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中財經
哪片技術浪潮里,不曾埋沒過昔日的王者?
提到諾基亞,我們大概會想起那部能砸核桃、傳說能擋子彈的3310——機身抗造,待機能撐一周。2003年諾基亞推出的1100機型更是賣出2.5億部,至今保持著單一手機型號的銷量紀錄。
少有人知道,這家公司1865年在芬蘭坦佩雷成立時,最初做的是造紙生意,后來才逐步涉足橡膠、電纜領域,最終在通信賽道闖出一片天。
在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是絕對的王者,全球市場份額最高時超過40%,“科技以人為本”的口號貼在每部手機的包裝盒上,從非洲部落的手電筒需求到極地科考站的低溫使用場景,它幾乎承包了所有人的移動通訊需求。
但智能手機浪潮一來,這家巨頭就栽了大跟頭。2007年喬布斯拿著iPhone站在發布會上,演示觸屏操作和移動互聯網時,諾基亞還在死磕塞班系統——這個老古董,打開網頁要等10秒以上,應用商店里只有單機游戲。等2011年它終于轉頭擁抱Windows Phone時,市場早已被iPhone和安卓手機瓜分。
2013年9月,諾基亞最終以71.7億美元賣掉了手機業務,這個價格還不到它巔峰時市值的5%,曾經每天生產數十萬部手機的流水線,最終停在了芬蘭埃斯波市的舊廠房里。
有人可能會疑惑:既然諾基亞已經把手機業務賣給了微軟,為什么現在市場上還會看到諾基亞新機?
原因是——諾基亞賣掉的是手機制造部門,而不是品牌本身。
2016年,諾基亞將“Nokia”品牌授權給芬蘭公司HMD Global,這家公司由前諾基亞高管創立,負責設計、生產和銷售新款諾基亞手機。諾基亞自己則不再親自造機,而是通過品牌授權和專利許可方式獲取收益。這也是為什么今天還能看到諾基亞手機上市——它們“掛著諾基亞的名字”,但背后早已是另一家公司在運營。
不過諾基亞沒徹底消失,而是悄悄換了賽道。早在2009年,它就成立了通信基礎設施部門,專門給運營商做基站、傳輸設備這些“幕后生意”。2015年的關鍵一步,是花156億歐元收購法國的阿爾卡特朗訊,這讓它一下子拿到了光網絡和企業通信的核心技術,直接躍居全球第三大電信設備商,和華為、愛立信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5G時代,諾基亞靠專利和技術站穩了腳跟。目前它手里握有幾千項5G標準必要專利(SEP)家族,覆蓋無線協議、網絡安全這些核心領域,這些專利是它長期持續的高強度研發投入攢下來的家底。
到2024年,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運營商都在用它的5G設備,美國AT&T、歐洲沃達豐(Vodafone)都是它的大客戶——我們每天刷視頻、打電話,背后可能就是諾基亞的基站在傳輸信號,只是這時的它,已經從“家喻戶曉的手機品牌”變成了“躲在網絡背后的隱形冠軍”。
財務數據也能看出它的轉型成效:2024年第四季度,諾基亞網絡基礎設施部門營收同比漲17%,IP網絡業務漲幅更達24%,北美市場需求尤其旺盛;更關鍵的是,其技術部門靠專利授權持續發力,去年就和傳音、惠普、三星等企業敲定了多筆授權協議,僅專利授權收入就突破了13億歐元(約合98.17億元人民幣)。
不過2024年諾基亞全年凈銷售額仍同比下降約9%,其中約7個百分點受印度市場波動影響,但公司可比營業利潤仍守住了19-24億歐元的健康區間,約22億歐元——這足以說明它的業務結構更加穩健,不再依賴消費電子“賭運氣”,而是靠基建業務和專利收入雙輪驅動、穩扎穩打。
英偉達的10億美元,6G時代的入場券
2025年10月28日,一則消息讓諾基亞股價單日暴漲20%——AI芯片巨頭英偉達宣布斥資10億美元(約71億元人民幣)入股諾基亞,拿到其2.9%的股權,這也是諾基亞近五年來股價第一次摸到6.59歐元的高位。
但這筆錢背后,藏著比財務投資更重要的東西:雙方簽了戰略合作協議,要聯合開發“面向6G的AI通信計算平臺”,簡單說就是把英偉達的AI芯片塞進諾基亞的基站里,造新一代的通信設備。
英偉達為什么要給諾基亞投錢?看它的家底就懂了。
這家靠游戲顯卡起家的公司,現在是AI時代的“算力之王”,2024財年營收609億美元,凈利潤飆漲581%;到2025年10月底,它更是創下歷史紀錄,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的公司。
但黃仁勛不滿足于只做數據中心的芯片生意——他盯上了通信網絡這個新戰場。據Omdia預測,到2030年AI-RAN(人工智能無線接入網)市場規模會超2000億美元,這是下一個萬億級的算力需求場景,而諾基亞手里的通信技術,正是英偉達缺的“入場券”。
對諾基亞來說,這筆投資更是“雪中送炭”。2023年以后,全球5G投資放緩,它兩次下調業績預期,股價在4歐元左右躺了很久。
英偉達的10億美元入股資金,將用于加速諾基亞在AI與6G方向的戰略推進,包括研發投入、產品升級及一般公司用途。公司表示將重點強化下一代通信網絡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結合。原本計劃于2027年商用的新設備,有望在2026年提前啟動與運營商的實地測試。更重要的是,英偉達的加入重新提振了市場信心,多家投行上調了諾基亞的評級,認為這次合作是“通信和AI行業的一次關鍵聯姻”。
當然,英偉達選諾基亞不只是因為它“需要錢”,更因為諾基亞有兩個別人拿不走的優勢。
一是技術底蘊:它是全球少有的能從基站做到核心網的全棧通信廠商,幾千個5G專利能幫英偉達避開侵權風險,6G預研階段提交的300份技術提案,也讓雙方能一起制定行業標準。
二是地緣優勢:在歐美排擠華為的背景下,諾基亞作為歐盟企業,能輕松拿到AT&T、Verizon的訂單,2024年光美國的6G預研合同就超20億美元,這讓英偉達的AI芯片能順理成章進入歐美通信市場,不用擔“安全審查”的風險。
黃仁勛在發布會上提到“這將幫助美國重新獲得全球通信基礎設施的領導地位”,道破了這場合作的目的。
AI-RAN:6G時代的“基站超級大腦”,到底牛在哪?
諾基亞和英偉達合作的核心,是打造AI-RAN——簡單理解,就是給傳統基站裝個“超級大腦”。
以前的基站只能當“信號轉發器”:手機發的數據要先傳到基站,再送到核心網,最后到云端處理,一圈下來延遲至少50毫秒,玩VR游戲、自動駕駛時很容易卡頓。
但AI-RAN不一樣,基站里嵌了英偉達的GPU芯片,能在本地處理AI任務,比如你的AR眼鏡要實時翻譯路牌,附近的基站直接調用算力搞定,延遲能降到5毫秒以內,幾乎感覺不到。
還有個厲害的地方是“智能調度”。傳統基站的帶寬是固定的,上下班高峰時大家一起刷視頻,網絡就會變卡;AI-RAN能靠機器學習模型實時分析流量,哪里人多就自動加帶寬,哪里閑置就把算力租出去——在部分試點中,這種調度讓基站利用率提升40%以上,運營商還能通過閑置算力開辟增值服務。
2026年,美國T-Mobile會和英偉達還有諾基亞一起做實地測試,重點驗證兩個場景:一是工業機器人,5毫秒以內的延遲能讓機械臂精準協作,減少故障;二是AR遠程維修,工程師戴著眼鏡就能實時調取設備數據,不用跑到現場。按照計劃,2027年這些設備或許能商用,到時候5G網絡會更快,未來的6G也能從這里起步。
為什么說AI-RAN是6G的關鍵?因為6G不只是“比5G快一點”,而是要成為“AI原生網絡”。比如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實時分析路況,無人機送貨要避開障礙,這些都需要基站有本地算力;甚至未來的“空天地網絡”——地面基站連衛星、無人機,覆蓋海洋和沙漠,也得靠AI-RAN來調度。
據行業機構預測,到2029年AI-RAN有望占全球RAN市場的三分之一,成為通信領域的核心增長極,這也是諾基亞和英偉達設想的未來。
不過這事兒也有挑戰。
最讓人頭疼的是成本。AI-RAN的硬件和算力需求遠高于傳統基站,短期內整體造價比傳統基站高很多,而運營商對投入回報極為敏感。諾基亞正通過與芯片代工伙伴及軟件優化團隊合作,努力降低功耗和生產成本,但要讓新一代智能基站在價格上接近傳統設備,仍需要幾年的技術迭代和規模化應用。
全球6G暗戰
諾基亞和英偉達的合作,不只是兩家公司的事。
現在6G標準還在“起草階段”,3GPP全會計劃2025年啟動技術研究。誰能把自己的技術塞進標準里,未來十年就能掌握話語權。
目前6G領域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邊是諾基亞和英偉達聯合英特爾、微軟搞的“AI原生網絡”,想讓AI-RAN成為6G核心;另一邊是華為牽頭的“柔性網絡架構”,強調網絡要靈活適配不同場景,華為的6G專利申請量已位居全球前列,而中國的6G專利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占了全世界的40.3%。
國家層面的較量更為激烈。美國通過《FutureG 路線圖》,投了幾十億美元推進6G研究與生態協作,還拉著歐洲、日本搞“6G聯盟”,想要避開華為,目前專利申請量占全世界的35.2%,位居世界第二;歐盟通過IPCEI專項計劃為通信技術研發提供補貼,諾基亞作為核心企業深度參與;中國則把6G納入“十四五”規劃,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目標是2030年和全球同步商用。
資本市場的嗅覺一向敏銳。過去兩年,“AI+通信”成了新風口,全球投融資圈都在加碼,巨頭們不是在聯合搞研發,就是在設基金押注6G。
在國外,美國的Mavenir在2025年完成債務重組,又拿到了大約3億美元的新融資。歐洲、日本的通信初創公司也沒閑著,都在搶著布局AI基站、Open RAN、邊緣計算這些新賽道。
中國這邊也在熱起來。不少通信和AI創業公司開始獲得產業資本關注,重點都放在6G邊緣計算、AI調度、低空通信這些方向上。北京、深圳的幾家實驗室和設備商孵化平臺,正聯合互聯網企業和科研院所做6G原型網絡,推進試點。
簡單說,不論是芯片、算法,還是基站架構,大家都在為6G的“AI網絡時代”提前下注。
對諾基亞來說,這是它第二次“重生”的機會。
第一次是從手機業務跌倒,靠通信基建爬起來;這次如果能靠AI-RAN抓住6G,就能重新回到全球科技舞臺的中心。2025年它的業績展望里,可比營業利潤預計能到19-24億歐元,管理層寄希望于AI-RAN成為新的增長曲線。
輸贏還未可知。但無論如何,英偉達和諾基亞的這場合作已經說清了6G的方向——通信和AI最終會綁在一起,就像當年的手機和互聯網一樣,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以后AR眼鏡能實時翻譯,自動駕駛靠基站算力避險,遠洋貨輪也能高速上網,這是諾基亞和英偉達現在押注的未來。
結語:一場跨越時代的“科技復婚”
從1865年的造紙廠,功能機時代的“國民手機”,到通信基建的“隱形冠軍”,再到6G時代的“AI合伙人”,諾基亞的故事是一場跨越二十年的科技轉型記。
英偉達的10億美元,給這場轉型加了個加速器——一邊是懂通信的“老江湖”,一邊是懂AI的“新貴”,它們的合作更像一場“科技復婚”,準備一起改寫6G時代。
現在的6G戰場就像2007年的智能手機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也藏著改寫格局的機會。諾基亞曾經在智能手機上輸過一次,這次它不想再錯過。英偉達想從數據中心走出來,拿下通信這個新戰場,也需要諾基亞這個“引路人”。
這場合作,看似在意料之外,實則在情理之中。6G時代的通信,再也不是只傳信號的管道,而是能承載算力、運行AI的“超級平臺”。
演員已就位,6G的大幕已拉開——你,準備好了嗎?
來源:融中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