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妤涵
越秀在大本營廣州又拿地了。
10月30日,廣州迎來10月份的最后一場宅地土拍,本次土拍的2宗宅地位置相鄰,均位于天河區,總土地出讓面積53138.44平方米,總起始價34.84億元,最終兩地塊均由越秀地產底價斬獲。
而就在兩天前,越秀地產剛經過18輪競價、以11.94億元奪得了番禺區的一宗住宅用地。三天之內,在廣州土地市場狂攬三宗地塊,總金額達46.78億元,越秀成為了10月份廣州土地市場最活躍的開發商。
“此次越秀拿地一方面是在大本營拿地補倉,另一方面也與這三宗地位置較好,地塊面積不大,適合‘短平快’的打法。”中指研究院華南分院研究主管陳雪強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
密集落子

首先是在10月28日,越秀地產通過擁有95.475%權益的附屬公司廣州新越房地產開發,以11.94億元競得廣州市番禺區大石街南大干線北側一幅地塊(BA060209)。
該地塊占地3.88萬平方米,計容建筑面積7.74萬平方米,為純住宅用地,需配建托兒所、健身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地塊位于番禺洛溪大石板塊,緊鄰南大干線、地鐵3號線,周邊教育及商業配套成熟,但片區新房供應稀缺。
據界面新聞了解,越秀地產計劃將其打造為“天系”高端產品,預計年底入市,有望成為區域標桿項目。
僅僅兩天后的10月30日,越秀地產再以34.84億元總價包攬天河區AT0606011和AT0606021兩宗相鄰宅地,成交樓面價分別為3.14萬元/平方米和3.10萬元/平方米。
兩地塊總占地面積5.3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1.16萬平方米,容積率均≤2.1,為天河區稀缺的低密度宅地。
地塊位于天河智谷廣氮片區,西接五山及匯景板塊,南連金融城商務核心,屬于規劃中的“科創研發+生態宜居”產城融合區。項目周邊有車陂涌濕地公園及規劃中的地鐵站點,未來路網完善后,將直連匯景新城,具備打造高端住宅產品的天然基因。
界面新聞從越秀地產方面獲悉,未來其將依托片區多重優勢,將該地塊打造為天河主城高端人居新標桿。
從整體布局來看,新獲取的三宗地塊均位于廣州主城區,區位優勢明顯,符合越秀地產當前的拿地策略。
瞄準“小而美”地塊
從越秀地產2025年以來的投資布局看,廣州作為其大本營,始終是戰略重心。
界面新聞根據公開信息統計,截至10月31日,越秀地產2025年已在大本營廣州獲取9宗地塊,分別為海珠區新僑、天河區世界大觀四期、番禺里仁洞F1-1地塊、天河棠下雙地塊、白云區衡器廠及嘉禾望崗雙地、番禺區大石等9個地塊。
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越秀地產新增13宗地塊,總建筑面積約148.4萬平方米,其中一線城市拿地建面占比高達67.9%。北京單城新增64.68萬平方米,占比達43.6%;而廣州作為傳統優勢市場,繼續保持了穩定的資源投入。
從業績表現來看,2025年上半年,越秀地產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額約728.3億元,同比保持穩定。其中,一線城市銷售貢獻占比達80.5%,北京、廣州、上海作為前三大銷售貢獻城市,單城銷售額均突破100億元。
截至2025年6月末,越秀地產總土地儲備達2043萬平方米,一、二線核心城市占比達94%,上海、北京資源占比逐年提升。
然而,在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下滑的背景下,越秀地產2025年上半年的歸母凈利潤為13.7億元,同比減少25.2%。
這一變化與公越秀加大合作開發力度密切相關,2025年上半年新增土儲權益比例僅為35.6%,創近年新低,合作開發模式雖然降低了部分風險,但也分攤了利潤。
越秀地產董事長林昭遠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談及拿地策略時表示:“2021年以后土地市場進入了一個買方市場,我們也是進行一系列的研判,近兩年以來,我們在廣州就避開了大的項目,就拿小的項目,因為老城區很難有連片的土地,都是規模小,但是進入容易出來也容易”。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小規模地塊”基本上都是可以快進快出,效率比較高,投資的兌現度也比較高,同時強調“更重要的是應該還是對城市的理解,理解到每個街區”。
對于下半年的投資,林昭遠表示,二季度以來土地市場逐步走向理性,相信下半年應該有所斬獲,今年300億元的投資應該可以高質量的完成。
挑戰中尋覓機遇
越秀地產逆勢拿地的背后,是廣州土地市場深度調整與結構分化的復雜趨勢。
中指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廣州土地出讓金只有約212億元,同比減少39%,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排名墊底。
陳雪強對界面新聞分析指出,這一現象主要由于“廣州當前市場整體成交較為平淡,庫存去化壓力較大,開發商拿地信心不足,且趨向于拿中心區域‘小而美’地塊”。
與此同時,廣州土地市場正經歷明顯的結構性分化。
今年前三季度,廣州中心城區供地數量占總量的半壁江山,共11宗地塊分布在白云區、荔灣區、天河區、海珠區等核心區域,總出讓金約147億元,占全市的接近七成。
區域分布來看,前三季度,中心城區供地數量占總量的一半,共有11宗,分別位于白云區、荔灣區、天河區、海珠區,總出讓金約147億元,占全市接近七成。
從拿地企業屬性來看,央國企依舊為拿地主力。據好地研究院統計,今年1-9月,央國企在廣州的拿地額138.6億元,占比65%;民企拿地積極性有所提升,拿地額50.7億元占比24%;城投類拿地額22.6億元占比11%。
具體來看,保利置業權益拿地金額38億元位居第一,越秀地產以權益拿地額34.2億元位列第二名,拿地額占比16.2%;敏捷集團以33.2億元,位列第三名。
為激活土地市場,廣州推出了一系列優化措施,包括優化供地程序,讓企業實現“拍地即進場、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縮短土地保證金占用時間、分用途核算土地出讓金、調整公建配套計容等。
這些政策旨在為房企提供更便利的投資環境,提升市場活力。
面對未來廣州土地市場,陳雪強預計:“四季度整體廣州也不會大規模推地”,土地市場的全面復蘇仍需時日,但核心城區的優質地塊依然將是房企爭奪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