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何柳穎
10月31日,支付寶官宣雙11“碰一下”支付立減活動。
自去年7月首次亮相后,支付寶圍繞“碰一下”動作不斷,眾多消費者近來也都感受到了支付終端的變化。
在便利店、商超、餐飲店的收款臺,都多出了一臺帶有小藍環的長方體收款設備。如果你是安卓用戶,只需解鎖手機,用手機觸碰小藍環,即可直接完成支付。
界面新聞記者留意到,“碰一下”設備還出現在快遞柜上、小區門口等,支持“碰一下”取快遞、“碰一下”開門。

據了解,目前可使用“碰一下”的場景已超1000個。此外,支付寶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將“碰一下”用戶從0增長至2億。
根據支付寶9月11日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 上披露的數據,“碰一下”用戶規模已突破2億,本次新增1億用戶僅花費了4個月時間;而距離支付寶于2024年7月8日首次推出“碰一下”,用戶數破億也只花了321天。
螞蟻集團首席執行官韓歆毅介紹,從用戶破1億的維度來看,“碰一下”甚至超過了余額寶:余額寶用了一年左右時間,掃碼支付花了30個月,刷臉支付用時15個月,而“碰一下”僅用了321天。
界面新聞記者多方了解到,螞蟻集團正將“碰一下”作為重點項目全力推進。而大力度的補貼激勵、地毯式的地推背后,是支付寶意欲重構支付護城河的野心。
“攻城”
“跑斷腿累斷手,我真的裝不動了。”
在江浙地區,多個地推團隊正在作業。他們通常是兩個人一組,拿著一批支付寶“碰一下”N5D(型號)設備上門,和商戶溝通好即可現場安裝,耗時僅需10分鐘——通電、連接藍牙、設備檢測、激活即可。
他們將此舉稱為“攻城”,動作也的確迅猛。以浙江地區為例,“杭州主要城區目前基本都已經覆蓋,桐廬、建德、千島湖等周邊地區相對密度沒有那么高。如果去新城安裝,基本每天5臺起步。”某地推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界面新聞記者多方了解到,支付寶“碰一下”于2024年7月正式登場,當時的渠道拓展就已經迅速就位。
一則招聘信息顯示,2024年7月,鐵魚網絡科技成立本地生活線下事業部,承接支付寶“碰一下”山東市場開拓和運維,現已成立16家直營分公司,擁有300多人的線下運維團隊。
該公司產品介紹顯示,支付寶“碰一下”不限制行業免費鋪設,無押金等費用,商家推廣“碰一下”支付,實時到賬賞金。具體招聘信息則顯示,客戶群體是餐飲、零售、醫藥、加油業等行業商家。
另有收單機構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們是首批參與到支付寶“碰一下”生態合作的機構之一,在產品推出之際就啟動了合作,“對于支付服務商來說,鋪設終端其實也是我們拓展業務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地推效果可謂顯著。
界面新聞記者觀察到,深圳目前多家門店都已經增添了這個小藍環。以界面新聞記者生活半徑為例,碰一下支付、碰一下點單、碰一下取快遞、碰一下進門均已悉數登場。
招兵買馬啟動地推之外,支付寶的另一策略是真金白銀補貼,這也是大廠的推廣慣例。
前段時間,支付寶與分眾傳媒合作,在北上廣深等20多個城市里的電梯廣告旁鋪設“碰一下”設備,用戶用手機碰一下即可進入小程序專區,領取優惠券或者紅包。
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透露,8月6日起,支付寶將為“碰一下,搶紅包”投入1億元現金紅包;同時,消費者“碰一下”還有機會領取1000萬份淘寶閃購免單及大量品牌購物券。
上述地推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記者重點提及,不需要安裝以及設備費用,為鼓勵使用,對于商家以及消費者均有補貼。
“那個機子天天在那里喊有補貼,我們店員每天簽到,還有紅包。”廣州商戶小寶向界面新聞記者證實。而在用戶端,基本是單單有立減補貼。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碰一下”的確受到部分商戶的青睞。小寶告訴記者,店里已經拆掉了原來的掃碼機,“現在不需要我們掃了,方便一點,之前如果手機反光,也會半天掃不上。現在如果算到店消費的話,我們店‘碰一下’的使用頻次已經達到100%。”
用戶端而言,界面新聞記者采訪了多名用戶,使用體驗基本分為兩派。“我最近很喜歡用‘碰一下’,每次都會有紅包,而且我手機掃碼時候經常卡住,‘碰一下’能解決我的支付尷尬。”某用戶稱。
另一派則認為,“感覺不是很靈敏,有時候會碰不到。掃碼支付已經很方便了,感覺沒必要換一個支付方式。”另外,也有用戶擔心使用安全的問題,“掃碼支付是主動的,碰一下感覺很容易變成被動”。
從操作流程看,“碰一下”基本是兩步到位——安卓手機用戶解鎖手機、碰一下,即可完成支付;蘋果手機用戶則需要在碰一下之后點擊“打開”彈窗,以確認支付。
比較來看,掃碼支付一般需要解鎖手機-找到支付APP-掃碼或出示付款碼,共3個步驟。從3個步驟簡化為2個步驟,交互體驗的確更為便捷。
“從技術層面來看,我認為‘碰一下’確實能有效縮短交易時間,并提升商家端營運效率。”Payment Asia香港總監楊怡家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支付寶方面介紹,便捷是最初投入研發“碰一下”的目標之一,其背后是對新一代交互方式的探索與布局。
NFC
支付寶方面介紹,“碰一下”和“掃一下”都屬于條碼支付,區別在于“掃一下”是基于“碼”,依賴手機上的顯示屏和攝像頭,“碰一下”則是使用手機上的近場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術。
據了解,NFC主要分為三種模式,包括卡模擬模式、讀卡器模式、點對點模式。以開通了NFC功能的的手機為例,卡模擬模式指的是將手機模擬為卡片被讀取,大眾較為熟悉的Apple Pay屬于此類;讀卡器模式指的是將手機作為讀卡器去讀取,“碰一下”屬于此類;點對點模式則指設備間的數據交換。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課題組發布的“碰一下”專題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長期以來,傳統NFC支付采用的是卡模擬模式。與傳統卡模擬相比,“碰一下”的讀卡器模式,采用了相反的傳輸鏈路:將碰一下設備模擬成卡,手機作為讀卡器讀取設備上的NFC Tag信息,喚起支付流程,通過云端驗證,完成扣款。
報告認為,相較于卡模擬,讀卡器模式有三大優勢:
第一,方案普適性,兼容不同手機品牌及蘋果、安卓、鴻蒙全系統,無需跟每家廠商的手機錢包做單獨定制開發;
第二,用戶便捷性,無需在手機上做綁卡操作,只要有支付寶App即可使用,老年群體、外籍游客等群體也能快速掌握;
第三,交易安全性,手機本地不存儲銀行卡信息,手機與設備間不傳輸銀行賬號信息,支付通過云端加密完成。
實際上,利用NFC技術的支付應用誕生已久。
早在2006年,諾基亞就曾攜手中國移動、易通卡和飛利浦等公司在廈門啟動中國首個近距離通信(NFC)手機支付現場試驗。另外,支付寶亦在2010年左右就推進過NFC支付的相關研發。
但NFC支付最終未能在我國實現大面積推廣,當時的硬件限制是一大原因。
“技術的推廣應用其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在當時,支持NFC的手機并不普及,如果要為了支付而付出高額成本去買配套的手機,對于用戶基礎而言是致命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尹振濤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二維碼支付則趁機崛起。“早期支持NFC的手機比較少、同時商戶改造成本高、而且產業鏈利益協調復雜,因此被幾乎零成本、更易普及的二維碼支付實現了‘彎道超車’。”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如今來看,NFC的市場環境已經成熟不少。
一方面,支持NFC的手機逐漸普及。根據博研咨詢發布的一份報告,據測算,2024年中國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3.68億部,占當年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67.3%,較2020年的41.2%實現了顯著躍升。
從技術兼容看,“原則上而言,只要具備NFC功能的手機應該都能支持‘碰一下’,相當于用戶側成本為0。”尹振濤表示。
另一方面,交通出行領域刷手機乘車功能的上線,Apple Pay、Huawei Pay等支付方式的出現也在市場上培養了一定的用戶認知。
值得指出的是,“碰一下”的讀卡器模式使其不僅僅作為支付工具存在,同時也能成為支付以外多個場景的登錄入口。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除了支持取快遞、共享電動車騎行等生活場景之外,今年支付寶還在杭州望湖賓館落地了全國首個“碰一下”酒店全場景智能服務系統項目,在賓館里,賓客的身份核驗、乘梯開鎖、客房需求、智慧停車等均由“碰一下”支持。
同時,“碰一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連鎖門店的會員痛點。一般而言,開通會員需要錄入信息等多步操作,使用會員又基本需要先給會員碼再給付款碼。而“碰一下”支持用戶在支付時成為會員以及使用會員付。
支付寶方面介紹,零食連鎖巨頭好想來上線“碰一下”后一年新增會員過千萬,會員復購率提升超6成。美宜佳副總經理葉淑瑜亦曾表示,未來美宜佳將在全國超2萬門店逐步鋪設“碰一下”機具。
事實上,除了“碰一下”,支付寶以及微信近年來在掃碼之外都進行了不少創新。
典型的如生物識別類,包括刷臉支付、刷掌支付。此類支付優勢是無需打開手機,完成生物識別基本就可成功付款。但缺點在于,此類支付方式基本都有一定的開通門檻,即需要先錄入生物特征然后確認開通。并且,部分用戶對于被冒用支付、活體攻擊的問題始終有較大擔憂。
目前為止,刷臉、刷掌支付仍未在市場成為潮流,多數作為可選方案存在,對于消費者而言,掃碼支付依然是支付首選。
尹振濤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刷臉和刷掌未能占領市場主要還是在于人們對于隱私安全保護問題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生物識別信息是不可修改的,一旦泄露,影響會非常大。
并且,由于涉及到生物識別的安全問題,此類支付對設備要求也很高。比如,2019年支付寶推出的第二代基于線下消費場景的刷臉支付機具“蜻蜓”,定價1999元。
“生物識別支付未能普及的原因,主要受限于商戶設備成本高、用戶對隱私泄露的普遍擔憂,以及技術本身在特定環境下的識別可靠性問題。”劉斌向界面新聞記者總結道。
對于最重要的安全問題,劉斌認為,目前來看,NFC支付的安全性較高,因通信距離短且數據加密,難以竊取。核心安全機制是“支付標記化”(Tokenization),用虛擬賬號代替真實卡號,并常與手機解鎖或生物識別驗證結合,形成雙重保障。
相較于刷臉、刷掌而言,NFC支付的生物信息泄露風險普遍更低,并且,用戶的“不安全感”也相對更低。“我們注意到,相較于需要生物辨識的支付方式,使用者普遍對手機內建的NFC安全機制接受度更高。”楊怡家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支付寶方面向界面新聞記者強調,“碰一下”的底層是條碼支付,這是國內最普及的移動支付技術,安全方面已經驗證。并且,碰一下還具備特有的安全特點。首先,用戶必須主動解鎖手機才能支付,未解鎖手機時不會無故付款;其次,支付寶有智能實時風控系統對每筆交易進行多維度檢測,一旦識別到風險,就會攔截交易或要求輸入密碼或人臉識別等方式做二次驗證。
雙雄
近年來,第三方支付市場呈現出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支付的雙寡頭格局。但拉長時間線來看,兩者攻守之勢漸異。
根據Analysys易觀智庫《2014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年度監測》,2014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中,支付寶、財付通分別以78.96%,8.08%位居市場第一、第二。
這一差距很快被縮小。據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年度專題分析2019》,2019年第一季度,按照移動支付交易份額計算,支付寶占比53.21%,騰訊金融占比39.44%。
而在線下市場,支付寶壓力更甚。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陳亮曾在一期播客節目上透露,在2015年底,支付寶與微信的線下支付比大概是7:3,但到了2016年底,這一比例幾乎倒轉過來。
需要指出的是,掃碼支付曾經是支付寶的一頂皇冠。2011年7月,支付寶推出第一個條碼支付產品,隨后又將條碼支付升級為二維碼支付,中國移動支付的掃碼時代大幕自此開啟。
亮相于2013年8月的微信支付起步稍晚,但2014年春節的“微信紅包”現象級產品瞬間引爆市場,推動當年綁定銀行帳戶的微信支付和QQ錢包帳戶超過1億。
就支付入口的問題,支付寶與微信“混戰”良久。典型的如2014年,為搶奪打車場景,兩者圍繞與快的打車、滴滴打車的合作開啟了激烈的補貼大戰,最終此役以滴滴與快的宣布正式合并而告終。
而在線下市場,如今隨處可以的藍碼、綠碼無不彰顯著巨頭難以撼動的江湖地位以及暗流涌動的角逐態勢。
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24年移動支付用戶使用情況問卷調查報告》(下稱《報告》),掃碼支付是絕大多數用戶經常使用的支付方式,占比91.7%。線下場景中,約八成移動支付用戶經常使用的產品是微信、支付寶。
搶占入口,尤其是線下支付入口,是下半場競爭的重要籌碼。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3月,螞蟻集團正式提出“AI First”(人工智能優先)、“支付寶雙飛輪”(數字支付+數字互聯)和“加速全球化”三大公司戰略。并且,過去的一年多來,支付寶密集上線多款支付領域的創新產品,如“碰一下”、“看一下支付”、AI付等等。
支付寶方面介紹,作為 “支付寶雙飛輪”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碰一下”作為支付寶2024年推出的創新交互方式,不僅是對用戶支付體驗的升級,更是“雙飛輪”戰略在場景深化與生態鏈接層面的重要實踐。
“在螞蟻內部算是比較明星的項目。”在職場社區平臺上,有員工如是評價“碰一下”。
從架構上看,根據韓歆毅去年12月發布的全員信,螞蟻集團在線上支付事業部、線下支付事業部、支付寶(中國)的基礎上組建數字支付事業群,同時成立新的支付寶事業群。
界面新聞記者獲悉,“碰一下”項目目前主要由數字支付事業群負責,項目負責人李佳佳曾任線下支付事業線總經理,目前是螞蟻集團副總裁、支付事業群聯席總裁。
新入口
圍繞掃碼支付的競爭,支付寶有一定劣勢。
近年來,微信支付憑借微信的社交基因和“全包式”的應用場景獲得了龐大的用戶基礎。根據騰訊控股的最新財報,截至今年6月底,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到14.11億,同比增長3%。
微信天然的社交優勢使得其在小額高頻領域占領高地,而對于部分用戶而言,支付寶更像一個工具,“除了網購、理財,支付寶平時不太會用,畢竟大家不會用支付寶聊天。”
多方衡量之下,支付寶選擇再造一個新入口,一個超越支付的入口。
從可行性看,“NFC技術雖已存在多年,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和用戶習慣養成,這種‘一碰即付’的方式正有望成為線下支付新趨勢。”楊怡家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用戶對于效率提升有真實需求。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5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發展狀況與用戶行為調查數據》,支付安全性以66.29%的占比成為移動支付用戶最關注的因素;支付效率緊隨其后,占比54.13%。另外,2025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對手機支付發展的期待中,排名第一的是“提高交易的效率”,占比達到53.81%。
若從包容性看,對于一些不習慣智能手機操作的老年人、視力障礙人群而言,掃碼支付其實也不算太“友好”。
易觀高級分析師馬世聰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用戶對于NFC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和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有別于二維碼支付的新支付產品,對于支付寶而言,是一個提升市場份額或者說突圍的機會。
但要挑戰稱霸了十年的掃碼支付,絕非易事。
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用戶對于掃碼支付已然十分習慣,“碰一下帶來的便利化程度,有,但沒有到讓我改變支付習慣的程度。”有用戶告訴記者。
多位受訪人士均認為,要重新培養一個交互習慣,無疑需要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
支付寶需要面對的是用戶以及商戶的多重拷問。“對于用戶而言,遷移成本以及安全顧慮的問題是最關鍵的,以及實際支付環境中的支付效率,比如蘋果手機用戶在使用‘碰一下’時會多一步確認支付步驟。對于商戶而言,遷移成本也是核心,目前的設備補貼是否能持續?能持續多久?”馬世聰表示。
馬世聰還提及,在打開市場,獲得了一定的活躍用戶以后,未來是不是還會面對更多的競爭者?“以二維碼為例,支付寶是先行者,但在投入前期工作‘教育’好市場后,市場上會迎來更多的競爭者,進入短兵相接的競爭局面。”
支付寶內部對此其實也有清晰認知。內部人士坦言:“沒有一種支付方式包打天下,碰一下、掃一下、看一下,都是給用戶提供更多選擇。喜歡碰的就碰一下,習慣掃的就掃一下。兩者各有所長、用戶各取所需。”
不過,“碰一下”的發展優勢也比較明顯。
在支付端。“我認為碰一下的核心優勢在于支付流程的極致簡化。從支付服務商角度來看,支付寶此舉旨在透過整合自身生態優勢,在線下支付場景建構差異化競爭力。”楊怡家表示。
在支付以外,“‘碰一下’可以與支付之外的其他場景進行連接,這對于用戶以及商戶而言都是一個不錯的使用動機,包括碰一下的會員營銷等功能也可以對商戶運營帶來積極作用。展望未來物聯網的發展而言,我認為NFC技術也比二維碼更適配。”馬世聰認為。
另外,馬世聰提及,海外用戶對于NFC技術的接受度更高,這也可以成為支付寶拓展海外市場的一個契機。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前5天,全球入境游客用支付寶消費金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40%,而且,外國朋友使用支付寶“碰一下”消費金額同比增長500%。
若從時機上看,現在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當下NFC手機已高度普及,用戶認知度提升,且支付寶等巨頭正通過快遞、交通等便捷場景驅動,促使習慣培養水到渠成。我認為當前培養用戶習慣的難度已大減,正迎來機遇期。”劉斌表示。
從“碰一下”用戶數據看,市場接受度似乎正逐步打開。下半場如何,且行且看。
值得一提的是,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抖音支付方面對于NFC支付目前同樣有所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