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明一 姜迪
在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之際,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營經濟不僅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還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業。
可以說,民營經濟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而民營企業的發展,與所在城市息息相關,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往往也意味著這個城市更有活力和創造力。
近日,一場規格空前的儒商大會,讓民營經濟發展再度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在這場面向全球的盛會中,山東濱州以其流光溢彩的夜景和誠摯的邀請,向世界展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以蓬勃的民營經濟為硬核支撐,以深厚的儒商精神為軟實力,共同構筑一座讓人“心安”的現代化城市。
濱州樣本:民營經濟的“向上”態勢
解讀濱州經濟發展史,繞不開兩個關鍵的群體:一是久負盛名的“濱州商幫”;二是正邁向全球的“濱州民營企業家群體”。
如果說前者是濱州承載千年黃河商脈、百年鹽業棉貿底蘊的最亮“金名片”,那么后者則是濱州激活高端鋁業、精細化工、優質棉紡等現代產業動能的最好“代言人”。
走進如今的濱州,感受到的是一種“向上”的態勢。
公開數據顯示,當前,濱州67項產品產量或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國第1位,其中16項居全球第1位;外貿進出口額創下歷史新高,47萬余戶市場主體如雨后春筍般勃發。
不同于其他城市,濱州并不存在“量大而不強”的焦慮,這份底氣源于一批高端的優秀民營企業。
魏橋創業集團作為全球鋁業與紡織業的雙料巨頭,不僅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龐大產業生態,更直接帶動濱州形成4700億級高端鋁產業集群與1900億級智能紡織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壓艙石”。
京博控股集團從地方煉廠起步,逐步拓展至高端化工、現代服務、教育等多元領域,以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為鮮明標簽,實現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賽道的跨越升級。
創新金屬則深耕鋁深加工領域,憑借精湛工藝與穩定品質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的核心供應商,生動詮釋了濱州制造業的精深實力與旺盛活力。這些企業共同構筑起濱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骨架,讓“實業興市”的底色愈發鮮亮。
換而言之,民營企業構筑起濱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骨架,奠定了這座城市堅實的產業基礎,讓“實業興市”的底色愈發鮮亮。
慈善力量:構建“心安城市”的溫暖底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濱州的民營企業也展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為城市注入了溫暖的底色。
10月23日,濱州市慈善總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波再次當選為市慈善總會會長。
會上公開信息顯示,過去五年,濱州市慈善總會共募集款物1.39億元,絕大部分來自民營企業捐贈,實施了6大類30余個慈善項目,惠及困難群眾超過40萬人次。
這一慈善版圖中,魏橋創業集團極具代表性。
據了解,魏橋集團先后捐資建設57個“希望澡堂”,解決6.2萬名寄宿制學生洗澡難題;在馬關縣捐建高標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B超、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實現“小病不出社區”目標。
魏橋將云南作為慈善投入重點區域,累計捐贈款物超10億元。2024年至2025年,分三批向紅河州、文山州捐贈總價值達1.97億元的1093輛應急救援及醫療車輛,實施道路修繕、產業路建設等30個基礎設施項目,直接提升當地公共服務能力。
這些實踐不僅詮釋“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的新時代儒商精神,助力濱州形成新的慈善品牌,也推動“人人可慈善、慈善惠人人”成為社會風尚。
這種“產業發展-反哺社會-促進共富”的循環機制,也讓濱州連續五屆榮登“中國慈善城市百強榜”,此外“黨員先行·助力扶貧”慈善項目榮獲“中華慈善獎”,“一米陽光”慈善項目榮獲“中華慈善品牌項目”。
慈善,已從企業家的個人善舉,升華為濱州民營企業的集體行動和城市文化,讓這座城市生長出更深厚、更持久的心安。
城市未來:民營經濟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如一架大馬車般,拉著中國經濟前進。690多座城市拔節生長,9.4億人進城落腳,27座萬億城市以不足3%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約1/4的人口規模和超四成的經濟體量。
直至今時,中國城市仍是整個國家的動力源。
今年七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現代城市的本質是秩序文明,當下,城市已經進入到一個在“人民城市”理念下的長期的成熟發展期。
在這種情況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教育成長”這些關于“人”的日常,成為城市充實內涵的重中之重,這也是濱州積極建設“五安城市”的內涵所在。
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的業態,一方面要能體現高科技、創新性、引領性,同時也要有和老百姓生產生活相匹配的內容,這些都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參與。
濱州民營經濟早已成為群眾安居樂業的壓艙石。
數據顯示,濱州47萬余戶市場主體中,中小微民營企業占比超九成,僅圍繞魏橋鋁產業集群、京博化工產業鏈配套的物流、包裝、機械維修等領域,就吸納近數萬名進城農民就業,不少人還在企業配套建設的保障性租賃住房中安家,真正實現”就業在城里,生活在城里”。
濱州民辦職業院校濱州科技職業學院緊扣本地鋁加工、化工等優勢產業需求,開設了多個特色專業,每年都為民營企業輸送大量技能人才。濱州民辦醫療機構濱醫附院醫養結合中心打破傳統醫療與養老分離的模式,不僅提供專業醫療護理服務,還開設了老年大學、康復理療中心,讓“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成為可能。
這些覆蓋就業、居住、醫療、教育的實踐,最終都指向“人”的獲得感與歸屬感——“人民城市”不僅是落腳的地方,更是實現夢想的舞臺,而民營經濟正是搭建這一舞臺的關鍵力量。
這種“就業有保障、生活有品質、未來有希望”的狀態,成為濱州民營經濟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當下的濱州,“人民城市”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五安城市”也成為城市發展的長期目標,在此趨勢下,濱州的慈善力量、儒商精神與民營經濟活力,共同構筑了城市根基,也藉此探索中國城市面向未來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