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定焦One 李夢冉
編輯 | 阮梅
被視為電商最后一個“萬億級”存量市場的即時零售,正成為今年雙11的主戰場。
據商務部數據估算,2025年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將大幅攀升至1.5萬億元;到2030年,這一市場有望達到2萬億至3.6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保持在25%左右。從外賣到百貨,“30分鐘送達”遠不止是餐飲行業的專屬,而是各大平臺爭相押注的新入口。
此前,市場格局已基本形成。星圖數據顯示,2024年雙11期間,即時零售總計銷售額達281億元,同比增長19.1%,美團閃購排名即時零售平臺第一,京東秒送和餓了么分別位列二三名。到了2025年,各平臺之間的競爭持續升級:
10月29日,美團閃購宣布和上萬個品牌共建“官旗閃電倉”,助力品牌輕資產布局即時零售,并首次以線上線下雙渠道參與雙11大促;
京東在雙11發布會上宣布,將即時零售納入本屆“雙11”大促范圍,通過推出“秒送好物低至5折”、“超級外賣日”等活動,加碼即時零售;
對于阿里而言,2025年是淘寶閃購首次參與雙11的關鍵節點,有消息稱,淘寶閃購即將上線連鎖便利品牌“淘寶便利店”,24小時售賣商品,SKU量級過萬。
外賣大戰中,平臺們燒錢補貼,如今,它們則在算另一筆賬。國信證券預測,若2030年即時零售滲透率達到20%以上,遠場電商的增速將低于零售大盤,沒能布局即時零售的公司可能陷入GMV負增長。這意味著,即時零售不只是“補充”,而是平臺保持增長的必選項。
眼下,賽道分為三條路:以叮咚買菜、小象超市代表的前置倉自營模式;盒馬、山姆會員店代表的店倉一體自營模式;以及美團閃購、京東秒送、淘寶閃購構成的平臺聚合模式。后者正成為主戰場,也是一切關于速度、規模的焦點所在,我們也將重點放在這一模式上。
除了外賣,各平臺還在押注哪些品類?這場萬億競賽,又將為平臺與品牌帶來怎樣的新增長與新考驗?
剛需戰場:醫藥鮮花,急需求下的時效考驗
換季咳嗽,下單后18分鐘收到感冒靈;下班約會,預訂的玫瑰花提前3分鐘送達......這是即時零售中“剛需品類”的生存法則。
作為即時零售起步最早的戰場之一,醫藥、鮮花及應急日用品等品類雖然規模不及日常百貨,也非高頻消費,卻是平臺必爭之地。它們對平臺而言具備雙重意義。
首先是“信任入口”。醫藥和鮮花是最容易建立“即時信任感”的品類:前者關乎健康,后者關乎情緒。誰能在關鍵時刻為用戶提供服務,誰就能留下用戶。
也因此,各平臺都給予了這些品類核心入口位置:無論是美團首頁的“看病買藥”、京東秒送里的“買藥”,還是淘寶“閃購”的鮮花禮品專區,均強化“30分鐘送達”的心智。
數據也反映出即時零售正在成為剛需場景的首選入口。2025年雙11首周,京東“買藥秒送”的客流量同比增長175%,訂單量同比增長160%。去年雙11,美團醫藥健康曾透露,在慢病藥品、營養保健品等多個品類銷量較往年同期增長超100%;2024年美團醫藥即時零售業務全年GMV超500億元,夜間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0%。淘寶閃購數據顯示,今年七夕鮮花預售訂單暴漲,同比去年增幅達132%。
其次是“高毛利率”。與線下門店或傳統電商相比,消費者在此類消費中,價格并非首要考量因素,“30分鐘送達”所保障的確定性,才是促成下單的關鍵。
從盈利模型看,這類品類雖然不構成大盤規模,卻提供了相對可觀的毛利。
以鮮花為例,據中國花卉協會數據,2024年國內花卉零售市場規模已逼近2200億元。市場普遍認為,鮮花毛利在50%以上,有花店商家向「定焦One」證實這一說法,鮮花訂單毛利受季節、物流等因素波動,基礎花束的毛利率普遍維持在50%以上,部分高端定制花束甚至可突破80%。高毛利疊加高時效,使此類品類成為即時零售模型中兼具持續性與利潤的優質品類。
醫藥品類則更多體現為“渠道效率”的變革。今年第一季度,全國新開藥店7118家,閉店10284家,凈減少約3000家。但據中康CMH數據,藥店O2O渠道占比已從2023年第一季度的3.5%上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8.2%。一些借助即時零售平臺的藥店,實現銷量增長,有媒體報道,遼寧錦州銀河廣場附近的營盤藥房,即時零售月訂單量突破1萬單。
不過,這些剛需品類的高增長背后,也伴隨著行業共性難題。
藥品配送對時效的要求極高,特別是夜間或促銷高峰時段,騎手運力緊張、藥店接單激增,對平臺的履約能力是很大考驗。一旦延誤,將直接影響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
鮮花品類則始終逃不開“損耗魔咒”。鮮花對溫濕度、運輸條件的要求極高,一旦遇上高溫、暴雨等惡劣天氣,損耗幾率也會大幅提升。雙11期間訂單量加大,更容易出現損耗問題。即便部分平臺推出“破損必賠”服務,但仍未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對于即時零售平臺而言,剛需品類的競爭,最終比拼的是履約能力的穩定性與確定性。哪怕“快3分鐘”或“慢3分鐘”,都可能意味著千萬級的成本差異與平臺口碑的此消彼長。
高頻品類:日百零食,強復購下的價格比拼
當剛需戰場培養起“下單馬上就能送到”的用戶心智后,平臺下一步要搶奪的是用戶“頻繁下單”的習慣。這是日百零食、家居洗護等“高頻率、強復購、低決策”品類的價值所在。
從規模來看,據國信證券測算,商超便利和水果生鮮是2024年占比最大的兩個即時零售品類,分別為50%、26%。從用戶消費行為來看,有數據顯示,線上下單的日用品及食品長期占比較大,成為即時零售穩定的基本盤。
雙11期間的數據驗證了高頻品類的爆發力:今年雙11首日,淘寶閃購多品類訂單增幅超兩倍,其中零售百貨中超市便利同比增幅超670%;美團閃購數百個品牌官旗閃電倉銷售額漲300%,美素佳兒等多個奶粉品牌、茅臺等白酒品牌均實現交易額年同比增長超三位數;京東七鮮實現線上訂單量同比增長179%、線上成交額同比增長118%……
對即時零售平臺而言,高頻品類的意義不僅是單一的交易貢獻,更是維系日活、提升復購率的核心。平臺需要靠這些高頻、低客單價的商品,不斷觸發用戶下單行為,從而帶動其他高毛利品類的聯動增長。
品牌端的變化同樣明顯,部分品牌接入即時零售渠道后,在短期內實現了訂單量的增長。良品鋪子自今年5月接入淘寶閃購以來,僅4個月訂單量同比增長285%,新客占比提升51.2%,整體復購率同比提升近20%;名創優品超四千家線下門店接入即時零售平臺,今年上半年名創優品在美團閃購的銷售額實現了73%的同比增長。
不過,與藥品、鮮花等剛需品不同,日百零食類消費者在價格上更敏感,在時效上更寬容。因此即時零售想在這一品類打出差異化,關鍵在于價格和品類。
先來看價格。為了保持與傳統電商接近的價格,即時零售平臺往往通過多種方式壓縮成本:前置倉多選址在低租金的偏僻地段,貨架商品大多以白牌為主。據《晚點LatePost》報道,目前綜合閃電倉80%的SKU是白牌商品,僅貢獻20%的營收但能創造大部分利潤。但暴利的背后是低復購與品質下降,商家也易陷入“卷價格-低利潤-降品質”的惡性循環。
這意味著,平臺若要持續擴張,必須平衡低價與品質,否則容易陷入“低價紅海”。
再來看品類。相較于價格競爭,各平臺都在加速轉型,試圖擺脫白牌依賴。
在品牌心智塑造上,即時零售平臺引進品牌商品,用自有線下渠道和經銷商渠道進行價格統一管控,保證價格透明。
淘寶閃購計劃推出“淘寶便利店”,通過品牌授權模式篩選優質商家,要求24小時經營、嚴控缺貨率與退貨率;美團閃購已上線“品牌官旗閃電倉”,吸引珀萊雅、索尼等品牌入駐,用品牌貨替代白牌商品。而定位品質電商的京東,其秒送頻道也和飛鶴、蒙牛、六神等日百消費品牌合作。
此外,國信證券指出,平臺還可以通過合理組貨、精細化運營,實現低價。目前閃電倉的運營手段中通常采取爆品引流,為了達到起送成本,搭售其他產品賺取利潤。在合理設置產品組合的情況下,既能保證商家利潤率,又能夠提供低價爆品。
這些動作反映出,高頻賽道的長期勝負,不僅看誰“更快”,還要看誰能在同價下提供更多的品類選擇。
增量賽場:3C美妝服飾,新需求下的場景破局
如果說剛需品類是“我必須買”,高頻品類是“我常常買”,那么即時零售賽道還有一類增量品類,是“我愿意為品質買”。這一品類以3C數碼、大家電、服飾、美妝為代表,客單價高、決策復雜、履約要求高,但正在成為即時零售增長的突破口。
今年淘寶閃購服飾家居品類的訂單量在即時零售里位居第二,僅次于商超日百;美團閃購數據顯示,今年6月以來,跑步鞋、運動T恤、籃球鞋等運動鞋服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00%。在雙11首日,美團閃購3C家電類閃電倉交易額年同比增超559%,安踏、喬丹等服飾品牌搜索量年同比增長超四位數;京東秒送服務的3C數碼產品成交用戶量同比增長高達350%。
這些非剛需品類的破局,靠的是平臺與品牌共同創造的“即時故事”。
對品牌而言,即時零售不再是補充渠道,而是與消費者深度連接的新渠道。今年雙11,李寧、鴻星爾克等服飾品牌先后宣布正式入駐美團閃購;Veromoda、Only等品牌則篩選當季爆款接入淘寶閃購即配服務。
這些布局也帶來了實打實的銷量,雙11首日,Apple、小米、OPPO等手機品牌在美團閃購上交易額同比增長超三位數;在海爾最新三季報中,海爾內容電商與即時零售等渠道收入同比增長超100%。
對于平臺而言,這些高單價品類承載著“增長”與“利潤”的雙重期待。
一方面,3C數碼、大家電、品牌美妝的客單價遠高于日百、零食。它們的普及能直接、高效地提升平臺整體交易額,并為平臺貢獻更高的傭金收入。
另一方面,當用戶能可靠地收到一部嶄新的手機、一套高端化妝品或一臺大家電時,他們對平臺的認知會從“送外賣的”升級為“可信賴的綜合性零售商”。這種心智將形成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
平臺們也正在形成各自的特色:京東憑借多年3C家電供應鏈積淀,在大家電即裝即送服務上具有先發優勢;淘寶閃購則依靠阿里在美妝、服飾領域的品牌資源,能吸引眾多品牌青睞;美團雖缺少電商領域基因,但也正依靠“品牌官旗閃電倉”補足短板,憑借自身在外賣領域的履約優勢,吸引包括蘋果、美的、耐克等眾多知名品牌入駐,試圖在高客單價領域縮小和競爭對手的差距。
然而,這塊最具價值的蛋糕,也伴隨著最嚴峻的挑戰。服飾3C品類的增長故事,仍受制于現實問題。
一是消費心智尚未完全建立,購買高客單價商品時,消費者仍然更習慣于在傳統電商平臺比價;此外,對于非官旗店的產品真假問題、售后退換貨問題、大家電的安裝配送問題等都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
對于這些,平臺與品牌正從“貨”與“場”兩個維度聯手破局:如平臺通過引入更多品牌官方旗艦店、加碼“官方正品”承諾、打通全國聯保服務體系等方式,構建可信賴的商品池;通過直播發布新品實現即看即得、綁定節日營銷,將大促囤貨的消費邏輯轉變為即時擁有的心理。
這些高價值品類對于平臺而言,遠不止于當下的銷售額,更決定著其未來天花板的高度。
結語
從醫藥鮮花的時效突圍,到日百零食的規模筑底,再到3C服飾的場景破局,2025年雙11的即時零售戰場,早已跳出“誰送得更快”的初級較量,進入供應鏈和生態的深層競爭階段。
回望行業發展,從2024年281億元的雙11銷售額,到2025年1.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預期,再到2030年3.6萬億元的增長潛力,即時零售的高增速背后,是對供給與技術的考驗。
三大平臺的戰略路徑也逐漸清晰:美團憑借其強大的地推與履約網絡,試圖將“外賣”的心智復用于“萬物”;京東則依托其供應鏈與3C基因,強調“品質即時零售”;阿里的淘寶閃購則意在打通線上線下,盤活其龐大的生態資源。它們的共同探索,正將即時零售從一種應急服務推向一種主流生活方式。
行業的終極目標并非顛覆遠場電商,而是與之構成互補。計劃性、高性價比的消費流向傳統電商;即時性、確定性的需求則由即時零售承接。真正的即時零售贏家,不會只依賴短期補貼,而是能在“履約時效、商品價格、消費者心智”三者間找到最優解。
當外賣箱里的商品越來越豐富,這場萬億市場的競爭,并不止于“除了外賣還有什么”的品類追問,還有“如何用即時供給重構零售本質”的價值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