,并且向著座位更多、堆料更足的方向發展,這無疑動搖了保時捷的根基。
如今保時捷也意識到了問題,正在全力改款升級。從目前最新的消息看,保時捷帕梅、卡宴、Taycan的車機芯片整體升級,在軟件上也做了適配中國的改變。原生App不再只靠Carplay,中國版車型接入了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微信車載版等本土軟件。智能駕駛一定程度上由中國團隊負責,今年保時捷啟動高階智駕招標,明確由本土供應商主導。
在配置問題上,保時捷也盡量放下身段,比如中國特供版卡宴EV把空氣懸架、座椅通風、BOSE音響、電吸門打包成“基礎豪華包”售賣,相比老款一一選配,總價下降8萬至10萬元。
這些措施能否落實,能否真正贏得中國用戶的心仍然有待觀察。雖然保時捷一直聲稱中國市場是戰略核心,也的確做出了一些本土化改變,但節奏相對較慢,難以緊跟快速變化的市場。在本土研發上,保時捷2024年才在中國設立技術部,之前的方案完全依賴德國總部,即便與寶馬、奔馳相比也晚了約五年的時間。用人方面,核心崗位仍由德國人把控,中方高管權力有限,未來保時捷能否克服種種弊病尚未可知。
鐘師認為,保時捷在中國本土化滯后,乃是結構性問題,畢竟公司總體架構就是德國總部主導,經營思路是品牌溢價優先。想維持較高的溢價,既要維持產品的稀缺性,也要保持產品的一致性。保時捷全球年產不過30多萬輛,注定其難以走上”生態擴張“路線。而在產品一致性的要求下,用戶在全球任何一個市場所買到的保時捷,需要基本一致,不能某一版本更智能、更便宜,否則品牌的神圣性就會被稀釋。
在燃油車時代,保時捷全球定價統一,不降價、不打折、不推出特供車,令其產品的二手保值率幾乎全球第一,遠勝BBA。保時捷七年一換代、三年一改款的慢節奏,也有利于讓每代車都成為經典,避免出現短命產品。如今這些經營策略上的護城河,卻成為了電動時代的拖累。
對于保時捷轉型的前景,顏景輝認為,保時捷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強大的品牌力,在品牌背書,以及傳統燃油技術的優勢下,保時捷比較務實的策略,應當是分散布局。保時捷應當在燃油以及不同類型的新能源中都保持存在感,幫助品牌在風向不定的市場中把握機遇、適時出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