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財經
編者按:2025年,全民運動熱潮奔涌。在Z世代的定義下,運動早已變成了一種社交語言、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場自我修行。從飛盤燃脂到陸沖板刷街,年輕人們沉迷“飛檐走壁”,也在夜騎中探索城市,他們用運動重構自己的社交圈層和生活節奏。專題《暴汗吧 后浪》將解碼2025年運動新浪潮下的消費密碼。
一場鐵人三項比賽,正在成為北上廣中產的新“身份認證”。
鐵人三項(后稱“鐵三”),是融合游泳、騎行、跑步的綜合耐力運動。據國家體育總局,當前鐵人三項比賽設有三類賽程:短距離(游泳0.75公里、自行車20公里、跑步5公里)、奧運會距離(游泳1.5公里、自行車40公里、跑步10公里)及長距離三種(游泳4公里、自行車130公里、跑步30公里)。
此外,鐵三接力賽、兩項賽等衍生賽種降低了鐵三項目的參與門檻,吸引更多愛好者的加入。
如果說馬拉松是一場“單項的極致考驗”,鐵人三項則是一場“綜合的生存游戲”,它考驗體能極限,也需策略分配體力,成為全球運動愛好者追逐的目標。00后的鐵三愛好者丁寧,回憶起每一個完賽的瞬間都神采奕奕,“把自己榨干,整個人都燃了,這種感覺太爽了”。
不過,相較于發展成熟、已形成一定大眾基礎的馬拉松賽事,鐵人三項因涉及水域、公路等多場地協調,賽事運營成本更高。目前國內鐵人三項賽事仍處于培育階段,但具備較大增長潛力。
據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官網,截至2025年7月,全國計劃舉辦56場大眾鐵人三項賽事,覆蓋超45座城市。從2022年的近8場賽事,到2025年的56場,賽事數量增長近6倍。
如今,越來越多城市白領脫下西裝,周末奔赴鐵三賽場。他們拼的不只是體力,更是跟自己較勁的狠勁。
在圈內,由于鐵三比賽要靠意志扛過體力透支、環境挑戰,愛好者常用“打鐵”來指代高強度的日常訓練過程。提起為什么喜歡鐵三,丁寧笑稱,“因為生活太順,就想給自己找點苦”。
北上廣中產愛上“打鐵”
去年7月,張唯雅完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長距離鐵人三項賽事——DATEV羅特挑戰賽(Challenge Roth)。3.8公里的游泳、180公里騎行和42.195公里跑,賽程累計226公里,完成這場被稱為“鐵三奧斯卡”的賽事,她用了12小時56分。
2019年,兼職做運動博主的張唯雅,開始把一切時間管理方法運用到鐵三訓練中。背著越野包跑著去開會,等工作間隙穿上泳衣下水訓練,嚴格把控社交時間……為更好備戰鐵三賽事,她甚至聘請了鐵三教練,量身定制科學訓練計劃。而在決定玩鐵三的時候,她甚至還沒學會游泳,也沒有自己的自行車。
事實上,她原有的人生軌跡與鐵三毫無關聯。200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張唯雅順利進入外企工作,名校光環、職業穩定,典型的“都市精英”履歷反而讓她陷入了迷茫。
這種建立在外部評價和社會共識之上的自信,已經無法滿足張唯雅,“在學習和工作上建立的自信,很容易被別人拿走”,張唯雅坦言。而鐵三則是一套全新的、純粹的、由自己定義的價值秩序。在鐵三訓練和賽事中經歷的極致的身體痛苦,能帶來一種極其強烈的生命存在感,這種真切的體驗,并非一個社會規訓下的符號化身份所能替代。
鐵三對于張唯雅來說,更像一場叛逆冒險。為了完賽一場鐵人三項,張唯雅從零開始學習游泳,參加了數場馬拉松比賽,也因為過度訓練患上跟腱炎,各種拉傷也成為訓練中的家常便飯。五年過去,她已經是一名鐵三領域的專業運動博主。
時代財經發現,在鐵三領域,女性參與者并不在少數,想要在日常角色之外證明自己,是張唯雅們青睞鐵三背后的共識。
在德國生活14年的李倩雯,也將鐵三比賽納入人生階段性重要挑戰。“從小在考試文化里長大,習慣了用里程碑式的挑戰證明自己的成長”。在完成三場半程馬拉松賽事并多次刷新個人成績后,李倩雯決定挑戰難度更高的鐵三,以此證明自身實力。她說:“我想用一項對全身體能要求更高的賽事,檢驗自己的身體極限,選擇鐵三,就是一場更高維度的自我突破。”
90后廣州男生林安也在今年加入“打鐵”陣營,除了可以減重之外,“就是想要一張證書掛在辦公室桌面上,證明自己。”在他看來,鐵三是一項看起來很難,其實沒那么難的項目,這也是他選擇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原因。
“不會再嘗試了,就這一次。”和熱衷通過鐵三挑戰自我的“打鐵”迷不太一樣,林安對鐵三更多是“體驗派”,就像完成一張人生的打卡清單。他清楚地知道如果繼續投入,邊際效益(快樂、成就感)會遞減,而邊際成本(受傷風險、時間、枯燥感)會急劇上升。因此,“只試一次”后便退出。
“完成一次鐵人三項”是一個極具分量的成就勛章。他們追求的是“做過”這個事實本身,而不是“擅長做”。完賽的那一刻,目標就已經100%達成。
“打鐵”還要錢包硬
在丁寧看來,“打鐵”總體還是一項比較“燒錢”的運動。
在裝備上,丁寧認為,鐵三愛好者最大頭的支出是騎行賽段需要用到的公路車。她自己的入門級公路車,就花費約1萬元,而她也看到,許多愛好者為追求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名次,會在裝備上投入更多,例如,10萬元級別的公路車對于部分愛好者來說也不在話下。
一名專業鐵三運動員向時代財經透露,因追求速度與成績,她購入了約10萬元的鐵三自行車。加上膠衣、頭盔等騎行裝備、教練費、康復按摩、國內外比賽差旅(機票酒店)等隱形成本,總投入預估超過了20萬元。
不過更多時候,“打鐵”裝備豐儉由人。
李倩雯說:“好的比賽設備就像隱形的翅膀,它不會替你飛,但能讓你飛得更輕松。高速競速車確實能提升效率,但對于業余選手而言并非剛需。新手首次嘗試,應該最小化投入,先從基礎裝備體驗,后期再針對性升級。”
黃醬就對時代財經表示,作為一個初學者,她的裝備都是入門級別的,總投入在5000元左右。其中,自行車占大頭,騎行頭盔、跑鞋、騎行服和游泳套裝,以及營養補給等花費都在300~500元間。
林安也透露,自己并不是裝備黨,從跑鞋、運動服到自行車,合計約4000元左右,而報名費,以及往返賽事當地的交通和住宿,以及租車(指參賽自行車,有選手自備,有選手選擇在當地租賃),則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鐵人三項賽事的報名費根據賽事品牌和級別、賽事地點和規模不同,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據時代財經了解,一些短距離賽事報名費在500-600元,而有的全程鐵三精品賽事,報名費可能要2000元以上。
以今年10月25-26日舉行的2025陽朔鐵人三項賽事為例,全程標鐵分齡組/精英組的報名費為988元,早鳥價788元,半程大鐵分齡組/精英組的報名費為1688元,早鳥價1388元。
黃醬透露,對于參賽選手來說,其實最大的開銷是交通和住宿費用。目前,她只在廣東省內比賽,每次參賽約額外花費1000元,主要是住宿和吃飯。而如果要去外地參加比賽,這個費用就要上漲數倍。
另外,由于鐵三對于體能等要求較單項比賽會更高。張唯雅也曾為了備戰鐵三,單獨聘請了一名專業鐵三教練,負責為其量身定制訓練計劃。
城市“鐵人”越來越多
近年來,鐵人三項運動在中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從原本專業選手的競技舞臺,逐漸成為城市中產們競逐的運動潮流。在鐵三的圈子里,也藏著遠比“打鐵沖線”更豐富的生態。
先后在航運、醫療行業工作的施圣海,在上海搭建了一個名為“歡樂鐵三”的愛好者俱樂部。施圣海親眼見證身邊有越來越多人脫下西裝換上鐵三服,在周末奔赴賽場。
俱樂部里,社群氛圍非常活躍,愛好者們每天都聚在一起聊訓練、分享各類資源,組隊去比賽并肩打鐵。這種類似的體育社群,正成為鐵三運動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項“硬核”運動的俱樂部,女性愛好者的比例在近段時間顯著上升,占到了總人數的八成。據其觀察,她們有的是白領,有的是學生。“鐵三最難的不是買多好的裝備,而是找到一群人,一起扛過訓練的苦,也分享沖線的甜。”
“鐵三圈子正越來越熱鬧。”施圣海觀察到,最近兩年,無論是追求成績的專業組選手,還是享受過程的業余愛好者,參賽人數都在穩步增長。
賽事數量也在增加。據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官網,截至2025年7月,全國計劃舉辦56場大眾鐵人三項賽事,覆蓋45余座城市。從2022年的近8場賽事,到2025年的56場,賽事數量增長近6倍。
實際上,據施圣海觀察,“這幾年,全國大小賽事能有超過100場,小賽事參賽規模大概300~400人,大賽事能聚集近2000人參賽。”
山東威海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暨威海超級鐵人三項系列賽)、安徽廣德鐵立方IRONCUBE超級鐵人三項賽、甘肅嘉峪關國際鐵人三項賽,被圈內人認為是國內鐵三圈標桿賽事。每年,這三大賽事報名人數都能突破1000人,甚至被鐵三愛好者們稱為年度“朝圣之地”。
不過,舉辦一場鐵三賽事并不容易,這也間接推高了報名的費用。施圣海透露,山東威海某鐵三賽事,相同距離的組別,報名費從去年的600元漲到了今年的1000元。
施圣海曾參加多個鐵三賽事的運營工作,一場鐵三賽事中最大的成本是人員成本,直播和場地布置成本緊隨其后。當前鐵三賽事收入主要來源為政府的補貼支持和品牌贊助資源。
施圣海指出,當前馬拉松賽事 “一簽難求” 的熱度下,鐵人三項運動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林安、黃醬均為化名;實習記者張阿敏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