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宋佳楠
11月3日,申通快遞發布公告稱,已完成對浙江丹鳥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丹鳥”)的收購交割及工商登記手續。本次交易完成后,申通將成為擁有加盟、直營雙網的快遞物流集團。
公告顯示,丹鳥物流已辦理完畢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并取得杭州市余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換發的《營業執照》。本次交易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不涉及關聯交易,也不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丹鳥物流及其下屬控股子公司將納入申通快遞的合并報表范圍。
早在7月25日,申通快遞便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擬以現金方式收購由菜鳥供應鏈、阿里創投和阿里網絡所持有的丹鳥100%股權,交易對價為人民幣3.62億元。丹鳥作為菜鳥旗下業務之一的菜鳥速遞運營主體,已在全國范圍內構建起較為成熟的品質網絡,提供業內領先的半日達/次晨達、送貨上門等履約服務。
公開資料顯示,丹鳥物流成立于2009年,注冊資本4.9億元,最初由浙江菜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分別持股96.15%、2.95%、0.90%。2022年8月,丹鳥改名為菜鳥直送,2023年6月,又升級為自營快遞品牌“菜鳥速遞”。
過去一年,丹鳥物流營業收入123.51億元,凈利潤2011.54萬元。2025年前四個月收入29.65億元,凈虧損2.34億元。

對于丹鳥虧損的原因,申通快遞在7月發布的公告中提到,快遞行業具有較強的規模效應,截至2025年4月末,丹鳥已在全國構建起包括59個分撥中心及2600余家網點在內的品質快遞網絡,但相較上市公司及其他同行業公司,丹鳥起網時間較短,業務量尚在爬坡增長階段,前期投入及相關成本、費用未能顯著攤薄,導致規模效應未能充分發揮,盈利能力相對較弱。2025年1-4月,受行業傳統淡季業務量較少及行業價格下行等因素影響,導致丹鳥出現虧損。
此次丹鳥出售也是阿里調整戰略重心的動作之一。近年來,阿里確立“用戶為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開始有序剝離與核心戰略關聯度較低的業務。
自阿里撤回菜鳥IPO申請后,菜鳥的戰略定位日益清晰,將更專注國際物流和科技領域,包括全球供應鏈、跨境物流和物流園區等核心板塊。丹鳥在菜鳥業務中占比相對不大,剝離此項業務有助于菜鳥集中資源發展核心業務。這與阿里此前出售高鑫零售、銀泰等非核心資產的戰略收縮軌跡一致。
而收購丹鳥有助于申通擴大業務規模與客戶資源。丹鳥物流主要從事國內品質快遞及逆向物流服務,其快遞綜合單價高于申通水平。在電商退貨等逆向物流場景中,丹鳥物流占據一定市場份額。2024年,菜鳥速遞(丹鳥物流)及申通快遞合計擁有約18%的電商退貨件市場占有率,日均件量超400萬件。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申通和阿里曾簽署《購股權協議》,2022年-2025年三年內如若行權,阿里對申通的持股比例將增至46%,成為第一大股東。此次收購在加強二者業務關聯的同時,也可能為未來股權結構的進一步變化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