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丁欣雨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河上歌》
譯林出版社 2025-10
在密不透風的教育和家庭壓力之下,熱愛數學的少年連思齊和席德一同去往叢林與河流冒險,但兩個伙伴的至交被一次意外死亡事故打斷,他們從此背負秘密,各自漂流。連思齊輾轉世界各地,做苦力、擲骰子、寫程序、混跡芯片工廠,再次與席德會合時,他們一同造出的虛擬幣礦機算力頃刻之間震撼全球。然而,就在巔峰時刻,連思齊與席德雙雙失蹤。他們的消失,與少年時的秘密有關。在郭爽的長篇小說首作中,她試圖揭示的是,當技術理性席卷一切,自我本源的探求依然需要一場精神性的跋涉,“世俗意義的成功并不能安頓心靈,生命中有一些難題存在于代碼之外。”
《沿著流過的河水》
中信出版社·大方 2025-10
“從前果園門口的栗子如今在他身體里沉默地生長,醫(yī)生稱之為癌癥,當醫(yī)生說出‘癌癥’二字,教堂的喪鐘隨之響起。”經歷一場重大手術后,主人公在麻醉和藥物帶來的劇痛中,重新記起他生命的碎片和遇到的人:童年的村莊、父親遺落的網球、井里打撈起的掉了鞋子的尸體、神父的衣袍......這些記憶與眩暈的幻想交織成一片,如一條河流,緩行在由意識鋪就的文字之間。
這本關于疾病與生死的小說,是葡萄牙語文學最高榮譽卡蒙斯文學獎得主安東尼奧·洛博·安圖內斯寫于2010年的作品。他的大學專業(yè)是精神病學,畢業(yè)后踏上非洲安哥拉的戰(zhàn)場擔任軍醫(yī),到了晚年,他開始頻繁經歷病痛與記憶衰退的折磨,這一切都啟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在安圖內斯前作《審查官手記》的自序《閱讀我的處方》中,他向讀者建議:“不要閱讀這本小說。請像做夢一樣在篇章中行走,請以得病的方式感受這本書。”這樣的閱讀方法,在翻開《沿著流過的河水》后同樣有效。

《我是幸存者嗎?》
野望BOOK·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10
2022年10月29日,首爾梨泰院舉行萬圣節(jié)活動,一場自1995年來最嚴重的踩踏帶走了159個人的生命。金初瓏就在現場,親眼見證了混亂的發(fā)生,她雖然幸存下來,但死亡的恐懼、獨活的愧疚也隨著這場災難刻進了她的生活。
事故帶來的創(chuàng)傷依然還在,但當時間向前,曾經迅速跟進報道的媒體相繼停止了追蹤,真相調查停滯不前,沒有一個負責人出面道歉。反復出現的言論——“誰叫他們去玩”“那地方風水不好”“外國節(jié)日,本就不吉利”——構成了更甚于悲劇本身的另一重暴行。金初瓏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渴望打破沉默,給或許各自帶著不同形式創(chuàng)傷活著的人們以安慰和陪伴。“通過新聞間接了解災難的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理解幸存者正在經歷什么,或許是超越指責、學習給予支撐與善意的第一步。
《大明神木記》
上海譯文出版社·火與風 2025-10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上,著手營建皇宮大殿。在派官員去民間深山采辦皇木的過程中,一則神乎其神的故事傳進了京城:幾根砍伐下來的大木倒在地上,正當人們苦于如何將之搬運出去時,擋道的巨石被劈成兩半,木頭走起了路,流到山下的河中。為了解釋這件怪事,人們漸漸達成共識,讓大木移動的原因是神助,說明采辦皇木順應天地、蒙神喜悅,彰顯了皇上的圣明。神木的發(fā)生地——四川黃種溪山改名“神木山”,明朝也從此開始了近兩百年在巴蜀大興采木的序幕。一根神木,而后又接著一連串地引發(fā)了勞命傷財、森林湮滅、西南改土歸流、邊疆格局徹底改變的歷史進程。《大明神木記》作者龔靜染走訪四川山地,結合口述與文獻,還原了史上這樁“皇木案”是如何通過一項具體的物資征派,最終達到整合與控制邊疆的權力目的的。
《顛覆:現代辦公室的變革》
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2025-10
現代化的辦公室在100年前的職場已然充分運轉。工業(yè)技術的產物諸如打字機、電話、燈泡、立式文件柜使龐大機構能在監(jiān)管者的注視下,按規(guī)定時間處理信息;隨著房地產價格的飆升,裝有電梯的高樓拔地而起,重塑城市景觀;現代主義設計與工程管理理論強調速度、進步;全新的交通系統把人們從越來越遠的地方運送到工作場所。但到了現在,辦公室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注重功能與效用的廠房的延伸,它利用數字技術監(jiān)控、講求感性的體驗、仿歐式的咖啡館、全天候小食、乒乓球設施營造出了更加靈活創(chuàng)新的空間氛圍。
創(chuàng)意辦公空間領域學者杰瑞米·邁爾森與新興工作方式青年研究者菲利普·羅斯從辦公室的百年歷史出發(fā),揭示辦公室是如何從效率機器演變成綜合性的協作生態(tài)體系的,而在疫情、氣候危機與數字化浪潮交織的背景下,勞動人口從年邁的老員工覆蓋到Z世代新人、工作理念從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到期待人際交流、社會聯系與合作創(chuàng)新,未來的辦公場所又會如何被“顛覆”?
《什么是權力》
后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25-10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這層意義上,人與人之間凡有關乎資源分配,角色界定,規(guī)則制定的決策之處,政治就會存在。而其中運轉的關鍵在于權力的運用,權力給人帶來理性與激情、希望與絕望、熱愛與痛恨、幸福與災難,也令人在其面前左右為難、心口不一、前后矛盾。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系主任李筠從他在b站千萬播放量的視頻課程為起點,借用20余位政治學家的理論,結合歷史傳說故事如“海瑞上疏”、當下影視作品如《權力的游戲》,通俗闡釋政治的維系和運作機制。既然人類面對政治避無可避,思索“人與人在一起怎樣才能過上良善的公共生活”這一問題才顯得必要而迫切。
《命運之城》
光啟書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10
今年是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逝世50周年,由他主編的城市史研究《命運之城》首次推出中文版。這冊作品由歐美19位城市歷史領域學者共同撰寫,借具體城市案例來回答城市是什么、人類為什么需要建筑、城市性格是什么、城市靈魂是什么、誰在塑造城市形態(tài)、城市地標是什么、理想城市是什么各類問題之余,《命運之城》還旨在從其成書時,即二戰(zhàn)后隨全球城市化進程加劇而同樣嚴重起來的交通擁堵、環(huán)境污染、人口膨脹的現狀出發(fā),思考城市未來。
湯因比在組織此書時把城市分成三種類型:城邦,如雅典、威尼斯,來自文明世界的各個角落,城市和國家是相同的,有時甚至是共存的;首都城市,如羅馬、長安、巴黎,是大國政治首都的代表;巨型城市,如英國倫敦、美國紐約、還有未來想象中的普世城。在他看來,城市猶如一粒芥菜種,“原是百種里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正是因其聚融著人類文明,城市才如此重要。
《再玩一次》
明室Lucida·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5-10
自從第一臺可編程計算機ENIAC于1946年啟動,電子游戲的雛形就出現了。1962年,第一款具有重要影響的電子游戲《太空大戰(zhàn)!》誕生,從此電子游戲演變成了一種由創(chuàng)意、技術與商業(yè)驅動的豐富媒介體驗。英國游戲記者特里斯坦·多諾萬結合多種采訪素材,包括舊報紙剪報、現代雜志訪談,再現了世界范圍內電子游戲的發(fā)展歷程,還有游戲背后開發(fā)者的商業(yè)與個人軼事。從《乓》《吃豆人》《俄羅斯方塊》,到《塞爾達傳說》《毀滅戰(zhàn)士》《模擬人生》《俠盜獵車手》,《再玩一次》超越了大多數游戲史只關注美國與日本視角的局限,包含了許多早期電子游戲、歐洲電子游戲(英國、法國、西班牙)與東亞電子游戲(韓國與中國)發(fā)展狀況的記錄,如英國計算機行業(yè)的崛起和韓國網絡游戲中MUD(多人在線游戲)形式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