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宋佳楠
北京時間10月31日,蘋果公司(NASDAQ:AAPL)發布了截至9月27日的2025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蘋果第四財季總營收為1024.66億美元,創同期歷史紀錄,較上年同期的949.30億美元增長8%;凈利潤達274.6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47.36億美元大幅增長86%;每股攤薄收益為1.85美元,較上年同期的0.97美元增長91%,三大核心財務指標均呈現強勁增長態勢。
不過,與整體亮眼表現形成對比的是,蘋果第四財季大中華區營收為144.9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50.33億美元下降3.6%,成為全球各區域中唯一營收下滑的市場,美洲、歐洲、日本及亞太其他地區均現增長。在第三財季,蘋果曾憑借降價措施,扭轉了大中華區營收連續7個季度下滑的頹勢。
從全年表現來看,2025財年蘋果營收為4161.61億美元,較2024財年的3910.35億美元增長6%;凈利潤為1120.10億美元,較2024 年的937.36億美元增長19%,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
就各產品品類而言,不同板塊呈現分化態勢。其中,作為核心收入來源的iPhone業務,本季度凈營收為490.25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62.22億美元同比增長6%,盡管未達到華爾街平均預期的501.9億美元,但增長動力較為明確。iPhone 17系列在本季度內發布,雖僅計入一周多的銷售額,但其市場需求旺盛,有效推動了該業務板塊營收增長。
Mac業務則成為本季度的增長亮點,凈營收為87.26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7.44億美元增長13%,超出華爾街平均預期的85.9億美元,這主要得益于Mac產品的性能提升與新功能迭代。

iPad業務與可穿戴設備、家居產品和配件業務則表現平穩,其中iPad凈營收為69.52億美元,略低于華爾街平均預期的69.8億美元;可穿戴設備等業務凈營收為90.13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90.42億美元近乎持平,但超出華爾街平均預期的84.9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服務業務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本季度凈營收為287.50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49.72億美元增長15%,且超出華爾街平均預期的281.7億美元。
在全球各區域營收表現中,大中華區的下滑值得關注。蘋果CEO庫克在財報電話會中指出,iPhone Air在華上市推遲是導致大中華區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但他明確表示,預計2026財年第一季度大中華區營收將恢復增長,“我們對中國市場依然充滿熱情,我們非常喜歡當地消費者對新產品的反應,并預計第一財季將重回增長軌道。”
除了產品上市時間的客觀因素外,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也對蘋果造成了一定沖擊,本土品牌憑借高性價比產品在中低端市場持續發力,不斷擠壓蘋果的市場份額。同時,在當前消費者高度關注的人工智能功能領域,蘋果相比部分中國競爭對手尚未形成明顯優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產品在華的市場競爭力。
談及人工智能,庫克透露,蘋果正在推進更個性化Siri的開發,該功能仍計劃于明年推出。同時,蘋果將繼續擴大AI合作生態,類似在Apple Intelligence中整合ChatGPT的模式,且對AI相關并購交易持開放態度。
對于未來業績表現,蘋果管理層釋放出樂觀信號。庫克透露,受iPhone 17系列市場需求強勁的推動,2026財年第一季度iPhone收入將實現兩位數增長,整體營收預計同比增長10%至12%,有望創下史上最高第一財季營收。
資本市場方面,截至10月30日美股收盤,蘋果股價報271.400美元,漲0.63%,市值為4.03萬億美元。蘋果也是繼英偉達和微軟之后,美股市場上第三家邁入“4萬億美元”俱樂部的公司,而英偉達已成為史上首家超5萬億美元市值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