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面對食品添加劑這個問題,如果說‘是否添加’是‘自選動作’,那么,質量安全誠信就是‘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做不好,影響的是銷量;‘規定動作’做不好,就必須要一票否決。”2025年10月31日,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召開食品安全專題新聞發布會,總局食品安全總監孫會川告誡廣大食品生產經營者。
食品添加劑作為食品工業發展的產物,具有改善品質、延長保質期、便于加工等作用。合理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來,我國公眾和新聞媒體對于食品添加劑話題高度關注,有的消費者‘談食品添加劑色變’,有的自媒體更是把食品添加劑統稱為‘科技與狠活’。”孫會川說,消費者真正擔心的是,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將食品添加劑當成過期變質原材料的“遮羞布”、“掛羊頭賣狗肉”的“障眼法”、摻雜使假的“鬼把戲”。說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食品“科技”,而是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狠活”。
孫會川介紹,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就明確要求,要完善食品添加劑標準制定,著力解決非法添加、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將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作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點,指導地方市場監管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
“通過整治行動,一些重點區域、重點品類的‘兩超’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也仍存在屢禁不止、反彈回潮的情況。” 孫會川介紹,為鞏固前期工作成效,今年4月,國務院食安辦等六部門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部署開展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行動。目前,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已查辦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案件13180件,涉案總金額2331萬元,罰沒金額9038萬元,其中89件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市場監管總局食品抽檢司一級巡視員李奇劍介紹,2025年市場監管部門嚴格落實年度抽檢計劃,持續加大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抽檢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完成的抽檢任務中涉及食品添加劑項目227.45萬批次,檢出不合格2.12萬批次,不合格率0.93%,比上年同期下降0.02個百分點。
李奇劍介紹,在抽樣方式上,采取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線下,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食雜店、餐飲場所等。線上,覆蓋拼多多、抖音、淘寶等9個較大的網絡銷售平臺。
在抽樣產品上,聚焦食用農產品、蔬菜制品、糧食加工品等21個既往食品添加劑“兩超”問題相對突出的重要食品大類,重點關注標簽標識中有“零添加食品添加劑”“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不使用防腐劑”0“不使用著色劑”等字樣含義的食品。在檢驗項目上,覆蓋10類食品添加劑共31個檢驗項目開展抽檢,主要圍繞甜味劑、著色劑、防腐劑、膨松劑、護色劑、漂白劑等。
“從抽檢結果看,飲料、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乳制品等7個大類食品未檢出不合格樣品;糧食加工品、糕點、餅干等14個大類食品不同程度檢出食品添加劑違規使用,主要不合格項目是漂白劑二氧化硫、甜味劑甜蜜素、防腐劑脫氫乙酸。” 李奇劍說。
李奇劍表示,針對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食品和問題樣品,市場監管部門及時開展核查處置,督促相關企業下架、召回不合格食品,對相關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依法實施行政處罰,涉嫌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嚴厲打擊食品添加劑濫用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