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近日,廣東丸美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丸美生物”)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報告。財報顯示,該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4.5億元,同比增長25.51%;凈利潤2.44億元,同比增長2.13%。
除丸美生物之外,珀萊雅、上海家化、貝泰妮、華熙生物等十余家美妝頭部公司也已陸續交出今年前三季度“成績單”。其中,珀萊雅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8億元,穩居行業TOP1。
與此同時,當前國貨美妝總市值TOP1企業易主。截至10月31日收盤,毛戈平以403.22億元的總市值登頂行業第一,高出位居第二名的巨子生物38.29億元。而第三名花落上美股份,總市值達312.54億元。
那么,國貨美妝上市企業今年前三季度總體表現如何?總市值排名背后又揭示出怎樣的新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營收破20億
最新財報顯示,丸美生物2025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86億元,同比增長14.28%;凈利潤6948.16萬元,同比增長11.59%。目前,丸美生物旗下主要產品分為眼部類、護膚類、潔膚類和美容類,其中,護膚類占據主導地位。
據2025年第三季度主要經營數據公告,眼部類營業收入1.49億元,占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的21.72%;護膚類營業收入3.06億元,占比將近一半,達44.61%;潔膚類營業收入6736.81萬元,占比約9.82%;美容類營業收入1.48億元,占比21.57%。

截自丸美生物財報
相比2024年同期,除美容類產品,其余品類營業收入占比均有所增加,且護膚類營業收入同比大漲42.33%。
另外,丸美生物在運營層面展現出穩健態勢。財報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達1.5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約132.19%。丸美生物稱,“這主要得益于營業收入增加帶來的銷售回款凈額相應增長”。

縱觀近5年丸美生物的前三季度報告,青眼號外發現,2023年是一個業績轉折點。同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的業績進入高速增長期,其營業收入大增34.34%至15.36億元,凈利潤也同比增長44.84%,達到1.74億元。
談及2023年前三季度業績大增的原因,彼時丸美生物在財報中將其歸功于“線上轉型發展”策略的成功實施。到2024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07%至19.52億元,凈利潤2.39億元,同比增長37.38%。而今年前三季度,其營業收入更是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25.51%。
不難看出,丸美生物近年來前三季度營收規模持續擴大,增速始終保持在兩位數,展現出強勁的增長韌性。
6家美妝企業保持正增長
包括丸美生物在內,目前絕大部分A股國貨美妝上市企業已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報告。青眼號外梳理發現,雖然有6家美妝企業仍舊保持正向增長,但也有4家企業出現業績“雙降”現象,且部分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明顯放緩,這進一步揭示出美妝行業增長持續承壓的事實。

僅從營業收入來看,珀萊雅以70.98億元實現斷層領先,穩居今年前三季度首位,且是榜單中唯一突破70億元的企業。作為老牌國貨美妝代表,上海家化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9.61億元,位居第二。貝泰妮則憑借今年前三季度34.64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居第三。
另外,同處30億級營收規模的還有水羊股份和華熙生物。今年前三季度上榜的20億級營收規模的美妝企業則有2家,分別是丸美生物和若羽臣。而福瑞達化妝品板塊、敷爾佳和錦波生物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分別為15.69億元、12.97億元和12.96億元,共同位于榜單尾部。
由于毛戈平、上美股份、巨子生物幾家港股上市企業暫未披露最新業績,故上述圖表未將他們納入統計范圍。但總體而言,A股上市的美妝頭部企業和后續陣營之間營收差距漸大,中腰部企業陣營競爭尤為激烈。
在上述青眼號外梳理的10家國貨美妝企業中,上海家化和水羊股份的業績出現反轉,一舉改變了2024年同期的下滑趨勢。據財報數據,上海家化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4.05億元,同比大增149.12%;而今年前三季度,水羊股份實現凈利潤1.36億元,同比增長44.01%。
值得一提的是,業績增長最為迅猛的當屬美妝品牌服務商若羽臣。財報數據顯示,其2025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1.38億元,同比增長85.3%;凈利潤1.05億元,同比增長81.57%。
對此,若羽臣在財報中表示,“第三季度,公司自有品牌業務表現亮眼,實現營收4.51億元,同比增長344.5%,占總營收的55.1%。”
毛戈平成總市值“新王”
除業績外,資本市場的表現同樣值得關注。截至10月31日收盤,國貨美妝企業總市值排名呈現清晰的梯隊分化格局,且第一名已經易主。

毛戈平作為國貨高端美妝標桿,以403.22億元的總市值高居第一,形成顯著的頭部效應。華西證券在研報中分析認為,“該公司利用品牌差異化美學和高端定位形成護城河,中長期看好品類和渠道拓展”。
巨子生物緊隨其后,以364.93億元的總市值排名第二。此前,巨子生物一度是國貨美妝市值最高的公司,其總市值曾高達754.14億港元。上美股份則坐擁312.54億元的總市值,排名第三。
從總市值角度而言,毛戈平、巨子生物、上美股份三家港股上市企業共同構成第一梯隊,總市值均突破300億元,和后續企業形成明顯差距。珀萊雅、錦波生物和華熙生物則構成第二梯隊,3家企業的總市值穩定在250億元至300億元的區間內。
貝泰妮和上海家化則分別以190.37億元和168.59億元的總市值位列第三梯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上海家化總市值漲幅已超46%,展現出較強的估值修復功能。第四梯隊由丸美生物和敷爾佳組成,總市值分別為138.47億元和129.56億元。
不過,成績亮眼不一定會投射在資本市場,比如今年前三季度表現不錯的若羽臣,截至10月31日收盤,其總市值為128.37億元,和敷爾佳僅相差1.19億元,但也因此未能進入上述圖表中的總市值前十。
總體而言,從美妝上市企業的業績和總市值表現來看,行業“強者愈強”的集中趨勢進一步明晰,企業間競爭格局愈發白熱化。由此,在行業整體增長承壓的背景下,打造長期競爭力才是企業維持基業長青的根本。
注:除特殊說明外,文內港股上市企業的貨幣單位均按今日匯率換算為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