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志錦
界面新聞編輯 | 王姝
在連續兩年下降之后,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出現企穩跡象。
界面新聞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銀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32萬億,相比上年同期微增0.9%,主要驅動因素包括資產擴張、手續費凈收入增長及債券浮盈兌現,但凈息差仍是拖累。在撥備反哺后,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凈利潤1.68萬億,相比上年同期增長1.5%,高出營收增速0.6個百分點。
拉長時間看,隨著2022年以來凈息差持續收窄,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受到巨大沖擊,不得不通過減少撥備計提、兌現債券浮盈等方式來維持利潤增長,這些操作某種程度上是在“掏空家底”。不過,未來凈息差有望企穩。
“過去三年伴隨著利率中樞的不斷下移,銀行的凈息差和盈利能力持續下滑。但是存款利率下移對凈息差的正面貢獻會逐步體現出來,凈息差收窄幅度有望逐步縮小。”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薛慧如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從資產規模看,今年三季度重慶銀行(601963.SH)資產規模突破1萬億的關口,萬億城商行再添一員,中信銀行(601998.SH)、浦發銀行(600000.SH)資產規模有望在今年底明年初突破10萬億。

兩股份行資產規模將超10萬億
資產規模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基石。較大的資產規模不僅能通過利差創造可觀的核心收益,還能憑借其帶來的規模效應,為手續費及傭金等中間業務收入提供增長空間。對于大中型商業銀行而言,10萬億是一個重要臺階;對于中小銀行而言,萬億則是一個重要門檻。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工商銀行(601398.SH)資產規模52.8萬億元,成為國內首家資產規模超過50萬億的商業銀行。緊隨其后的是農業銀行(601288.SH)。農業銀行近年來擴表迅猛:2023年資產規模超過建設銀行(601939.SH),今年三季度末資產規模達到48萬億,相當于工商銀行的91%,這一占比相比6月末提高了1.5個百分點。
股份行方面,招商銀行、興業銀行(601166.SH)資產規模已站上10萬億的臺階。此外,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資產規模達到9.9萬億左右,預計兩家股份行資產規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超過10萬億。
城農商行方面,今年9月末重慶銀行資產規模1.02萬億,首度超過萬億。緊隨其后的是齊魯銀行(601665.SH)、蘇州銀行(002966.SZ)、青島銀行(002948.SZ)、貴陽銀行(601997.SH)、鄭州銀行(002936.SZ)等,他們資產規模在7500億左右。結合近年擴表速度及資本約束來看,它們的資產規模要跨越萬億門檻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
“對我們城商行來說,規模突破萬億是個重要的坎。過了這個坎,不是說就不增長了,但想繼續像以前那樣‘快跑’,確實會碰到瓶頸,最大的制約就是資本壓力。所以,我們的策略是從‘快跑’變成‘穩跑’,速度可能會放緩一些,但步子是穩的,絕不會停下來。”南方省份某上市城商行計財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我們省是經濟大省,但我們省內還沒有資產規模上萬億的城商行,與所在省份的經濟體量不太匹配。但這也說明,我們未來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北方省份某上市城商行總行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雖然我們目前資產增速達到兩位數,但因為體量小,增量也不大。因此,在未來制定戰略規劃時,我們對規模增長的訴求很高。”
從資產增速來看,41家A股上市銀行均實現擴張,其中資產增速最高的為江蘇銀行(600919.SH)。今年9月末江蘇銀行資產規模接近5萬億,相比2024年末增長了近萬億,增速高達25%。進一步拆解來看,江蘇銀行資產規模增長主要來源于政務類資產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銀行(000001.SZ)總資產相比去年末微降25億元,是唯一一家縮表的上市銀行,主要因為個人貸款收縮,其中信用卡貸款、消費性貸款、經營性貸款分別較2024年末下降7.9%、3%、3%。
凈息差有望筑底
在資產規模保持增長的同時,上市銀行盈利情況也出現改善。界面新聞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銀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32萬億,相比上年同期增長0.9%。
盡管營收只是微增,但意義顯著,它標志著上市銀行營收三年來首次重回增長軌道,可能預示著行業營收已步入企穩的新階段。上市以來,銀行業營業收入保持兩位數的增速,但2015年后逐步放緩,于2023年轉為負增長并在2024年持續。
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主要由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三部分構成。其中,利息凈收入占據主導地位,約占中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七成,是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核心支柱與基本盤。
分拆來看,前三季度利息凈收入仍對上市銀行營收增長形成拖累。界面新聞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銀行合計實現利息凈收入3.1萬億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6%,降幅較上年同期收窄2.6個百分點。
利息凈收入的增長由生息資產規模與凈息差共同決定。當前生息資產規模隨銀行業擴表保持增長,對利息凈收入產生正向貢獻,但凈息差的收窄形成了負向拖累。
不過凈息差已現企穩的態勢。中金公司的一份研報測算稱,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銀行模擬凈息差為1.32%,與上半年持平,為2022年以來首次,意味著持續近四年的息差下行趨勢出現階段性企穩。
前述研報稱,息差企穩主要得益于存款利率下調、清理手工補息、整頓同業存款定價等負債成本節約措施,以及二季度以來資本市場活躍背景下存款活期化以及存款搬家、向非銀存款遷移帶來的負債結構改善。
薛慧如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一方面,資產收益率進一步下降空間有限。從存量貸款重定價來看,今年LPR降幅顯著縮小,存量按揭利率也未再次批量下調。從新增貸款定價來看,LPR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另一方面,高成本長期限存款的到期重定價將帶動負債成本下行,銀行凈息差有望筑底。
在利息凈收入負增長的同時,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實現正增長,對營收增長起到了積極貢獻。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銀行實現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5782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長5%,主要因為股市走牛,帶動代理業務和財富業務收入改善。
“存款利率下調疊加資本市場情緒回暖,存款脫媒進一步加劇,2024年開始定期存款增速顯著放緩,理財產品增速顯著回升,這將對銀行中長期資產配置策略和業務收入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薛慧如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從收入結構來看,存貸款增速放慢導致傳統利息凈收入增速趨緩,但理財規模增長將拉動相關非息收入,資本市場回暖也為投行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帶來利好,有助于帶動手續費收入增長。”
從其他非息收入來看,受債券市場調整影響,前三季度42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50億元,而去年同期為600億元。
與此同時,部分銀行通過兌現債券浮盈來平抑債市波動影響。界面新聞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銀行投資收益合計同比增長20.7%,延續2024年以來的高增態勢。
“分析銀行盈利來源,還是要拆開來看。比如債券,你一次性賣掉兌現浮盈,短時間就釋放利潤,但之后就沒有了,本質上是把未來的收益集中到現在來用。雖然賬上可能還有存量,但家底是越掏越空的。”前述南方省份上市城商行計財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撥備反哺利潤空間收窄
在2023年、2024年營業收入負增長的背景下,上市銀行通過減少撥備計提等方式,最終使得凈利潤保持微弱正增長。
根據會計準則,計提撥備將計入信用減值損失,直接對當期利潤形成沖減。一般而言,中國銀行業在營收增長強勁、利潤豐厚的時期,會傾向于“多提”撥備,將部分利潤儲存起來;反之,在營收增長乏力時,則“少提”撥備,以釋放前期儲備的利潤。通過這種逆周期調節,銀行得以平滑利潤波動,使財報中的利潤增速顯得更為平穩。
同花順ifnd數據顯示,2020年上市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合計值同比大增近兩成,而2021年-2024年均為負增長。這意味著,隨著近年來盈利承壓,上市銀行通過少計提撥備來平滑利潤。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合計值相比上年同期下降2%。撥備反哺利潤后,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凈利潤1.68萬億,相比上年同期增長1.5%,這一增速高出營收增速0.6個百分點。
“撥備就像是銀行為了應對壞賬而存的一個“風險準備金”。正常情況下,應該多存點以備不時之需。但這兩年盈利壓力大,銀行選擇少存一點,甚至從里面往外掏錢,這樣一來利潤數字自然就好看了。”前述南方省份上市城商行計財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但后續如果壞賬又冒出來,到時候你不僅沒余糧,還得往里補回去,那對利潤的沖擊會非常大。”
中金公司的研報指出,前三季度上市銀行信用成本僅0.85%,為近十年最低水平,預計后續撥備釋放補充利潤空間可能有限,尤其是對于部分撥備水平較低的銀行,利潤波動可能加大。
資產質量方面,僅有10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相比2024年末出現上行,其余32家上市銀行持平或略有下降,顯示上市銀行資產質量保持穩定。分行業來看,房地產及零售行業不良率上升較快。
“近年來普惠小微和無抵押零售貸款資產質量持續承壓。但是,實體經濟增速總體穩定,失業率仍然溫和,且近幾年銀行主動壓縮高風險零售貸款,這部分貸款占比相對有限且持續下降,因此整體資產質量風險的上升幅度和速度總體可控。”薛慧如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