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零售氪星球 晨欣
沸沸揚揚傳聞一年的靴子終落地。
2025年11月4日一大早,星巴克官宣與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一起合資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截至2025財年末,星巴克中國有8011家門店,雙方愿景是將這個數字變成20000家。
截止2025年9月,星巴克在中國本土最強勁對手瑞幸咖啡,總門店數超過27000家,且有望年底沖刺30000家。
可以說,從主要玩家的野心目標看,中國咖啡市場的盤子還非常大。
根據協議,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權,并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授權新成立的合資企業。基于約40億美元(不計現金與債務)的企業價值,博裕將獲得其相應權益。
根據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總價值將超過130億美元,總價值由三部分構成:向博裕出讓合資企業控股權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資企業保留的權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支付給星巴克的授權經營收益。據說,博裕是出價最高的投資人。
01、博裕資本是什么來頭?
過去一年,能和星巴克中國攜手的名單表更迭,不時引發熱議。
而官宣里,最終抱得美人歸的博裕投資,是一家被定義為“另類資產管理公司”的企業。所謂“另類資產”,是相對傳統資產(如股票、債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而言,泛指不在傳統公開市場頻繁交易、流動性較低、結構更復雜、估值方法特殊的資產類型。比如,私募股權、私募債權、基礎設施、不動產、自然資源與大宗商品、對沖基金和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
簡單說,“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就是專門打理“非傳統、非公開、長周期、高門檻”資產的投資機構,博裕即屬此類。
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這家投資機構,來頭不小,由平安集團前總經理張子欣和TPG資本前中國區高管馬雪征參與創立,管理百億美元規模的基金。
正式官宣是,“博裕2011年創立,深耕中國市場、布局全球,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都設有辦公室,投資組合超過200家企業,構建了涵蓋私募股權、公開市場、基礎設施及創業投資的多元化投資管理平臺。”
2025年,除了與星巴克中國的最新交易,博裕資本在消費零售領域頻繁出手。
2025年上半年,博裕資本通過旗下基金收購了北京SKP約42%-45%的股權,成為這一全球頂級奢侈品百貨的重要股東。SKP 2023年銷售額265億元,多年位居全球零售業前列。此次收購,被視為博裕在高端商業地產領域的重要布局,意在打造“高端消費生態閉環”。
此外,博裕近年還投資了極兔速遞、網易云音樂、完美日記、猿輔導、貨拉拉、德琪醫藥、蜜雪冰城、恒瑞醫藥、海天味業、華潤飲料等多個消費與科技領域頭部項目,顯示其在中國新經濟和消費市場的深度布局。
《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稱,“高調擴張,低調潛行,博裕資本正撒開一張大網,緊盯中國消費領域的一切賺錢機會。”
02、星巴克為什么要 “合伙”賣咖啡?
這是一個探討了一年的老話題。
“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戰略,才能恢復增長。”去年10月,剛履新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倪睿安(Brian Niccol)談及中國時,就明確表示基于星巴克中國的情況,要“探索有助于長期發展的戰略伙伴關系”。
據彭博社報道,從那時起,星巴克就一直與顧問討論如何拓展中國業務,包括引入當地合作伙伴的可能性,且已非正式評估了包括國內私募股權公司在內的潛在投資者意向。
顯然,倪睿安,這位職業生涯里擁有幾次扭轉公司頹勢記錄,被稱為餐飲業“修復者”(Mr. Fix-it)的明星CEO,助推提速了為星巴克中國找新合伙人的進程。
無論內部還是行業內,普遍認為,在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星巴克探索破局,借助熟諳本地市場的外力是一個好方法。畢竟,對于全球連鎖餐飲企業,通過合資,或完全授權特許經營,運營特定市場,是常規操作,成功案例很多。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在華運營,都經歷過由獨資到引入戰略合作伙伴的轉變。
只要是能有更高的回報,找個本土合伙人,不是個什么丟臉的事兒。
在星巴克體系內,與戰略伙伴合作賣咖啡也十分普遍。不同市場,不同階段,采取不同運營模式,直營、合資聯營,或是零股權完全特許經營,都有許多先例,是基于市場進入策略、控制力度、當地市場特點、業務發展及市場成熟度等多方考慮的結果。
從歷史上,星巴克進入新市場,經常采取特許經營模式,找有深入本地市場知識與渠道的知名零售商合作,降低探路與合規成本。后期,再視市場規模,對公司重要性,及一些其他具體條件,決定是否轉為直營。
比如,星巴克在中國臺灣與港澳從初始至今,分別由統一和美心特許經營,星巴克目前不占股份。其中,美心后期還逐步與星巴克深入合作,獲得新、泰、越等東南亞市場的特許經營權。
在相對更重要市場,星巴克會以直營為目標,逐步從初期合作伙伴手中收回股權。星巴克1995年進入日本,與經營理念相似的本地零售商Sazaby合作,找到差異化的高端定位,并成功實現本地化,逐步確立在日本市場的領先地位。2016年,星巴克完全收回股權,實現100%自營。
星巴克中國初期,也是將特許經營權分拆,分別與北京美大、上海統一和香港美心合作,分區經營華北、華東和華南,2006年中國放開外資限制后,在至2017年的11年間,逐步將所有中國門店轉為直營。
在全球消費巨變浪潮下,作為星巴克第2大市場,星巴克中國根據不同發展階段,靈活調整運營模式,是在競爭中保持優勢的一個好選擇。
善與成熟戰略伙伴“結盟”,是星巴克成為全球領先咖啡品牌的一個關鍵競爭優勢和推動因素,也最終帶來更高投資回報。
03 、20000家店,星巴克在中國的新目標
今年10月15日,倪睿安在接受CNBC主持人Jim Cramer采訪時曾暗示,星巴克中國業務價值很值錢。
Crammer次日復盤中透露,倪睿安采訪后還發來補充郵件:“我們預計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價值將超過100億美元。這其中包括潛在合作伙伴的前期投資、星巴克保留的股權,以及未來的特許權使用費。”
過去一年,星巴克中國吸引了多家潛在買家的出價,當時估值上限大約為100億美元。
《金融時報》披露,有五家私募基金提交了報價,美國私募巨頭凱雷和中資背景的博裕資本是領先競標者。
倪睿安在這次官宣中強調,有了新伙伴,將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的拓展。
過去,星巴克中國的目標是,將一個茶文化國家帶入咖啡時代。現在,這個目標則更迭為,在激烈競爭且仍有充分發展空間的中國市場,吃掉最符合自己特質的那部分差異化市場。
精心遴選的本土新合伙人到位,星巴克在中國市場26年,至此,翻篇兒進入新一頁。
來源:零售氪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