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國市場需求持續疲軟以及關稅政策遏制工廠訂單,全球各大制造業經濟體依舊復蘇乏力。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在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制造業PMI指數下降0.4點至48.7。過去一個月美國工廠新訂單減少,供應鏈緊張,導致制造業活動連續第8個月萎縮。
PMI通過月度調查數據反映一個國家/地區制造業經濟景氣程度,涵蓋生產、新訂單、從業人員等5個分類指數,以50為臨界點。高于50意味著商業活動處于增長狀態,低于此水平則表明商業活動出現萎縮。
美國的制造業大多為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如芯片,飛機,發動機,汽車。許多工廠主將需求疲軟完全歸因于當前的關稅政策及其造成的不確定性。
特朗普政府希望復興美國制造業,但現實是美國人正在失去更高技能和更高薪的職位,原材料成本高企也帶來了沖擊。由于缺乏貿易和經濟的穩定性,資本支出和招聘被凍結。
今年4月2日,特朗普簽署所謂“對等關稅”措施行政令,對美逆差、此前未列明國家面臨的稅率為10%,達成協議或對美有小規模順差的國家為15%,未達成協議且對美有大幅順差的國家則面臨更高稅率,例如巴西和印度的50%。

此外,如有國家或地區通過第三地轉運方式規避關稅,其商品將被征收40%的轉運稅。美國關稅措施陸續落地之后,全球制造業持續偏弱,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圍繞白宮關稅措施合法性的訴訟,美國最高法院即將于本周三(11月5日)開始聽取雙方辯論。種種跡象表明,市場和白宮內部對結果逐漸不樂觀。
如果特朗普政府最終敗訴,全球貿易前景將再次變得模糊,各國可能會尋求撤銷已達成的協議,甚至帶來國際貿易訴訟。另外,美國政府還將退回一萬億美元已征收稅款中的大部分,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程序性災難。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10月份歐元區工廠活動停滯,新訂單幾乎沒有增長,員工數量減少。歐盟火車頭德國未顯露復蘇跡象。該國10月制造業PMI終值為49.6,預期49.6,前值49.6。
德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之一,比較有競爭力的產業包括汽車、化工、機械設備,電子電氣等。德國工業4.0戰略在其本土未完全實現預期目標,面臨顯著挑戰。
英國10月制造業PMI終值為49.7,預期49.6,前值49.6。雖然工廠活躍程度為一年來最強勁,但復蘇的動力集中于捷豹路虎在遭受網絡攻擊后恢復生產所推動的暫時性反彈。英國的優勢制造業包括汽車、發動機、航空航天、生命科學,信息通信等。
全球第十大經濟體韓國則出現下滑,出口訂單同樣減少。特朗普于上周在韓國透露,他已批準韓國建造一艘核動力潛艇,建造工作將在美國完成。
有分析指出,盡管特朗普與亞洲部分大型制造業經濟體的貿易談判取得了進展,但這些國家的出口商對美國的需求仍持謹慎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