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怡軒
2025年三季度三大航(國航、東航與南航)集體實現盈利,這是疫情以來民航行業少有的齊聲向好時刻。
根據各公司披露的數據,2025年第三季度,南航歸母凈利潤38.40億元,營收513.74億;國航歸母凈利潤約36.76億元,營收490.69億元;東航歸母凈利潤約35.34億,營收395.92億元。
得益于暑期及國慶旺季的強勁客流推動,三大航實現明顯業績回升,帶動前三季度整體實現扭虧為盈。從前三季度累計表現來看,南方航空更新后的歸母凈利潤達23.07億元,同比增加17.40%,中國東航歸母凈利潤21.03億元,同比增加1623.91%(減虧增利22.41億元),中國國航歸母凈利潤18.7億元,同比增加37.31%。
資本市場也隨即活躍起來,東航三季度財報發布后,A股市場反應積極。財報當天,600115開盤即見活躍成交,最高上漲至約4.82元/股,日內振幅約7.6%。截至11月3日收盤,股價已上漲至5.01元/股。
相比上半年仍處于虧損狀態的局面,三季度的財務表現顯然是一個轉折。不過,從更深層的盈利結構看,這場復蘇的可持續性還有待觀察。

量已回升價仍承壓
在運力與客流層面,三大航的客座率已接近或超過疫情前高位。9月份,國航客座率為83.2%,東航達到87.6%,南航約86.3%,均高于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公布的全球平均水平83.6%。
旺季出行與航班恢復推動三大航的載運人次創下新高,收費客公里(RPK)普遍同比提升。這一“量”的反彈,是三大航能夠在單季轉盈的核心支撐。
在票價與收益端,上半年度“旺丁不旺財”的現象已經有所緩解,但仍未完全擺脫脆弱。
據相關券商行業人士測算,東航三季度客公里收益約0.54 元,同比24 年-5.3%;南航三季度客公里收益約0.47元,同比24 年-3.0%;國航三季度客公里收益約0.49元,同比24 年-1.0%(國航尚未披露確切數值,該數據為估算)?!笆召M客公里(RPK)”與“客公里收益(RPK Yield)”的趨勢反差,顯示民航票價整體仍處于修復階段。
航油與匯率雙重紅利驅動
成本端的變化在本季度成為另一影響因素。受國際原油與航煤價格回落影響,2025年三季度中國航油均價約為每桶92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 13%,這一變化為航空公司帶來了一定成本紅利。
具體來看,國航曾在24年年報中披露,“本集團若平均航油價格上升或下降 5%,每年的航油成本將上升或下降約人民幣 26.86 億元?!币源藴y算,三季度 13% 的跌幅相當于為國航單季節省航油支出約17億元。南航、東航的油耗結構相近,按運力份額推算,單季節約分別約 10.6億元和15.8億元。航油支出下降直接推高了航司的利潤率,是三季度集體扭虧為盈的另一底層邏輯。
另外,匯率方面的因素也有一定關聯。人民幣兌美元在三季度呈現溫和升值趨勢,相比于第二季度7.23元/美元,升值約 1.02%,為航司的外幣負債帶來可觀匯兌收益。
人民幣兌美元階段性升值,也削減了部分以美元計價的租賃與維修支出,只是這種有利環境未必長期存在。由于三大航約有超過 70% 的飛機租賃和MRO維修費用是以美元結算,即意味著,匯率每升值 2% 就可能帶來財務費用端數億元的節約。
此外,飛機租賃及MRO成本仍受制于美元結算。若人民幣再度走弱,匯兌損失將成為財務報表中的不確定項。業內人士指出,航油和匯率的雙重利好,更像一次性效應,而非結構性改善。
國際航線恢復 出入境流量增長
在三季度旺季期間,三大航在國際航線方面的恢復進程明顯加速。
以國航為例,已于7-8月增投北京-圣保羅航班、北京-雅典、北京-哥本哈根、上海-巴塞羅那等多條歐洲航線,周頻大幅調增。與此同時,南航披露其收費客公里(RPK)在今年前三季度已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且國際客座率及每座公里收益亦有改善。
根據上海浦東機場及廣州白云機場披露的出入境相關數據,2025年三季度廣州白云機場國際航班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長18.74%,截至10月27日,浦東國際機場前三季度出入境旅客已超過 3000 萬人次。
在下一季度冬春航季,中國三大航也在集體加碼國際航線布局,擴張步伐明顯加快。
據國航發布的冬春計劃,公司將運營 452 條航線,其中國際航線114條,覆蓋 46 個國家和地區,每日國際及地區航班量約 250 班,運力投入相比2025年1-9月增長約5%,較2024年冬春季增長約13%。國航重點增班歐洲和南美市場,北京—雅典、哥本哈根、上?!腿_那等航線班次顯著提升。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下一季度,東航計劃運營253個國內外航點,其中國際地區航點88個。日均執行航班約3130班,同比2024冬春航季增加0.4%;平均每周計劃執行國際及地區航班3220班,同比增加11.65%。最受矚目的是12月4日即將開航的“上海浦東—奧克蘭—布宜諾斯艾利斯”直飛航線,將成為東航最長的洲際航段。南航則重點增密澳大利亞與中亞航線,包括廣州—布里斯班、烏魯木齊—巴庫等航段。
值得注意的是,受中美政策影響,中美相關高收益長航線仍受航權與時刻限制,恢復比例不足三分之一。
中泰證券研報指出,雖然國際航線運力開始恢復,但前三季度仍僅至2019年同期約75%的水平,這意味著即便“量”在回升,恢復幅度尚未完全釋放;供給偏緊加上高客座率疊加,有望推動票價向上,但若票價中樞未能同步回升,其承載的盈利修復仍可能受限。
總體來看,國際航線是航空公司利潤的關鍵一環,高收益航段的客座率,很大程度影響著盈利彈性。如果第四季度國際航線運營不佳、油價反彈或人民幣承壓,三大航的盈利曲線或將再次走低。
相反,若旺季高客座率能夠延續至明年春季,疊加票價的逐步修復與成本端的穩定,航空業有望在2026年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