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馮麗君
今年第三季度,A股市場一路高歌猛進,在監管不斷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背景下,上市險資也收益頗豐。
以上市險企為例,前三季度,中國人保(601319.SH)實現總投資收益862.50億元,同比增長35.3%;總投資收益率5.4%,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中國平安(601318.SH)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實現非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中國人壽(601628.SH)實現總投資收益人民幣3685.51億元,同比增長41.0%,總投資收益率為6.42%,同比提升104個基點;新華保險(601336.SH)年化總投資收益率為8.6%;中國太保(601601.SH)總投資收益率為5.2%,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
在五家上市險企披露的2025年三季報及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及了“加大權益市場投資,投資收益回報貢獻了其利潤增長”。那么,三季度,險資對于上市公司的布局有哪些動向?
頭部險企三季度增持A股
界面新聞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三季度險資合計持股732家,其中新增持股359家,剔除股票214家,調倉換股動作明顯。除去平安系對于中國平安、平安銀行(000001.SZ),以及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對于中國人壽的持股,今年三季度險資A股持倉市值超過6800億元,相比2025年中報增長超6%。

其中,平安人壽三季度持股市值增長最多(僅根據上市公司最新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東數據統計,下同),達到465.55億元,而同期其出現在前十大股東名單的上市公司數量從21家縮減至15家。從持股明細看,三季度其增持了郵儲銀行(601658.SH)、安徽合力(600761.SH)、中原傳媒(000719.SZ),減持了山東出版(601019.SH)。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持股市值增長緊隨其后,三季度增加215.58億元,現身133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增持榜前列為中國外運(601598.SH)、中信銀行(601998.SH)、中國電信(601728.SH)、伊利股份(600887.SH)、中國建筑(601668.SH)等;減持榜前列包括粵高速A(000429.SZ)、大秦鐵路(601006.SH)、山東出版、皖通高速(600012.SH)等。
新華人壽、太平資管等身影也出現在三季度持股市值增長榜前列。
大幅增持銀行股與科技股
從行業具體看,金融股尤其是銀行股,向來是險資投資的“壓艙石”。
根據申萬一級行業分類,三季度險資增持銀行股份數量最多,共計增持83.60億股,主要增持銀行為郵儲銀行、南京銀行(601009.SH)、常熟銀行(601228.SH)等。
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銀行板塊在今年三季度大幅回調,銀行指數(882115.WI)三季度跌幅達到8.68%。在銀行股市值“縮水”的背景下,險資三季度持有銀行股的市值仍然增加超64億元。
科技股也正在成為險資“心頭好”。從持倉市值變動來看,三季度險資電子行業的持倉市值增長最多,近118億元,增持股份數量也位居前列,共計增持1.56億股。大幅增持東山精密(002384.SZ)、環旭電子(601231.SH)、深科技(000021.SZ)等。
險資對于計算機行業的增持也值得關注。第三季度,險資現身23家計算機行業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中,而2025年年中這一數字為17家,是增持個股數量最多的行業之一。三季度,險資計算機持股市值增長超12億元。主要增持漢得信息(300170.SZ)、太極股份(002368.SZ)、奧飛數據(300738.SZ)等個股。
“險資今年增配科技和紅利類股票,是典型的啞鈴型策略,一手成長一手現金流。”貝萊德基金權益、量化及多資產首席投資官王曉京告訴界面新聞,“科技類股票,拉長時間維度,在AI浪潮的助推下,是反映社會先進生產力以及整體生產力提升的。短期來說,近期很多科技股估值抬升是基于對這個生產力提升的市場期望,是投資者情緒的表現,但實際個股基本面提升仍有限。對于險資以及機構類客戶來說,在科技類別上進行擇時,在牛市中追求超額收益,以及一定程度上彌補紅利類在牛市中稍弱的漲幅,是可以理解的。”
行業減持方面,三季度,險資大幅減持公共事業、建筑材料、交通運輸等行業,分別共計減持1.60億、9542.94萬、8319.35萬股,持股市值分別減少38.97億、9.03億、43.49億元。主要減持內蒙華電(600863.SH)、濮耐股份(002225.SZ)、招商輪船(601872.SH)、招商公路(001965.SZ)等個股。
從個股角度看,除去中國人壽與平安銀行,銀行股仍是險資的重倉股。浦發銀行(600000.SH)、興業銀行(601166.SH)、招商銀行(600036.SH)、農業銀行(601288.SH)、民生銀行(600016.SH)、長江電力(600900.SH)、郵儲銀行位于險資重倉股排行榜前列。
從持股變動角度看,三季度險資大幅加倉郵儲銀行,其中平安人壽加倉21.89億股,中國人壽減持5793萬股。其次是南京銀行,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在三季度加倉2.57億股。
華菱鋼鐵(000932.SZ)緊隨其后,三季度信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產品加倉1.39億股,并獲得平安人壽、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萬能-個險萬能首次持股,分別新進增持5988萬、5712萬、6002萬股。
科技成長股備受關注
科技成長股備受險資等機構資金關注,也在三季度帶來了較好的投資收益。
數據顯示,科技先鋒指數(931447.CSI)三季度增幅達到47.61%;萬得科技大類指數(888012.WI)三季度漲近30%;科創50指數三季度上漲近50%。
“在三季度,太保抓住了成長股的機會,在三季度表現出相對更好的收益回報水平。”中國太保副總裁、首席投資官、財務負責人蘇罡在中國太保2025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保險資金必須要高度重視成長股,因為中國經濟未來高質量的增長,就是以深化科技創新為核心的。
中國人保在三季報中表示,在權益投資方面,積極響應中長期資金入市要求,充分發揮保險資金耐心資本優勢,加大具有長期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布局,不斷優化行業配置結構,穩步擴大權益持倉規模。
中國人壽則表示其三季度投資收益顯著提升。“今年以來,股票市場回穩向好勢頭不斷鞏固,公司積極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把握市場機會堅決加大權益投資力度,前瞻布局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持續優化資產配置結構,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站在當前時點,機構對于科技股的投資機會如何展望?
中信保誠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王睿表示,四季度流動性預計仍然可能相對寬松,持續的賺錢效應會拉動資金入市,風險偏好有望維持。AI相關的資產,盡管短期漲幅較大,但一定還是會誕生一些大市值的新龍頭公司,行業地位的確定性是優先關注的指標,方向上關注重點會從基礎設施建設慢慢轉到智駕、智能眼鏡等具體應用形態上。
王曉京告訴界面新聞,隨著第三季度業績的披露,部分今年業績有大幅上漲的科技類公司或者能看到進一步的投資者追捧,進入業績兌現的第二波行情。但業績不及預期的部分科技類股票也許面臨短期估值過高的問題,部分機構投資者可能會在年末之前部分獲利了結和更換持倉以待明年開年。
“我們傾向于關注科技股中已經有顯著商業模式、完成了0至1的旅程,正在從1往100發展的中大型公司。整體上,如果我們的科技企業對標海外AI產業鏈的頭部公司估值,且有比較穩健的商業模式和團隊,外加廣闊的市場和政策扶植,則中長期整體增長機會很多。對公司的個體選擇,將是考驗投資者能力的主要方式,尤其如果整體中國股市繼續慢牛的走勢。”王曉京對界面新聞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