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佘曉晨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10月30日,無憂傳媒在三亞舉行一年一度的“無憂之夜”晚會。在三亞摩天輪、鳳凰島、機場等各種地標和商圈,“無憂之夜”的字樣隨處可見。據界面新聞了解,為期三天的活動,帶動約4萬人次的線下客流。
起初,這場晚會只是無憂傳媒內部的一次年會。六年之后,“無憂之夜”已經為行業熟知。主辦方無憂傳媒的發展,也代表著網紅經濟發展的縮影。
無憂傳媒擅長IP孵化——2021年底,劉畊宏簽約無憂傳媒,次年4月成為全網現象級IP,這是公司的戰績之一。時隔三年,界面新聞專訪無憂傳媒創始人兼CEO雷彬藝,談及爆款IP和公司現階段的戰略思考。
雷彬藝曾把劉畊宏的走紅總結為“瞄準潛力賽道,挖掘種子選手,然后進行深度的內容運營”。
他向界面新聞表示,當時和劉畊宏的合作,是因為體育大年即將到來,他們預判“全民健身”一定會爆發,所以有意識地尋找有影響力的達人。雷彬藝至今認為,此類IP的爆火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這一案例象征著無憂傳媒孵化內容的思路——背后是社會發展趨勢、用戶審美迭代及興趣變化的邏輯。

在MCN行業,擅長供應鏈和內容的機構是兩條路線。無憂傳媒可能屬于后者——行業內一度流傳,“抖音網紅千千萬,無憂傳媒占一半”。2016年,無憂傳媒在北京成立,從娛樂直播起步后,2018年底,公司全力布局抖音并躋身頭部。據界面新聞了解,目前無憂傳媒旗下在冊主播達人超10萬,其中全約藝人有5000多個。
雷彬藝在采訪中向界面新聞表示,無憂的核心能力在于“人的IP經營”。他認為,無憂傳媒做賬號的思路是通過內容持續展現真實、立體的個人形象,推動“網紅藝人化”與“藝人網紅化”雙向融合。無論是在曾在視頻中呈現家庭日常的“廣東夫婦”,還是被稱為“野生文旅推廣大使”的藝人吳克群,都體現了這一思路。
實際上,如今行業整體的走向也是如此:一方面,越來越多的MCN機構開始舉辦音樂節,讓旗下的紅人走到線下;與此同時,明星也在走進直播間。
但在當下這一階段,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是流量的突破越來越難。雷彬藝在采訪中告訴界面新聞,和過去相比,今年的流量成本明顯變高了。如何繼續做內容,考驗每個機構的積累和判斷。
在無憂傳媒,不同層級的達人都有各自的成長路徑。在無憂傳媒龐大的網紅帝國中,中腰部和底部達人是金字塔達人矩陣的“基礎盤”。根據達人的“成長階段”和“能力需求”,無憂傳媒也會采取一些差異化措施,進行分層管理服務。
與此同時,不斷發掘有潛力的賬號是MCN機構持續開展業務的關鍵。雷彬藝告訴界面新聞,無憂近兩年減少了“0-1”的賬號孵化,但不同粉絲階段的賬號簽約數量仍在增加。
藝人簽約是其中一個增量。在簽約歌手吳克群半年之后,吳克群在演唱會舉辦地拍攝的文旅短視頻走紅,無憂傳媒的團隊由此洞察到,吳克群可能適合做一個“野生文旅推廣大使”,延續了這一路線。目前,吳克群的抖音粉絲量超過440萬。
在各個平臺獲得更多關注度的“團播”也是一個新方向。從去年開始,無憂傳媒就自孵化近20個團播IP,目前在抖音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無憂傳媒直播事業部副總裁糖糖對界面新聞表示,一方面,抖音把團播列為重點扶持賽道,無憂觀察到這一趨勢,觀察到平臺生態的紅利;另一方面,大量擁有才藝的年輕人急需新舞臺,而抖音用戶對實時互動內容的需求也在升級。
事實上,無憂之夜“回到”海南三亞,也代表著一個趨勢:以無憂傳媒為代表的內容機構,開始對跨界合作和線下的機會給予更多關注。
多位MCN行業人士曾在采訪中告訴界面新聞,在線上業務增長放緩之后,機構都在用不同方式嘗試線下業務的拓展。雷彬藝向界面新聞表示,在海南封關政策即將實施之際,無憂傳媒正在引進一些內容創作者來到三亞,促進當地的文旅和產業發展。此外,雷彬藝透露,和周大生珠寶合作的契機,也和海南當地的產業交流有關。
作為和直播帶貨同步增長起來的新興事物,國內MCN行業也在近五年經歷了大浪淘沙。不過,在廣告和電商之外,拓展新業務依然是頭部玩家之間的游戲。正因為此,近兩年不同公司競相復制商業模式,從自營品牌到線下活動,機構之間的業務邊界逐步消融。
目前,無憂傳媒形成了包括直播、電商、內容商業化、藝人經紀等主營業務。雷彬藝告訴界面新聞,目前電商的營收占比仍然有50%以上。但公司已經開始摸索海外直播、線下直播等新業務模式。今年9月,無憂傳媒宣布與黃金珠寶上市公司周大生成立合資公司,以“流量+供應鏈”、“內容+產品”的形式進行戰略合作。
不過,對于新業務的拓展,無憂傳媒顯示出較為謹慎的態度。
“拓新是要非常謹慎的,有時候可能意味著你甚至要重新創業。”對于MCN做自有品牌等嘗試,雷彬藝認為只是模式的選擇,和穩定業務無關。“把內容做好了也可以是健康增長的。”
今年,雷彬藝在內部活動中強調,“健康”是無憂傳媒2025年度關鍵詞。盡管MCN機構對于未來的方向有不同的判斷,作為行業頭部公司,無憂傳媒所做出的選擇仍能代表行業的走向。雷彬藝向界面新聞解釋稱,“健康”包括個人身心健康、公司業務經營健康、行業生態健康等。在業務發展上,今年公司會聚焦主營業務,不僅關注規模和營收增長,也會注重營收結構與質量、組織人效及利潤等“健康指標”的提升。
戰略上的調整來自于對變化的感知。
2020年,行業走進爆發期,參與者逐漸擁擠,但如今機構數量越來越多。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平臺流量增長紅利卻逐步見頂,這自然對MCN的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雷彬藝認為,在MCN行業逐漸發展的過程中,這一概念的定義也在被打破,變得更加泛化,“比如一些品牌的市場部,其實就是在做MCN的工作。”
而2025年被雷彬藝總結為行業的又一個轉折點。他認為,行業從今年開始真正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雷彬藝向界面新聞總結稱,去年的很多事件給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目前行業面臨監管趨嚴、流量瓶頸、外界質疑誤解等挑戰。與此同時,2025年整個行業的競爭也在加劇,平臺對于機構的要求也會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