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場中存在著這么一個現象,明明標榜消費主題基金卻猛炒科技股、號稱穩健混合卻波動賽過股票。當風格漂移已經司空見慣之時,似乎基金的名字反而成了一種障眼法。
比如某策略混合基金成立9年間已更換6位基金經理,平均不超過1年半。這也就導致了其風格的飄忽不定。其在2024年一季度重倉榮昌生物、凱因科技等醫藥股,二季度突然轉向貴州茅臺、中國平安等藍籌股。這種頻繁的風格切換,不僅未能捕捉輪動機會,反而在醫藥集采沖擊、消費復蘇乏力等節點遭遇重創。
部分基金業績大幅跑輸基準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截至:2025.11.03
而反觀作為基金“基石”的業績比較基準本應通過錨定風格、丈量表現,約束投資行為并引導理性考核,但現實卻事與愿違。Wind統計表明,截至今年10月31日,最近三年里,共計有2367只主動權益型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基金在內)跑輸業績基準,在可比較的4349只(僅統計主代碼)產品中,其占比高達63.46%。
這樣的情況或將一去不復返
10月3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指引(征求意見稿)》,此次《指引》中明確提出,應突出基準對產品的表征作用,業績比較基準應充分體現產品定位和投資風格,基準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化,不得僅因基金經理變化、市場短期變動、業績考核或者排名而變更基準。

資料來源:中國證監會官網
以往公募業內“明星效應”“相對考核”及“規模導向”環境盛行,部分權益基金對其業績基準并不“上心”,通過風格漂移博取短期收益,以吸引資金流入、實現規模擴張,而“新規”落地與實施將使其無所遁形。
實際上,目前行業已有多家公司提前啟動基準調整,為政策落地做好準備。Wind表明,截至10月31日,今年內已有183只基金產品發布公告變更業績比較基準,相比去年同期的144只已大幅增加。
例如,財通資管消費精選將業績比較基準從滬深300指數變更為中證內地消費主題指數,并將比例提升了15個百分點;建信信息產業的基準變化是在同等權重情況下,用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替換了滬深300指數。
業績基準也不能隨便亂定
至于業績基準的選取規范,在《操作細則》中有明確規定,策略基金要用策略指數做業績比較基準,例如紅利基金要用紅利指數做基準,而不是用滬深300之類的寬基。
行業主題基金的要求也很嚴格,必須選取對應行業或者主題作為基金,避免掛羊頭賣狗肉。
至于全市場選股的基金則要求相對寬松,只是要求以寬基指數和對應策略指數作為業績比較基準。
但是投資者并不是可以“閉眼買”的,因為本次新規對沒有明顯主題屬性的基金影響并不大,也就是說諸如某某成長混合、某某優選之類的基金,依然可以在全市場選擇標的,因此如果想選擇這類基金的投資者,還是需要更多的關注到基金經理的風格和以往業績這些指標。
而此類基金在市場上并不在少數。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凈值增長靠前的基金,有不少都有這類不點開持倉就根本不知道買了什么的基金,投資者們選擇的時候需多多注意。
年初至今凈值增長靠前的基金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截至:2025.11.03
指數基金或許更加安心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指數基金的容錯率可能更高,其不受基金經理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風格漂移的概率較小,與此同時對于行業的定位也相對較精準,針對各類投資者都有不同的指數可供選擇。
我們拿“大眾情人”滬深 300 指數基金舉例,指數持有 300 家公司,涉及金融、消費、科技、制造等多個領域,就算某幾家公司跌了,其他公司漲了也能 “對沖風險”,不會出現 “單只股票暴跌導致基金大幅虧損” 的情況。
比如 2022 年 A 股回調,某只新能源個股全年跌了 60%,但跟蹤中證新能源指數的基金,全年跌幅僅 25%。
很多人覺得 “專業基金經理選股更厲害”,但事實是:長期來看,大多數主動基金跑不贏指數基金。比如美國著名的 “SP500 指數”(跟蹤美國 500 家龍頭企業),過去 20 年,只有不到 30% 的主動股票基金能跑贏它。
當下市場里,有人熱衷于追熱門基金、炒妖股,覺得“這樣才能賺大錢”;但更多普通人,只是想通過投資讓資產不縮水,能安穩地分享經濟增長的紅利。對這類人來說,指數基金依然是最好的選擇——它不驚艷,卻足夠可靠;它不賺快錢,卻能幫你慢慢實現財富的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