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蘋果稱得上是無可爭議的創新標桿。然而在智能音箱這個賽道,就輪到蘋果向友商學習了。日前有消息源透露,蘋果或將會推出一款帶屏智能音箱“HomePod Touch”,其售價可能會與350美元的初代HomePod保持一致。
有趣的是海外科技媒體9to5Mac認為,高定價并不會阻礙HomePod Touch的成功,因為其產品定位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而能夠避免重蹈初代HomePod的覆轍。
作為蘋果公司過去十年中幾乎能與MacBook蝴蝶鍵盤媲美的黑歷史產品,初代HomePod的價格堪稱是“跳水冠軍”,上市不久就降價到299美元,國內市場甚至還出現過3000元買兩臺的優惠價。
初代HomePod的失敗,在于彼時的蘋果尚未參透智能音箱市場的底層邏輯,錯誤的押注了音質。在2017年秋季與iPhone X一同亮相的初代HomePod其實同樣貫徹了蘋果的創新哲學,即不盲目追求“首創”,而是致力于將成熟技術打磨成顛覆行業的使用體驗。
作為追趕者,蘋果為HomePod選了條有別于當時亞馬遜echo、谷歌Home的道路,更注重音質、而非智能。A8芯片搭配彼時智能音箱領域絕無僅有的1GB RAM+16GB ROM配置,再加上6個麥克風組成的環形陣列,以及底部7個高音喇叭、頂部1個低音喇叭構成的豪華聲學模組,使得其不僅是智能音箱中音質最好的,同樣在這個價位的所有音箱產品中也擁有不錯的音質表現。
奈何人類對于音樂的主觀性非常強,這就導致在很多人看來,音質與玄學緊密關聯。可問題是關注音質的發燒友,因為慣性會更傾向于選擇傳統音頻品牌,而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初代HomePod在音質上的優勢又不太好感知,價格也過于高昂。最終“高不成低不就”的初代HomePod黯然退場,使得蘋果試圖用計算音頻來顛覆智能音箱賽道的意圖落空。
有了初代HomePod的教訓,HomePod mini與第二代HomePod就不約而同地回歸了主流智能音箱產品的設計思路上。比如,第二代HomePod搭載的是用在Apple Watch Series 7上的S7芯片,而初代HomePod則用的是iPhone 6同款的A8,兩款間隔五年的產品在性能上相差無幾。
那么問題就來了,HomePod Touch放棄音樂播放器的定位,轉而成為智能家居的“可視化控制器”能成功嗎?事實上,帶屏智能音箱的出現,是廠商們發現語音交互的低效讓智能音箱無法承擔起智能家居中樞這個責任,為了彌補語音交互的孱弱,屏幕就開始逐步出現在了智能音箱產品上。
這塊屏幕讓智能音箱能夠承擔起影音娛樂、視頻溝通、家庭監控等更多功能,使得其成為了一個迷你版的家庭娛樂中心,甚至可以作為一個“小電視”出現在客廳之外。然而帶屏智能音箱的出現,恰恰表明廠商承認了語音交互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取代觸控交互這個事實
消費者也已經發現,如果真的需要一個智能手機之外的家居設備控制中樞,為何不能是平板電腦呢?順著這個思路,就有廠商推出了“閨蜜機”這種產品。畢竟如果消費者真的對家居場景中的“第二塊屏”有需求,融合了電視和平板電腦特質的“閨蜜機”,要遠勝于融合了智能音箱和平板電腦的帶屏音箱。
歸根結底,在智能家居入口這個問題上,智能音箱的便捷性不如手機,娛樂性上則不如“閨蜜機”。可視化的觸控屏并不足以解決HomePod Touch的市場定位問題。如果蘋果真的想要做一款真正的智能家居控制器,桌面機器人的想象空間可能要遠大于帶屏智能音箱。
此前,小米首款搭載“超級小愛”大模型的小米智能音箱Pro迅速走紅,成為高端市場的現象級產品,就已經說明了消費者需要的是具備上下文理解、個性化推薦,甚至是情感交互能力的產品。相比于純粹操控其他設備,面向銀發一族的陪護與應急響應、針對兒童的教育互動與行為引導,或許更能戳中消費者的痛點。
從連接設備到理解人,這可能才是智能音箱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