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天下財道 煜明
17年的IPO“長跑”,并未等來好消息。
日前,深交所官網顯示,東莞銀行因IPO申請文件中的財務資料過有效期,被中止審查。

僅2024年以來,東莞銀行的IPO進程就四度被中止。這家銀行對于上市的極度熱望,與冰冷的現實之間的差距,讓人詫異和不解。
東莞銀行近4次被中止審核情況:

東莞銀行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上市進程如此坎坷?公司在經營和治理方面,還有哪些差距需要彌補?公司未來何時可能重啟IPO進程?
苦求上市
東莞銀行全稱是東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東莞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由東莞市原14家城市信用社、19家獨立核算營業部股東、東莞市財政局及52家工商企業共同發起設立。
經過20多年發展,東莞銀行營業網點和業務主要集中于東莞地區,也覆蓋廣東省主要城市及湖南、安徽部分地區和香港地區。截至2025年6月30日,東莞銀行資產總額約6770億元。
雖然在1999年之后成立的銀行,很多都已成功上市,比如江蘇銀行(600919.SH)、江陰銀行(002807.SZ)、無錫銀行(600908.SH)、常熟銀行(601128.SH)等,但東莞銀行的IPO之路卻頗為坎坷,自2008年首次遞交上市材料,期間多次中斷重啟,至今仍未完成上市。
東莞銀行申請IPO17年進程簡況

(來源:豆包)
實現上市對東莞銀行有多重要呢?
東莞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再下降。數據顯示,該數據在2024年6月末為9.55%,2024年末下降為9.31%,2025年6月末進一步下降至9.24%。
(來源:2025年上半年信披報告)
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是多數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長期任務,在凈息差收窄、信貸擴張受限背景下,銀行資本補給壓力愈發凸顯。

(來源:百度搜索)
為填補資本缺口,東莞銀行似乎也是想盡了辦法。聯合資信在評級報告中表示,東莞銀行主要通過利潤留存、發行資本債券以及定向增資的方式補充資本。并且,東莞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仍面臨一定補充壓力。
2025年7月10日、8月12日東莞銀行又分別發行金融債30億元、15億元。


(來源:中國貨幣網)
然而,二級資本債、金融債屬債務工具,會增加利息支出與負債端壓力;永續債僅能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無法解決核心一級資本不足的核心矛盾。
由此,對于上市的渴望愈發強烈。如果成功上市,則可通過股權融資直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從根本上優化資本結構,打破“債務補血-資本結構惡化-再需補血”的循環,提升資本充足率的可持續性,增強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根據東莞銀行招股說明書披露,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可見,其上市融資的目標就是為急切增強核心資本充足率。

(來源:公司招股書)
當然,東莞銀行目前的處境,也與環境因素有關。近年來,銀行業整體面臨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承壓等挑戰,資本市場對銀行上市審核更側重合規性與風險防控,部分中小銀行在股權結構、公司治理、資產質量等方面的短板,成為上市阻礙。
而東莞銀行要想在未來的上市競爭中勝出,看上去并不容易。據報道,目前還有15家銀行處于上市輔導期,包括北京農商行、天津銀行等。
業績難題
東莞銀行今年上半年出現營收凈利雙降的情況。其中,營收約50億元,同比下降8%;歸母凈利潤約24億元,同比下降超過1%。
這延續了2024年的下行趨勢——去年營收同比減少近4%,歸母凈利潤減少8%。

(來源:2025年上半年信披報告)

(來源:2024年報)
從營收結構看,更能看出問題的實質。2025年上半年,利息凈收入作為核心收入來源,同比減少近6%至34億元,成為拖累東莞銀行營收的主因。
非利息收入方面有所增長,但占比較低,難以形成主要收益支撐。其中,投資收益增長21%至1.48億元;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約6億元,同比增長29%。
(來源:2025年上半年信披報告)
此外,東莞銀行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匯兌收益均出現較大波動。2025年上半年兩項數據分別約為-4億元、-1億元,而2024年同期分別約為4576萬元、589萬元。兩項損失合計超過5億元。也成為公司營收同比下降的另一個原因。
(來源:2025年上半年信披報告)
為緩解盈利壓力,東莞銀行在成本端采取了措施。其今年上半年業務及管理費降至約16億元,同比減少近7%。看得出,公司在厲行節約方面做出不小努力,但仍未改變凈利潤同比下滑的現實。
東莞銀行2025年上半年未披露最新不良貸款率與撥備覆蓋率數據。結合2024年末數據,不良率升至1.01%,撥備覆蓋率下降超過40個百分點,其資產質量仍承壓。
若未來資產端風險緩釋壓力加大或市場利率進一步波動,其盈利表現仍面臨更多挑戰。
作為區域性銀行,東莞銀行信貸業務高度依賴東莞本地市場,利息凈收入下滑或與區域內實體經濟復蘇節奏、重點產業(如制造業、外貿)信貸需求變化直接相關,優質信貸項目儲備不足可能是收益端承壓的重要原因。
聯合資信在其報告中表示,經濟低位運行、利率市場化等諸多外部因素,將對東莞銀行的運營產生一定壓力。
破局不易
近年來,銀行機構的合規管理與內控水平已成為影響其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對于擬上市銀行的合規軌跡會被持續記錄并多方審視。
不久前,東莞金融監管分局對東莞銀行及其東莞分行開出兩張罰單:東莞銀行因“股東股權管理不到位、未穿透認定主要股東關聯方”被罰款;東莞分行則因“貸款三查不嚴,大額關聯授信風險管控不到位”被罰款,公司兩名高管受到警告。

(來源:東莞金融監管分局)
根據東莞銀行最近一版招股書,報告期內,該行共受到14宗行政處罰,罰款總額達1170多萬元,其中2024年一年內就發生4宗。
3年間累計罰款超千萬元,這一刺眼的數據,意味著銀行在合規管理方面的漏洞亟待彌補。

(來源:招股書)
東莞銀行的股權比較分散。截至2024年末,該行股東總數達5190戶,自然人股東占比超98%,機構股東僅79戶,形成“無實際控制人”格局。
有觀點認為,這種股權結構一定程度上也會阻礙上市進程。
(來源:2024年年報)
在沖刺IPO階段,東莞銀行高管團隊的調整,也引起市場關注。2023年,前董事長盧國鋒調至東莞農商銀行,程勁松接任;2024年2月,謝勇維從副行長升任行長。
此外,東莞銀行的關聯交易授信余額近年來大幅增加。截至2024年末,該行關聯交易授信余額約為87億元,占資本凈額15%,在短短一年時間增加了37億元,增幅高達約75%。
(來源:2024年年報)
東莞銀行風控能力也有待提高。天眼查顯示,東莞銀行自身風險1069條,周邊風險5461條,預警提醒1924條。

(來源:天眼查)
當然,困難之中也應看到東莞銀行的優勢所在。公司立足東莞深化本土經營,將業務拓展至“9+2”城市群中的“7+1”個城市,該行在當地同業競爭中占據優勢。
另外,東莞銀行的IPO之路也還有希望重啟。有業內人士對《天下財道》表示,因財務資料過期導致的IPO中止,企業需在3個月內完成財報更新并提交,審核即可恢復,最快1個月內可重啟。從之前幾次情況觀察,東莞銀行上市進程被中止后,都在三個月內實現了重啟。
只是,東莞銀行”因財務資料過期被中止IPO“的頑疾,為何一再出現?其17年長跑的上市之路何時才能抵達終點?公司如何克服諸多困難考驗,實現業績“逆襲”?就此種種問題,《天下財道》向東莞銀行尋求答案,公司方面無言以對,我們對此將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