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數智前線 田甜 寧靜路
編輯 | 任曉漁
低空經濟,一個對多數人來說不陌生卻也談不上熟悉的領域。過去三年,這個領域經歷了行業發軔到國家戰略的跨越。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近30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或發布專項政策文件明確要發展低空經濟。最近中央剛剛審議通過的關于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建議,也將低空經濟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
政策層利好不斷,產業政策不斷出臺之余,一個共識是這一新興領域當下仍處于發展初期,整個行業仍有待跑通場景落地和價值驗證的閉環。
目前,大熱的eVOTL(全稱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中文名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之外,許多企業正在載貨運輸等先行場景率先探索規模落地可能。“低空經濟,低空是手段,經濟才是核心”,一位行業從業者認為,只有找到真需求場景才能推動產業落地進程。
01 政策利好和市場破局之間

“低空經濟正在重走一條與新能源行業相似的、由政府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之路。”一位行業人士告訴數智前線,他觀察目前產業政策是核心驅動因素,政策推動關鍵行業基礎設施跟進,隨著核心技術迎來突破,市場也會走向爆發。
過去幾年里,低空經濟在頂層設計層面頻出利好。業界觀察,整個行業用三年時間里完成了從行業規范到國家戰略的關鍵跨越。
2022年時,許多人對這一領域的認知還停留在“未來產業”的一環,行業實際上缺少實際應用落地指引。
但隨著民航局發布《城市場景物流電動多旋翼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技術要求》以及工信部出臺《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產品安全要求》,這一領域行業規范和條例密集亮相。前者提出了國內首個針對城市物流無人機的行業標準,后者則從生產源頭建立了強制性安全規范,填補了行業監管空白。
進入2023年,低空經濟作為一項戰略開始升級。5月《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對無人駕駛航空器生產、進口、飛行和維修進行了嚴密規范。之后《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 (2023-2035 年)》又對 eVTOL的商業化發展路徑有了明確的規劃。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低空經濟被首次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過去一年多來,不論是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將之定位為“新增長引擎”,從中央到地方對低空經濟的重視不斷加碼。
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下,不同區域基于自身的產業資源優勢、場景開放力度和地理地形特點等來培育產業,因地制宜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比如,廣東在低空經濟相關的產業基礎雄厚,深圳的無人機產業集群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廣州汽車產業鏈完整,這使得廣東除了在地方立法促進產業發展上走在前列,在空域管理試點和跨境物流應用上也先行先試。
而湖南則大力開放場景,作為國內首個全域低空開放試點省份,在空域管理、飛行服務、監管模式上進行了大量探索。
不過,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低空經濟要從規劃走到落地,依然面臨不少挑戰。一個經典表述“看得見、呼得著、管得住”,點出了在低空管理層面需要解決的諸多卡點。
以“看得見”為例,當下的技術發展條件下,圍繞著低空飛行器的監視感知體系尚不健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低空經濟分院院長李世鵬此前提到,“目前低空監視的最大瓶頸,是還沒有單一技術能感知并高精度監測所有空域的航空器。”
同時低空飛行對通信鏈路的保障能力有極高要求,比如低空飛行時高度低、地形因素以及電磁干擾都會影響飛行的調度和響應。
而“管得住”則呼喚相關管理體系下和法規的進一步完善。“目前圍繞著低空經濟相關的空域管理,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核心主管部門誰來牽頭也是個問題。”一位低空經濟從業者認為,這種缺位也會帶來管理空白和責任邊界模糊的問題。
在行業體制機制之外,對行業玩家而言,另一個需要回答的天問是,如何找到低空飛行器相關的剛需場景。
“現在看著非常熱鬧,但真實需求仍然有待挖掘。”上述低空經濟領域從業者說,曾經有潛在客戶向他們提問,大建筑里能跑AGV的時候為什么一定要通過空中低空飛行解決問題。這也讓他們再三拷問自身的場景選擇和落地方式。
當下,產業界圍繞著落地場景,已經有諸多落地方向,既包括eVTOL 為代表的低空載客出行需求,也有載貨運輸場景的嘗試。華創證券在一份報告里稱,“先載貨,后載人”,物流或成低空經濟率先規模落地場景。
02 火爆的eVTOL要真正落地,不是造好了就行
許多人提到低空經濟最先想到的是eVTOL。飛行汽車、空中巴士在城際間穿梭,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時,還能緩解地面交通擁堵,通航市場有望迎來一波轉型升級。
由于它通過電力驅動實現垂直起降,相比傳統的空中交通工具具有操作容易、噪聲小、運營成本低、所需基建投入少(無需建機場跑道),同時,能復用無人機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目前eVTOL正成為低空經濟賽道當之無愧的“主角”。
除了傳統的航空航天巨頭中國商飛、中航工業布局,無人機巨頭億航智能,汽車制造企業吉利、廣汽等,還有一眾創業公司如小鵬匯天、峰飛航空、時的科技、沃蘭特航空、御風未來也都加入這一市場。
資本市場數據能反映這一領域的火爆。數據顯示,去年中國eVTOL領域相關投融資金額達到89.7億元,投融資數量達到27起。玩家紛紛入局之下,行業規模也呈現增長趨勢。行業中商產業研究院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eVTOL市場規模達到9.8億元,同比增長77.3%;2024年市場規模約為32億元;預計2025年增長至57.5億元。
不過,eVTOL可不是造好就能飛。從造好到商業落地,eVTOL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任何一個型號的eVTOL在投入商業化運營前必須集齊“三證”(TC:型號合格證;PC:生產許可證;AC:標準適航證)。目前為止,全球僅有億航智能“三證”齊全。
而集齊“三證”也僅僅是獲得了“準生證”。至于能不能飛,在哪里飛,每一條新航線的開辟,仍需經過民航監管部門審批。以億航智能為例,目前其獲批航線僅限于低空文旅觀光場景,并非充滿想象力的城市空中交通。
行業內當下對eVTOL的飛行也十分謹慎。今年7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適航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越梅曾在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適航管理數智化論壇上表示:“我們對適航要求實行‘三尊’:尊重規章、尊重生命、尊重科學發展。所有嚴苛的適航標準都可以歸結為一個根本性的自我拷問:我愿意讓自己的家人乘坐自己參研的飛機和航空器嗎?”
今年9月月長春航空展彩排之際,兩架小鵬匯天eVTOL發生“接觸事故”,也是這一領域發展客觀要解決的安全問題的一個縮影。
另外,由于現成的產業鏈齊全,當下eVTOL領域正呈現出“產能在先,需求在后”的局面。這可能會使得這一領域商業化周期拉長,增加落地風險。
一名低空經濟行業人士向數智前線表示:“這里面存在很大的重復研發與資源浪費,如果最后各家造出來的東西卻只有略微差異,沒有大的革新,很難贏得市場。還有一種可能,從研發生產到適航取證耗時漫長,耗資巨大,也對企業是很大挑戰。”
如何挖掘出更多需求,在眾多玩家里脫穎而出,并且實現前期高投入與后期收益的平衡,成為eVTOL賽道玩家必須要跨過的一道坎。
03 物流配送或成先行落地場景
在數據中心建設中,新建與改造并重。全國在網機架已達千萬級,不少設備服役超過8年,逐步進入改造期。許多客戶擔心改造意味著“大動干戈”,石憶表示,通過場景化解決方案,企業可實現“軟著陸”。而對需從通算邁向高密智算的場景,新建過程中需要“快起飛”。
“低空經濟的應用非常廣,現在公眾思維過于局限在載人大飛機(比如eVTOL)了。”重隼智能創始人蔣正豪向數智前線表示。
隨著無人機越來越普及,“黑飛”事件也越來越多了。行業內也興起了新的反制措施。傳統的反制方式,比如信號干擾、激光打擊或使用電磁武器,存在誤傷友軍、成本高昂或產生污染等弊端。
目前市場上興起了新的反制方式,通過給無人機安裝一套視覺識別及跟蹤系統——運用相控陣雷達和紅外熱感應超視距發現目標物,然后進行自主跟蹤及變軌,最后發射誘捕網——將黑飛無人機精準捕獲。目前,重隼智能的無人機反制系統就是這一方向,國內已經有機場采用了他的解決方案。
這屬于保障低空飛行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而除了這類基礎設施場景,物理運輸和生產作業等領域,低空經濟已經顯現出了明顯的價值。
無人機物流公司迅蟻科技品牌負責人郭坤玉告訴數智前線,2019年他們拿到了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全球首張城市場景無人機物流試運行“牌照”后,多年嘗試下來,最先跑通商業模式的場景是低空醫療和低空即配兩大場景。
在醫療場景下,生命無價,分秒必爭,因此用戶對于時效敏感,對于成本不敏感,低空醫療有剛性需求。典型的例子是血液等緊急醫療物資的配送。當一名患者需要血液時,需要有人去血液中心取,路上還有可能堵車。如果將無人機停在血液中心,醫院急需時無人機單向飛行、全程冷鏈運輸即可送達。
而低空即配場景,目前大型平臺已經在與無人機配送公司合作,在一些城市里試點落地。
迅蟻科技目前正與餓了么合作在杭州有一些試點。“消費平臺既有流量,也有消費數據,對于我們開通航線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訂單量規模上來后,單份外賣的配送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下來。”郭坤玉說。
本地生活領域的巨頭美團則自研了無人配送相關的能力。數智前線了解到,美團已經完成了在自主飛行無人機、自動化收發餐機場、無人機運行軟件體系的研發,在深圳還設立了美團無人機研究院,探索城市低空物流場景應用落地。
除了低空配送,一些創業公司發現了生產作業場景里也蘊含著潛在機會,比如用無人機作業清洗高空幕墻。
“之所以用無人機擦玻璃,因為(高空清洗)無人機組裝起來不難,操作容易上手,在低空經濟熱度下,打開市場相對來得快。”星智創享創始人溫博桐告訴數智前線,它規避了傳統高空作業的風險,通過專門的清洗劑研發,能做到不輸人工的效果。這種用無人機去賦能其他千行百業,帶來效率提升或社會價值是更切實的掘金低空經濟的方式。
除了上述場景,目前農業生產中,無人機應用已經從單一植保延伸到液態肥播撒、農業巡查、運送農資工具等場景。無人機用于石油管道、高速公路、電網等領域的巡檢也屢見不鮮,并在產生經濟價值。應急消防也是同樣,大載荷無人機在高空滅火的應用有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社會效益明顯。
總結來看,要算好低空經濟應用落地的賬,特殊場景的運輸,低空物流能顯著解決“急、難、險、貴”等難題,具備應用落地可能性。
中國信通院此前《低空經濟市場空間預測研究》報告中也指出,物流配送上,無人機的快速配送能力和復雜環境中的靈活性,使得它正在成為未來物流行業的重要補充。隨著相關技術和法規體系的完善,預計這一領域有望率先實現正向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