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hf2o"></blockquote>

      <cite id="uhf2o"></cite>
    • <rt id="uhf2o"><label id="uhf2o"></label></rt>
      <output id="uhf2o"><big id="uhf2o"></big></output>
      <big id="uhf2o"><fieldset id="uhf2o"></fieldset></big>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性一交一乱一伦,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正在閱讀:

      專訪 | 從藝術脫口秀到藝術消費,你能有多大的商業想象空間?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 | 從藝術脫口秀到藝術消費,你能有多大的商業想象空間?

      藝術消費除了與收入有關外,還與美育教育、見識視野、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有關。

      2020年界面藝術頻道策劃的“大審美經濟”欄目在年末最終和大家見面,并發表了《為何我們要重提審美經濟?》一文,闡釋了我們對中國當下社會文化發展的觀察和思考。作為國內首家關注審美經濟的藝術媒體頻道,希望將當下正在發生的生動的商業案例、未來行業發展態勢以及各方專業人士的深刻洞察觀點紀錄下來,與更多的人分享,為研究大審美經濟,提供最生動的中國故事。

      汪雪曾任某文化公司副總裁以及某國外媒體集團中國區CEO,參與制作和導演多部綜藝類節目。羅依爾曾擔任上海中華藝術宮國際部策展人、上海博物館特邀專家、劉海粟美術館研究員、首批敦煌文化守望者。

      本期接受專訪的嘉賓是兩位80后文化行業工作者。他們出生于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有著一法一英的留學背景,學習的是藝術、戲劇與哲學這類人文學科,但回國后都選擇了自己擅長的內容創作方向,成為了藝術文化的傳播者和教育者,并在這個精神消費越來越崛起的大審美經濟時代下,聯手打造了藝術跨界的新產品形態——藝術脫口秀,大受歡迎。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教授認為,一個健康的藝術產業生態鏈,首先是藝術生產、藝術鑒賞、藝術消費,然后是藝術投資,最后才是藝術金融——藝術消費在整個鏈條中,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而在《藝術商業》雜志聯合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推出的中國藝術消費品指數顯示,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圖書館與書店成為中國藝術消費者最常去的娛樂休閑場所,而藝術展覽、藝術博覽會、互聯網、書籍雜志是獲取藝術消費品信息的主要來源。

      本次交流,將從藝術消費的角度,來探討藝術還可以通過何種創新方式走進更多大眾的生活,為什么藝術在當下會成為人們越來越需要的精神食糧。雖然收入增長和財富積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藝術消費和收藏,但是收入高不必定會有藝術消費。所以從交流中,我們發現,藝術消費除了與收入有關外,還與美育教育、見識視野、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有關。如果能解決以上這些相關問題,藝術消費會有哪些更有創新性的商業空間可供想象?希望這次的訪談能夠帶給您一些思考。

       

      界面藝術:三年前在上海大舞臺聽過羅老師的藝術脫口秀之后,就一直有關注其發展情況,這種在劇場里聽藝術的新形式很有趣。沒想到三年過去了,演出越來越多,舞臺越來越大,粉絲也越來越多,在累計600多場的藝術脫口秀之后,作為一名內容創作者,可以分享一下您是根據什么方法做出了100多個選題的嗎?

      羅依爾:最開始做選題的階段,會習慣性從專題的內容角度去考慮,這樣也會顯得學術一點,比如從國家、博物館或者藝術大師的分類講起。但是因為展覽主題在變化,看展的人群在增多,而且展覽內容也在增多,后面慢慢發現這種方式會讓觀眾對內容產生疲勞。好在我是一直保持更新的狀態,不太會出現反復演一個專場的情況。因為畢竟是知識性的內容,很多聽過了就不會再聽了,所以我面臨的是一個非常常態的知識更新和主題更新,再后來就開始轉向和大審美經濟中提到的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更加有相關性的話題來切入藝術,比如說大師主題的時候會重點講羅曼史,說敦煌主題的時候會說到國潮,包括一些中式、家庭類的主題。這種轉變其實也是一個策展的概念。就以昨天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演出的一個“奢侈品”主題為例,我是直接從奢侈品的角度入手去說藝術。

      演出海報

      此外,我現在更多會以對比式的專題來講,以前只做單獨的專題,比如康熙,或者法國路易十四。現在我會做成“如果康熙遇見路易十四”、“如果喬布斯遇見宋徽宗”這樣對比的系列,從標題上就會有吸引力一些。就像是跨界聯名一樣,比如敦煌聯名一個口紅,那時候覺得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了,因為之前沒有見過。但是現在就需要去聯名一個大家想不到的一個東西,比如一個潮鞋或者飲料,這一點是從市場營銷的角度去考慮如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再通過聽藝術脫口秀帶來一些思考。下個月我就會講“當蒙德里安遇上村上隆”,都會用這種對比的、戲劇化的方式來說脫口秀。

      演出海報

      還有就是在表現形式上,現在也會用到很多的角色演繹,比如一人分飾兩角,用對話表演的形式去說給大家聽,然后最終在這種對比中,讓觀眾去認識到一些全新的藝術內容。其實和寫公眾號的思路是一樣的,主題帶有一定的營銷偏向,盡量是去迎合大眾的需求來做內容。但慢慢地我還發現,現在觀眾只需要做一些非常泛泛的準備甚至無準備,就可以能聽懂能笑。

      界面藝術:做內容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脫口秀也算是一種舶來品,現在因為一檔綜藝的流行,在年輕人中也很受歡迎。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們選擇將藝術和脫口秀結合在了一起的呢?這種創新形式的內容產品形態,和一般理解的脫口秀的玩埋梗和槽點的方式不同。那觀眾對于這類精神消費類產品,是持有什么樣的心態來購買的呢?粉絲們對內容產品的訴求,除了娛樂性之外還有知識性,你們是如何做到這兩者的平衡呢?

      汪雪:我還挺認同您對知識性和娛樂性這兩個方面的判斷,挺精準的。確實脫口秀在魔都還是開花結果了,市場上的選擇余地非常大,大麥網上有很多脫口秀的票務銷售。現在做藝術的人其實也非常的多。但我們認為,藝術可以跨界到很多領域。用脫口秀的方式講藝術,其實就是為了觸及更大范圍的人群。但用“脫口秀”這個概念包裝,更像是一個營銷的模式,需要基于用戶是誰來決定講什么藝術內容。

      針對線下的產品場景,我們的難點是無法實現大批量的規模化。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們就調換了思路,對用戶人群做了分析,發現他們是屬于比較典型的中產階級人群,其中八成是女性,年齡在20歲到50歲之間。核心特質是他們本身就是魔都看展的主力人群,其次家庭里一般有兩胎,孩子讀國際學校,會去很多國家看知名博物館,視野非常國際化。第三他們本身偏精英化、受教育程度高、有雙語的溝通能力。從事的行業都非常有前瞻性,比如做金融、高科技、投資這類。如果沒有疫情的話,基本上都滿世界到處飛。這讓我們意識到,來聽藝術脫口秀的可能是社會結構中的小眾人群。

      受采訪人提供的圖片

      所以在設計內容產品的時候,會考慮到給這些受眾更多的使用場景,希望他們感受到藝術帶來的精神滋養,哪怕是從日常瑣碎生活中解脫出來兩小時也很好。我們很多時候的演出是在工作日的晚上,很多媽媽們的原話是:“我們不能有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可以有一場想聽就聽的show”。記得當時就有一位上海國際學校的校長說過,她到了50多歲的年紀,已經很難產生大的喜悅感,但自從發現有羅老師的脫口秀之后,會提前20多天把票買好,演出那天不管工作有多忙,一定會給自己留出時間,然后還會提前張羅約誰一起去聽以及在周邊吃個什么餐。你看,聽一場藝術脫口秀就變成了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也成為生活在長三角地區的中產人群一種新的審美消費方式。

      觀察到這一點,我們就希望通過一場show給到更多的人帶來愉悅,即使你是零基礎,也不需要做額外的功課,就可以來體驗。在不同于日常的劇場環境里,聽一場和自己生活相關的藝術脫口秀,得到一些精神撫慰,之后再反哺到生活。比如我們幫粉絲看懂自己買的奢侈品、看懂家居怎么搭配藝術品、去理解莫奈這類藝術大師的傳記,進而幫助提升生活品味和美學素養。雖然脫口秀是一個比較低門檻的進入點,以放松娛樂的形式為主,但我們也會確保講述內容的嚴謹性,所以才會很努力地去迭代內容和創新表演形式,包括從主題本身去降低大眾接受的難度,以便更接近中產日常生活的場景。

      觀眾在劇場聽羅依爾的藝術脫口秀

      界面藝術:那么在面對特定受眾人群的時候,你們會對脫口秀的語言、用詞方式會有調整嗎?是否能感覺到觀眾在審美趣味方面有一些特點呢?

      羅依爾:會有。開個玩笑,我的觀察是從8歲到80歲,中間減去笑果文化的粉絲,可能就是我們的核心受眾。喜歡脫口秀喜歡笑果文化的那群年輕人,他們非常年輕,而脫口秀演員會把年輕受眾內心的一些共性想法說出來,所以這就要求說的每一個段子是下面的觀眾都能懂的點,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但我的脫口秀,幾乎聽不到太多吐槽和冒犯,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我的講述方式和內容調性,你可以看作是取了蔣勛、人文紀錄片、陳丹青他們三者風格的中間值,不會故作學術,而是用樸實而又真誠的敘事方式去打動觀眾。實際上經常來聽秀的觀眾,他們不太想聽到很負面的內容,而我是把藝術中帶有安慰性的部分抽離了出來,比如梵高場和敦煌場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感動,最終笑中帶淚。我提供的是精神慰藉,更多是傳播人性中的善和美,就算是提到“惡”也只是當作一種元素放在整個藝術梗里面。像是“死”這類字,我都比較避諱,不太出現在脫口秀的語言里。其實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在一個有善念的環境里面去感受藝術,特別像是遇到疫情這樣的年份,更多是想讓觀眾從聽我的脫口秀中感受到希望。所以有時候身邊做脫口秀的朋友,他們其實一直會吐槽我,覺得我說的不是真正的脫口秀,因為首先我講的時候會有PPT配合展示,其次觀眾聽完后可能還是哭著走出劇場,最核心的是我敘事的邏輯是傾向講很溫暖治愈的內容。

      以"孤獨“為主題的治愈性內容 梵高場

      汪雪:我們的粉絲本來就喜歡看國外人文類紀錄片,或者喜歡全世界跑去看博物館,但是確實也困于平時沒有那么多時間,所以我們就幫忙做了信息的收集和轉化工作,最終保證輸出的內容是有質感的,兼顧嚴謹性和趣味性。另外我們的粉絲里面媽媽們也很多,也會帶小孩來聽,最小的才6歲,所以脫口秀的語言需要很decent(得體合宜),這樣家長才會放心。我們要求自己敘述的語言是可以達到隨時能進入到學校課堂的標準。分享一個粉絲的故事吧,去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劇場都關門了,大家都宅在家,我們開始做直播,那個時候選擇了貓狗寵物這類萌寵話題,也是希望帶給大家一種希望感,在疫情中去想想曾經有過的美好生活。后來收到了很多粉絲的來信,其中有一篇很長的信,說是很感謝我們的節目讓她能夠熬過去那段時光,這封信讓我們也十分感動。

       

      界面藝術:可以看出,藝術脫口秀不管是從敘述語言、內容方向和價值觀選擇,都會嘗試去滿足這個特定群體的審美習慣和精神追求,就像是一顆糖丸,甜甜的,緩解精神上的焦慮。但是在藝術史中,有一個階段的藝術是走向批判的,在表達的內容和形式上甚至會故意選擇丑陋的意象,目的是為了激發人們對社會制度、商業消費、環境保護等問題進行反思。中西方藝術發展中其實都出現過這樣的作品。那在聽脫口秀的時候,這部分內容會被過濾掉嗎?如果過濾掉,這對一些小白粉絲來說,是否會造成對藝術和藝術史認知的不完整?

      羅依爾:這些內容其實是可以轉換的。比如我也會說到環保和文化多樣性,然后就會聯系到當代藝術。其實今年就有一場主題秀就是說當代藝術,但我會挑選一些比較容易理解和不太過激的案例詮釋。那種比較激進的當代藝術,是不需要我來做推廣的。其實我的粉絲里面,不少人在國外會已經看過很多當代的藝術作品。我覺得他們來劇場聽我的脫口秀,不是沖著那些很過激、很沉重的當代藝術來的。如果把藝術脫口秀理解成它也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娛樂傳播方式,那就能理解我們的做法了。

      汪雪:因為我們創業的落點不是去做一個學術機構,因此沒有圍繞完整的藝術史脈絡來做內容的開發。雖然內容產品里面會帶一些這樣的元素,但不會是重點。不管是面向大眾還是青少年,不管觀眾是不是零基礎,我們的觀點是,藝術零基礎的人最好從古典階段開始了解,這樣才能進一步看懂當代的。因為當代的很多表達,會用到古典的元素去審視當下的社會問題。所以需要先做好藝術基本功,再去做整個藝術脈絡的梳理。我們在這個市場生態里面扮演的角色,是把大家先帶進門,對藝術先不要產生畏懼,或者認為藝術離日常生活很遙遠。粉絲受眾中有一部分是獨立思考的中年人,跟著我們一起往下探索之后,白天可以是商務腦模式,晚上會切入到藝術腦模式。其實很多粉絲在跟了羅老師兩年之后,也開始去看“看理想”出品的藝術節目,他們說自己消費的精神產品也升級了。同時在參加了我們的各種藝術活動之后,開始對某個特定的藝術領域很感興趣,比如奢侈品的藝術、動漫的藝術、或者世界博物館的藝術等,進而會開始更加專業地學習,甚至去了解什么是策展。這其實就是一個慢慢收攏聚焦的過程。

      界面藝術:伴隨著新傳播媒介出現,藝術圈的生態也在隨之改變,以前更多是偏交易的畫廊、拍賣公司,或者是偏展覽學術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以課程講座的方式進行藝術教育和傳播。但現在出現了藝術脫口秀這種非常跨界的形態,從泛娛樂入手,做審美教育普及,后期可能再衍生到交易。你們是如何看待這種新形態的未來發展趨勢呢?中西方之間在藝術消費的商業實踐上的差距大嗎?有沒有可能在這個消費鏈條上找到更多的商業機會空間呢?

      汪雪:做內容是我們最擅長的部分,而它也是藝術跨界鏈接其他生態最重要的部分。粉絲的特性決定了開發的藝術內容的調性,這也決定了短時間內是做不了規模化地擴張。所以我們選擇藝術普及的路徑和追求大流量的其他藝術自媒體是不一樣的。劇場的藝術脫口秀是一個入門級的產品,屬于惠民性質,但進而開發的其他進階級產品的單價就比較高了,比如專場的藝術導覽,或者給青少年群體設計的策展項目等。第一個階段更像是一個藝術培育的工作,內容傳播上有持續性和趣味性。第二階段會是學習藝術品鑒或者帶領粉絲走進藝術博覽會、畫廊、拍賣行這種實踐項目,解決受眾在審美選擇上的痛點問題。比如如何選擇買對的藝術品才讓資產保值甚至增值。究竟是花錢買包還是買藝術品,這其實也是一個認知差的問題。以及為他們提供一個認知路徑去了解藝術交易是怎么完成的、藝術家是如何包裝自己的等等這些內容。這樣的學習過程,把購買力、鑒賞力和投資策略都能結合在一起。而目前現階段做的這些努力,是讓大家慢慢開始從看藝術展到買藝術品產生過渡。我們是在做一個著眼未來的生意,因為中產需要有信賴的人帶領他們進入到這個藝術審美消費領域。

      國外的藝術消費,在商業鏈條上鋪的點還是非常滿的。以我之前留學和工作過的英國為例,他們的公共教育可能是歐洲做得最好的。那邊有很多面向公眾免費學習藝術的機會,比如博物館的常設展、講座甚至是博物館兒童相關的藝術活動等都是公益性的,而且數量非常多。目前國內博物館開始也慢慢有了這種氣候,比如很多人排隊去上海博物館看展,這就很像我之前在大英博物館看到的熱鬧場景。歐美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小,但是藝術公共教育還能有更多拓展的空間。這就需要國內能有一個更大范圍和更多元的公共美育實踐,比如依靠互聯網線上傳播,用輕娛樂和趣味的方式貼合大眾做藝術的全民普及,借助像抖音、微博、騰訊這類互聯網巨頭平臺的力量,來做類似“世界博物館日”、國潮文化審美的推廣。實際上,越來越多互聯網平臺主動發起藝術話題相關的活動,國內的博物館也開始探索自己的商業化變現,例如不少博物館根據各自的館藏做藝術衍生品的設計開發和零售、線下還會搞主題快閃店以及跟B端品牌聯名走博物館的IP授權。目前,國內無論是互聯網巨頭挑頭發起的線上藝術營銷傳播,還是博物館本身的商業化探索,實際上都是非常顯著的。

      藝術脫口秀出品人汪雪

      羅依爾:既然是未來,那就會更多是考慮90后00后的審美風潮,所以潮玩、潮流藝術、動漫,一直是我研究和關注的方向。現在大家對扁平化的藝術風格更感興趣,但90后00后也會變老。年輕的時候大家喜歡繁復的東西,因為好懂、安慰感很強。當擁有了這些之后,到了中年又會轉向樸素簡單,這其實是一個輪回。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據用戶的性格、人生經歷故事和興趣愛好、家居的環境,最后給他一個藝術解決方案。比如他現在有一套祖傳的紅木家具,就可能需要配一些抽象極簡的作品,來“壓住”整個家里的氛圍。再或者家里現在是一個非常北歐的素雅風格,那可能在書房配一個村上隆這種鮮艷的版畫,家里可能顯得更有生氣。對我來說,藝術解決方案就是一種情感的傳達,用藝術和用戶產生一點鏈接,然后用不同的策展思路,來幫用戶實現自己的一個藝術喜好。

      我在上海美術館工作的那幾年,如果國外來一個專家分享,大家會如獲至寶,非常認真去聽新模式。但是現在,模式復制起來是非常快的,也就是五年內國內把IP開發、藝術衍生品,還有互聯網這一塊都學得很快。如果說現在國內外有什么非常大的差距,我是覺得已經沒有了,甚至有些歐洲國外的博物館機構反過來向我們學習。

      界面藝術:國內的審美開始慢慢回溯,強調文化自信。你們的粉絲在進行藝術消費的時候,除了買娛樂和知識,是否有一些功利性的剛需,比如提升創造力?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美育項目。

      汪雪:目前我們正在做這樣的事情,比如今年羅老師在劉海粟美術館策劃的《改變的童年》青少年藝術展,正是在探索用國際的視角去講東方的故事。這個青少年藝術項目從理念上來講會更加“當代”一些,但還是有一些上海的家長非常看好這種比較先鋒的,能專門培養青少年創作與策展能力的藝術項目。有一個媽媽粉絲就對我們說過,“我把小孩送來學習,就是想看30年之后,藝術的話語權會是在誰的手里。”這位媽媽希望孩子早點接觸藝術,但不止是停留在畫畫的技法維度,而是讓孩子有機會通過藝術創作,在國際語境中能有自己的聲音。我們一直對青少年群體強調的是,作為一個擁有國際視野的人,藝術創作可能更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屬性。

      《改變的童年》青少年藝術展的策展前言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現在青少年認知水平越來越高了之后,也需要一個很好的引導者,從淺到深,慢慢的進入藝術,提升審美。我們可能是第一個提出要“仰視”青少年的機構。通過這個展覽,你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思考的深度、視野、乃至立意本身,都是不可小覷的。

      另外在知識付費領域,我們和B站獨家合作了視頻節目,主要就是從B站的年輕用戶人群喜歡的一些動漫內容中,找出和藝術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比如有一集就解析了《JOJO的奇妙冒險》系列中的一些“名場面”是如何致敬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名作。羅老師就是用喜歡動漫的年輕人的語言,去講之前他們可能不太感興趣的藝術史,進而啟發他們如何去做創新。

      羅依爾:現在上海的中小學在推行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項目制教學,比如在藝術教育實踐中,學校會鼓勵中小學生在博物館里自主策劃一個展覽,甚至是為博物館設計一個衍生品,也就是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更具體的、跟社會有連接的項目體驗中。此類項目給每一個小朋友的成就感是非常高的,因為社會化項目是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比如說,很多小朋友都想成為B站UP主,那他可以學習村上隆是如何包裝自己的。而研究杜尚可以讓小朋友了解如何玩顛覆式創新。我會引導學生把藝術當作解決方案,改變自己的未來,甚至用創作介入社會。

      羅依爾課后與上海某小學的學生們合影

      回到文化自信這個問題上,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兩個字“看見”。先要被看見,然后才能有下一步。而“看見”的方式有很多,為什么現在大家覺得西方占據了藝術的話語權,就是因為有很多人在為藝術經典再創作,進而被傳播。比如蒙拉麗莎為什么那么火,就是因為全世界一直不斷有新的蒙娜麗莎的形象被創作出來。而敦煌里面有一個很美的菩薩,藝術性堪比蒙娜麗莎,但是現在鮮有再創作。所以現在青少年的藝術學習,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經典中國文化再創作。舉一個孫悟空的例子,其實藝術史中沒有太多這位大圣的形象,但是后來大家對孫悟空的認識,基本是從1961年的動畫片《大鬧天宮》開始的,而《大鬧天宮》正是對我國古典文化IP的再創作。

      受采訪人提供的圖片

      現在我帶小朋友或者青年藝術家以國寶為原型再創作的時候,就在思考怎么讓藝術創作和當下的生活發生關系。西方藝術喜歡造像,但是中國藝術更重器物,所以傳統文化在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上,就需要大量的再創作和擬人化。當然再創作是要在充分理解文物的基礎上。

      受采訪人提供的圖片

      界面藝術:在藝術消費方面,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數據,女性一直是主力軍人群。但掌握商業資源和話語權的更多是男性,這兩個群體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讓藝術出圈到更廣闊的商業世界?創意性工作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顯得非常重要,不管是純創意性工作,還是其他傳統行業,審美直接影響創造性。在你們接觸的企業用戶里,高層是如何理解藝術和審美,然后去影響產品的設計、工作的思路、甚至是影響下一步商業布局的呢?

      汪雪:以小紅書為例,上面聚集了很多經濟比較富裕的女性,但她們希望有精神消費的額外加持,以做為新的社交談資,這樣既能提升個人品味,還最好能有流量效應。因此,我們在小紅書上開發的短視頻系列,首先推的題材是羅依爾帶你看懂奢侈品背后的藝術故事。主題上,我們還準備推出家居、珠寶、瓷器等細分領域,來吸引這些女性群體。而一些經常來聽藝術脫口秀的女性觀眾,會在朋友圈里面像寫小作文一樣去分享自己的感受。因圈里能買奢侈品的人其實不少,但愿意靠近藝術、又有審美品味的還是很少見的。我們的脫口秀是為她們提供了一個接近藝術的機會。還有粉絲特地來說過,沒有羅老師帶著看過的藝術展,是沒有靈魂的展覽。另外還有些媽媽們本身工作很好,但會想來做我們的志愿者,有空就來給活動幫忙,原因是希望精神世界能持續愉悅。當成年人對一個并不是很功利性的東西保持興趣和長期愉悅的時候,這其實是非常珍貴的,我們感覺真得需要好好保護。至于男性,其實藝術對他們精神壓力的舒緩同樣會有撫慰和治愈,但他們似乎很少有時間經常來劇場體驗。而女性觀眾則可能更像是把來聽藝術脫口秀,當成是讓生活美好起來的一種路徑。

      羅依爾:有很多男生喜歡藝術,是站在宏觀歷史角度,有些人也成了很專業的“藝術宅”。女生喜歡藝術可能更注重是否能“出片”和連帶的社交屬性。其實無論哪種性別,現在看藝術作品,大家不但追求“看見”,更需要“看清”。對一件作品的解釋變得更加詳細,不但以“上帝視角”闡釋作品在歷史語境下的定位,也會以“微觀視角”展示作品里肉眼不可見細節,這就是正在進化的“視覺欲望”。我演出時屏幕上的PPT展示,也正是在為這種欲望服務。年輕人更想在中國古代藝術品中找到自我認同,甚至穿上漢服,把自己打扮成都市叢林中的中式景觀。

      汪雪:我個人感覺,不用太擔心商業世界男性掌舵人的審美力。以國內互聯網或者新科技創業公司的團隊來說,很多都是非常有國際視野,所以在他們的產品開發領域,從技術到UI,已經都有意識去跟人文藝術結合。比如小米2018年在北京鳥巢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里的火星探索館當時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還有騰訊牽手敦煌研究院,用他們的新科技助力打造“數字敦煌”,還從游戲、動漫、音樂多領域,來向自己的龐大用戶群體深度推廣敦煌藝術。這正是一家互聯網大廠運用自己的產品矩陣,日常去觸達、影響其普通用戶的審美。我們就有多次被邀請到騰訊的區域大講堂給他們的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去做內部的藝術講座。從我曾經從業過或者直接合作過的互聯網公司看,不管是文創類型的實物產品還是數字產品,每年都有看到這些大公司在做審美化創新類的努力。可能因為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經常需要和歐美PK,所以對創新創造力的需求是非常高的。

      其實那些成熟的國際奢侈品品牌企業,每年會花很大一部分的預算用藝術來宣傳推廣其品牌理念,類似卡地亞和路易·威登干脆會直接做自己獨立的藝術基金和美術館。還有像科勒這種重視藝術的傳統企業品牌,也有連續邀請我們去跟大眾連接,去講他們產品背后的設計理念,然后做成一系列高關聯性的藝術跨界活動。我個人的理解是,無論從個人層面的精神愉悅還是到一家公司的藝術商業跨界,都需要從認知上去理解藝術能賦予他們本身的價值。一些傳統的中小公司,可能因為不那么關注人文藝術,獲取這方面的信息來源也不夠多,就會把內部團建的費用花在吃喝玩樂上面,而沒有想過這些團建或培訓的經費,是可以拿去給團隊做人文藝術的素養提升。再往大一些講,現在動漫、游戲、時尚、潮玩這些都是高強度創意的行業,如果這些領域的公司在面對自己的用戶群體開發產品的時候,能有意識去與經典的藝術融合,這對他們的品牌傳播來說,可能是一種新的價值背書和加持。

      如何讓藝術出圈,從我們的角度是很希望有更多大的公司、機構能夠起到一個典范作用,一起來做公眾層面的審美提升。因為他們做一個很小的產品,就有可能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這比我們幾家小企業能做出來的影響力要大得多。

       

      以下是往期采訪內容:

      第一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悅笛首提“生活美學產業”新觀點

      第二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亞洲藝術金融學院院長范勇:盤活藝術資產,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第三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河南修武縣委書記郭鵬: 提升鄉村審美,是鄉村振興的另一條路徑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 | 從藝術脫口秀到藝術消費,你能有多大的商業想象空間?

      藝術消費除了與收入有關外,還與美育教育、見識視野、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有關。

      2020年界面藝術頻道策劃的“大審美經濟”欄目在年末最終和大家見面,并發表了《為何我們要重提審美經濟?》一文,闡釋了我們對中國當下社會文化發展的觀察和思考。作為國內首家關注審美經濟的藝術媒體頻道,希望將當下正在發生的生動的商業案例、未來行業發展態勢以及各方專業人士的深刻洞察觀點紀錄下來,與更多的人分享,為研究大審美經濟,提供最生動的中國故事。

      汪雪曾任某文化公司副總裁以及某國外媒體集團中國區CEO,參與制作和導演多部綜藝類節目。羅依爾曾擔任上海中華藝術宮國際部策展人、上海博物館特邀專家、劉海粟美術館研究員、首批敦煌文化守望者。

      本期接受專訪的嘉賓是兩位80后文化行業工作者。他們出生于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有著一法一英的留學背景,學習的是藝術、戲劇與哲學這類人文學科,但回國后都選擇了自己擅長的內容創作方向,成為了藝術文化的傳播者和教育者,并在這個精神消費越來越崛起的大審美經濟時代下,聯手打造了藝術跨界的新產品形態——藝術脫口秀,大受歡迎。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教授認為,一個健康的藝術產業生態鏈,首先是藝術生產、藝術鑒賞、藝術消費,然后是藝術投資,最后才是藝術金融——藝術消費在整個鏈條中,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而在《藝術商業》雜志聯合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推出的中國藝術消費品指數顯示,博物館、美術館、電影院、圖書館與書店成為中國藝術消費者最常去的娛樂休閑場所,而藝術展覽、藝術博覽會、互聯網、書籍雜志是獲取藝術消費品信息的主要來源。

      本次交流,將從藝術消費的角度,來探討藝術還可以通過何種創新方式走進更多大眾的生活,為什么藝術在當下會成為人們越來越需要的精神食糧。雖然收入增長和財富積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藝術消費和收藏,但是收入高不必定會有藝術消費。所以從交流中,我們發現,藝術消費除了與收入有關外,還與美育教育、見識視野、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有關。如果能解決以上這些相關問題,藝術消費會有哪些更有創新性的商業空間可供想象?希望這次的訪談能夠帶給您一些思考。

       

      界面藝術:三年前在上海大舞臺聽過羅老師的藝術脫口秀之后,就一直有關注其發展情況,這種在劇場里聽藝術的新形式很有趣。沒想到三年過去了,演出越來越多,舞臺越來越大,粉絲也越來越多,在累計600多場的藝術脫口秀之后,作為一名內容創作者,可以分享一下您是根據什么方法做出了100多個選題的嗎?

      羅依爾:最開始做選題的階段,會習慣性從專題的內容角度去考慮,這樣也會顯得學術一點,比如從國家、博物館或者藝術大師的分類講起。但是因為展覽主題在變化,看展的人群在增多,而且展覽內容也在增多,后面慢慢發現這種方式會讓觀眾對內容產生疲勞。好在我是一直保持更新的狀態,不太會出現反復演一個專場的情況。因為畢竟是知識性的內容,很多聽過了就不會再聽了,所以我面臨的是一個非常常態的知識更新和主題更新,再后來就開始轉向和大審美經濟中提到的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更加有相關性的話題來切入藝術,比如說大師主題的時候會重點講羅曼史,說敦煌主題的時候會說到國潮,包括一些中式、家庭類的主題。這種轉變其實也是一個策展的概念。就以昨天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演出的一個“奢侈品”主題為例,我是直接從奢侈品的角度入手去說藝術。

      演出海報

      此外,我現在更多會以對比式的專題來講,以前只做單獨的專題,比如康熙,或者法國路易十四。現在我會做成“如果康熙遇見路易十四”、“如果喬布斯遇見宋徽宗”這樣對比的系列,從標題上就會有吸引力一些。就像是跨界聯名一樣,比如敦煌聯名一個口紅,那時候覺得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了,因為之前沒有見過。但是現在就需要去聯名一個大家想不到的一個東西,比如一個潮鞋或者飲料,這一點是從市場營銷的角度去考慮如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再通過聽藝術脫口秀帶來一些思考。下個月我就會講“當蒙德里安遇上村上隆”,都會用這種對比的、戲劇化的方式來說脫口秀。

      演出海報

      還有就是在表現形式上,現在也會用到很多的角色演繹,比如一人分飾兩角,用對話表演的形式去說給大家聽,然后最終在這種對比中,讓觀眾去認識到一些全新的藝術內容。其實和寫公眾號的思路是一樣的,主題帶有一定的營銷偏向,盡量是去迎合大眾的需求來做內容。但慢慢地我還發現,現在觀眾只需要做一些非常泛泛的準備甚至無準備,就可以能聽懂能笑。

      界面藝術:做內容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脫口秀也算是一種舶來品,現在因為一檔綜藝的流行,在年輕人中也很受歡迎。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們選擇將藝術和脫口秀結合在了一起的呢?這種創新形式的內容產品形態,和一般理解的脫口秀的玩埋梗和槽點的方式不同。那觀眾對于這類精神消費類產品,是持有什么樣的心態來購買的呢?粉絲們對內容產品的訴求,除了娛樂性之外還有知識性,你們是如何做到這兩者的平衡呢?

      汪雪:我還挺認同您對知識性和娛樂性這兩個方面的判斷,挺精準的。確實脫口秀在魔都還是開花結果了,市場上的選擇余地非常大,大麥網上有很多脫口秀的票務銷售。現在做藝術的人其實也非常的多。但我們認為,藝術可以跨界到很多領域。用脫口秀的方式講藝術,其實就是為了觸及更大范圍的人群。但用“脫口秀”這個概念包裝,更像是一個營銷的模式,需要基于用戶是誰來決定講什么藝術內容。

      針對線下的產品場景,我們的難點是無法實現大批量的規模化。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我們就調換了思路,對用戶人群做了分析,發現他們是屬于比較典型的中產階級人群,其中八成是女性,年齡在20歲到50歲之間。核心特質是他們本身就是魔都看展的主力人群,其次家庭里一般有兩胎,孩子讀國際學校,會去很多國家看知名博物館,視野非常國際化。第三他們本身偏精英化、受教育程度高、有雙語的溝通能力。從事的行業都非常有前瞻性,比如做金融、高科技、投資這類。如果沒有疫情的話,基本上都滿世界到處飛。這讓我們意識到,來聽藝術脫口秀的可能是社會結構中的小眾人群。

      受采訪人提供的圖片

      所以在設計內容產品的時候,會考慮到給這些受眾更多的使用場景,希望他們感受到藝術帶來的精神滋養,哪怕是從日常瑣碎生活中解脫出來兩小時也很好。我們很多時候的演出是在工作日的晚上,很多媽媽們的原話是:“我們不能有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可以有一場想聽就聽的show”。記得當時就有一位上海國際學校的校長說過,她到了50多歲的年紀,已經很難產生大的喜悅感,但自從發現有羅老師的脫口秀之后,會提前20多天把票買好,演出那天不管工作有多忙,一定會給自己留出時間,然后還會提前張羅約誰一起去聽以及在周邊吃個什么餐。你看,聽一場藝術脫口秀就變成了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也成為生活在長三角地區的中產人群一種新的審美消費方式。

      觀察到這一點,我們就希望通過一場show給到更多的人帶來愉悅,即使你是零基礎,也不需要做額外的功課,就可以來體驗。在不同于日常的劇場環境里,聽一場和自己生活相關的藝術脫口秀,得到一些精神撫慰,之后再反哺到生活。比如我們幫粉絲看懂自己買的奢侈品、看懂家居怎么搭配藝術品、去理解莫奈這類藝術大師的傳記,進而幫助提升生活品味和美學素養。雖然脫口秀是一個比較低門檻的進入點,以放松娛樂的形式為主,但我們也會確保講述內容的嚴謹性,所以才會很努力地去迭代內容和創新表演形式,包括從主題本身去降低大眾接受的難度,以便更接近中產日常生活的場景。

      觀眾在劇場聽羅依爾的藝術脫口秀

      界面藝術:那么在面對特定受眾人群的時候,你們會對脫口秀的語言、用詞方式會有調整嗎?是否能感覺到觀眾在審美趣味方面有一些特點呢?

      羅依爾:會有。開個玩笑,我的觀察是從8歲到80歲,中間減去笑果文化的粉絲,可能就是我們的核心受眾。喜歡脫口秀喜歡笑果文化的那群年輕人,他們非常年輕,而脫口秀演員會把年輕受眾內心的一些共性想法說出來,所以這就要求說的每一個段子是下面的觀眾都能懂的點,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但我的脫口秀,幾乎聽不到太多吐槽和冒犯,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我的講述方式和內容調性,你可以看作是取了蔣勛、人文紀錄片、陳丹青他們三者風格的中間值,不會故作學術,而是用樸實而又真誠的敘事方式去打動觀眾。實際上經常來聽秀的觀眾,他們不太想聽到很負面的內容,而我是把藝術中帶有安慰性的部分抽離了出來,比如梵高場和敦煌場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感動,最終笑中帶淚。我提供的是精神慰藉,更多是傳播人性中的善和美,就算是提到“惡”也只是當作一種元素放在整個藝術梗里面。像是“死”這類字,我都比較避諱,不太出現在脫口秀的語言里。其實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在一個有善念的環境里面去感受藝術,特別像是遇到疫情這樣的年份,更多是想讓觀眾從聽我的脫口秀中感受到希望。所以有時候身邊做脫口秀的朋友,他們其實一直會吐槽我,覺得我說的不是真正的脫口秀,因為首先我講的時候會有PPT配合展示,其次觀眾聽完后可能還是哭著走出劇場,最核心的是我敘事的邏輯是傾向講很溫暖治愈的內容。

      以"孤獨“為主題的治愈性內容 梵高場

      汪雪:我們的粉絲本來就喜歡看國外人文類紀錄片,或者喜歡全世界跑去看博物館,但是確實也困于平時沒有那么多時間,所以我們就幫忙做了信息的收集和轉化工作,最終保證輸出的內容是有質感的,兼顧嚴謹性和趣味性。另外我們的粉絲里面媽媽們也很多,也會帶小孩來聽,最小的才6歲,所以脫口秀的語言需要很decent(得體合宜),這樣家長才會放心。我們要求自己敘述的語言是可以達到隨時能進入到學校課堂的標準。分享一個粉絲的故事吧,去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劇場都關門了,大家都宅在家,我們開始做直播,那個時候選擇了貓狗寵物這類萌寵話題,也是希望帶給大家一種希望感,在疫情中去想想曾經有過的美好生活。后來收到了很多粉絲的來信,其中有一篇很長的信,說是很感謝我們的節目讓她能夠熬過去那段時光,這封信讓我們也十分感動。

       

      界面藝術:可以看出,藝術脫口秀不管是從敘述語言、內容方向和價值觀選擇,都會嘗試去滿足這個特定群體的審美習慣和精神追求,就像是一顆糖丸,甜甜的,緩解精神上的焦慮。但是在藝術史中,有一個階段的藝術是走向批判的,在表達的內容和形式上甚至會故意選擇丑陋的意象,目的是為了激發人們對社會制度、商業消費、環境保護等問題進行反思。中西方藝術發展中其實都出現過這樣的作品。那在聽脫口秀的時候,這部分內容會被過濾掉嗎?如果過濾掉,這對一些小白粉絲來說,是否會造成對藝術和藝術史認知的不完整?

      羅依爾:這些內容其實是可以轉換的。比如我也會說到環保和文化多樣性,然后就會聯系到當代藝術。其實今年就有一場主題秀就是說當代藝術,但我會挑選一些比較容易理解和不太過激的案例詮釋。那種比較激進的當代藝術,是不需要我來做推廣的。其實我的粉絲里面,不少人在國外會已經看過很多當代的藝術作品。我覺得他們來劇場聽我的脫口秀,不是沖著那些很過激、很沉重的當代藝術來的。如果把藝術脫口秀理解成它也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娛樂傳播方式,那就能理解我們的做法了。

      汪雪:因為我們創業的落點不是去做一個學術機構,因此沒有圍繞完整的藝術史脈絡來做內容的開發。雖然內容產品里面會帶一些這樣的元素,但不會是重點。不管是面向大眾還是青少年,不管觀眾是不是零基礎,我們的觀點是,藝術零基礎的人最好從古典階段開始了解,這樣才能進一步看懂當代的。因為當代的很多表達,會用到古典的元素去審視當下的社會問題。所以需要先做好藝術基本功,再去做整個藝術脈絡的梳理。我們在這個市場生態里面扮演的角色,是把大家先帶進門,對藝術先不要產生畏懼,或者認為藝術離日常生活很遙遠。粉絲受眾中有一部分是獨立思考的中年人,跟著我們一起往下探索之后,白天可以是商務腦模式,晚上會切入到藝術腦模式。其實很多粉絲在跟了羅老師兩年之后,也開始去看“看理想”出品的藝術節目,他們說自己消費的精神產品也升級了。同時在參加了我們的各種藝術活動之后,開始對某個特定的藝術領域很感興趣,比如奢侈品的藝術、動漫的藝術、或者世界博物館的藝術等,進而會開始更加專業地學習,甚至去了解什么是策展。這其實就是一個慢慢收攏聚焦的過程。

      界面藝術:伴隨著新傳播媒介出現,藝術圈的生態也在隨之改變,以前更多是偏交易的畫廊、拍賣公司,或者是偏展覽學術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以課程講座的方式進行藝術教育和傳播。但現在出現了藝術脫口秀這種非常跨界的形態,從泛娛樂入手,做審美教育普及,后期可能再衍生到交易。你們是如何看待這種新形態的未來發展趨勢呢?中西方之間在藝術消費的商業實踐上的差距大嗎?有沒有可能在這個消費鏈條上找到更多的商業機會空間呢?

      汪雪:做內容是我們最擅長的部分,而它也是藝術跨界鏈接其他生態最重要的部分。粉絲的特性決定了開發的藝術內容的調性,這也決定了短時間內是做不了規模化地擴張。所以我們選擇藝術普及的路徑和追求大流量的其他藝術自媒體是不一樣的。劇場的藝術脫口秀是一個入門級的產品,屬于惠民性質,但進而開發的其他進階級產品的單價就比較高了,比如專場的藝術導覽,或者給青少年群體設計的策展項目等。第一個階段更像是一個藝術培育的工作,內容傳播上有持續性和趣味性。第二階段會是學習藝術品鑒或者帶領粉絲走進藝術博覽會、畫廊、拍賣行這種實踐項目,解決受眾在審美選擇上的痛點問題。比如如何選擇買對的藝術品才讓資產保值甚至增值。究竟是花錢買包還是買藝術品,這其實也是一個認知差的問題。以及為他們提供一個認知路徑去了解藝術交易是怎么完成的、藝術家是如何包裝自己的等等這些內容。這樣的學習過程,把購買力、鑒賞力和投資策略都能結合在一起。而目前現階段做的這些努力,是讓大家慢慢開始從看藝術展到買藝術品產生過渡。我們是在做一個著眼未來的生意,因為中產需要有信賴的人帶領他們進入到這個藝術審美消費領域。

      國外的藝術消費,在商業鏈條上鋪的點還是非常滿的。以我之前留學和工作過的英國為例,他們的公共教育可能是歐洲做得最好的。那邊有很多面向公眾免費學習藝術的機會,比如博物館的常設展、講座甚至是博物館兒童相關的藝術活動等都是公益性的,而且數量非常多。目前國內博物館開始也慢慢有了這種氣候,比如很多人排隊去上海博物館看展,這就很像我之前在大英博物館看到的熱鬧場景。歐美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小,但是藝術公共教育還能有更多拓展的空間。這就需要國內能有一個更大范圍和更多元的公共美育實踐,比如依靠互聯網線上傳播,用輕娛樂和趣味的方式貼合大眾做藝術的全民普及,借助像抖音、微博、騰訊這類互聯網巨頭平臺的力量,來做類似“世界博物館日”、國潮文化審美的推廣。實際上,越來越多互聯網平臺主動發起藝術話題相關的活動,國內的博物館也開始探索自己的商業化變現,例如不少博物館根據各自的館藏做藝術衍生品的設計開發和零售、線下還會搞主題快閃店以及跟B端品牌聯名走博物館的IP授權。目前,國內無論是互聯網巨頭挑頭發起的線上藝術營銷傳播,還是博物館本身的商業化探索,實際上都是非常顯著的。

      藝術脫口秀出品人汪雪

      羅依爾:既然是未來,那就會更多是考慮90后00后的審美風潮,所以潮玩、潮流藝術、動漫,一直是我研究和關注的方向。現在大家對扁平化的藝術風格更感興趣,但90后00后也會變老。年輕的時候大家喜歡繁復的東西,因為好懂、安慰感很強。當擁有了這些之后,到了中年又會轉向樸素簡單,這其實是一個輪回。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據用戶的性格、人生經歷故事和興趣愛好、家居的環境,最后給他一個藝術解決方案。比如他現在有一套祖傳的紅木家具,就可能需要配一些抽象極簡的作品,來“壓住”整個家里的氛圍。再或者家里現在是一個非常北歐的素雅風格,那可能在書房配一個村上隆這種鮮艷的版畫,家里可能顯得更有生氣。對我來說,藝術解決方案就是一種情感的傳達,用藝術和用戶產生一點鏈接,然后用不同的策展思路,來幫用戶實現自己的一個藝術喜好。

      我在上海美術館工作的那幾年,如果國外來一個專家分享,大家會如獲至寶,非常認真去聽新模式。但是現在,模式復制起來是非常快的,也就是五年內國內把IP開發、藝術衍生品,還有互聯網這一塊都學得很快。如果說現在國內外有什么非常大的差距,我是覺得已經沒有了,甚至有些歐洲國外的博物館機構反過來向我們學習。

      界面藝術:國內的審美開始慢慢回溯,強調文化自信。你們的粉絲在進行藝術消費的時候,除了買娛樂和知識,是否有一些功利性的剛需,比如提升創造力?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美育項目。

      汪雪:目前我們正在做這樣的事情,比如今年羅老師在劉海粟美術館策劃的《改變的童年》青少年藝術展,正是在探索用國際的視角去講東方的故事。這個青少年藝術項目從理念上來講會更加“當代”一些,但還是有一些上海的家長非常看好這種比較先鋒的,能專門培養青少年創作與策展能力的藝術項目。有一個媽媽粉絲就對我們說過,“我把小孩送來學習,就是想看30年之后,藝術的話語權會是在誰的手里。”這位媽媽希望孩子早點接觸藝術,但不止是停留在畫畫的技法維度,而是讓孩子有機會通過藝術創作,在國際語境中能有自己的聲音。我們一直對青少年群體強調的是,作為一個擁有國際視野的人,藝術創作可能更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屬性。

      《改變的童年》青少年藝術展的策展前言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現在青少年認知水平越來越高了之后,也需要一個很好的引導者,從淺到深,慢慢的進入藝術,提升審美。我們可能是第一個提出要“仰視”青少年的機構。通過這個展覽,你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思考的深度、視野、乃至立意本身,都是不可小覷的。

      另外在知識付費領域,我們和B站獨家合作了視頻節目,主要就是從B站的年輕用戶人群喜歡的一些動漫內容中,找出和藝術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比如有一集就解析了《JOJO的奇妙冒險》系列中的一些“名場面”是如何致敬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名作。羅老師就是用喜歡動漫的年輕人的語言,去講之前他們可能不太感興趣的藝術史,進而啟發他們如何去做創新。

      羅依爾:現在上海的中小學在推行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項目制教學,比如在藝術教育實踐中,學校會鼓勵中小學生在博物館里自主策劃一個展覽,甚至是為博物館設計一個衍生品,也就是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更具體的、跟社會有連接的項目體驗中。此類項目給每一個小朋友的成就感是非常高的,因為社會化項目是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比如說,很多小朋友都想成為B站UP主,那他可以學習村上隆是如何包裝自己的。而研究杜尚可以讓小朋友了解如何玩顛覆式創新。我會引導學生把藝術當作解決方案,改變自己的未來,甚至用創作介入社會。

      羅依爾課后與上海某小學的學生們合影

      回到文化自信這個問題上,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兩個字“看見”。先要被看見,然后才能有下一步。而“看見”的方式有很多,為什么現在大家覺得西方占據了藝術的話語權,就是因為有很多人在為藝術經典再創作,進而被傳播。比如蒙拉麗莎為什么那么火,就是因為全世界一直不斷有新的蒙娜麗莎的形象被創作出來。而敦煌里面有一個很美的菩薩,藝術性堪比蒙娜麗莎,但是現在鮮有再創作。所以現在青少年的藝術學習,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經典中國文化再創作。舉一個孫悟空的例子,其實藝術史中沒有太多這位大圣的形象,但是后來大家對孫悟空的認識,基本是從1961年的動畫片《大鬧天宮》開始的,而《大鬧天宮》正是對我國古典文化IP的再創作。

      受采訪人提供的圖片

      現在我帶小朋友或者青年藝術家以國寶為原型再創作的時候,就在思考怎么讓藝術創作和當下的生活發生關系。西方藝術喜歡造像,但是中國藝術更重器物,所以傳統文化在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上,就需要大量的再創作和擬人化。當然再創作是要在充分理解文物的基礎上。

      受采訪人提供的圖片

      界面藝術:在藝術消費方面,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數據,女性一直是主力軍人群。但掌握商業資源和話語權的更多是男性,這兩個群體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讓藝術出圈到更廣闊的商業世界?創意性工作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顯得非常重要,不管是純創意性工作,還是其他傳統行業,審美直接影響創造性。在你們接觸的企業用戶里,高層是如何理解藝術和審美,然后去影響產品的設計、工作的思路、甚至是影響下一步商業布局的呢?

      汪雪:以小紅書為例,上面聚集了很多經濟比較富裕的女性,但她們希望有精神消費的額外加持,以做為新的社交談資,這樣既能提升個人品味,還最好能有流量效應。因此,我們在小紅書上開發的短視頻系列,首先推的題材是羅依爾帶你看懂奢侈品背后的藝術故事。主題上,我們還準備推出家居、珠寶、瓷器等細分領域,來吸引這些女性群體。而一些經常來聽藝術脫口秀的女性觀眾,會在朋友圈里面像寫小作文一樣去分享自己的感受。因圈里能買奢侈品的人其實不少,但愿意靠近藝術、又有審美品味的還是很少見的。我們的脫口秀是為她們提供了一個接近藝術的機會。還有粉絲特地來說過,沒有羅老師帶著看過的藝術展,是沒有靈魂的展覽。另外還有些媽媽們本身工作很好,但會想來做我們的志愿者,有空就來給活動幫忙,原因是希望精神世界能持續愉悅。當成年人對一個并不是很功利性的東西保持興趣和長期愉悅的時候,這其實是非常珍貴的,我們感覺真得需要好好保護。至于男性,其實藝術對他們精神壓力的舒緩同樣會有撫慰和治愈,但他們似乎很少有時間經常來劇場體驗。而女性觀眾則可能更像是把來聽藝術脫口秀,當成是讓生活美好起來的一種路徑。

      羅依爾:有很多男生喜歡藝術,是站在宏觀歷史角度,有些人也成了很專業的“藝術宅”。女生喜歡藝術可能更注重是否能“出片”和連帶的社交屬性。其實無論哪種性別,現在看藝術作品,大家不但追求“看見”,更需要“看清”。對一件作品的解釋變得更加詳細,不但以“上帝視角”闡釋作品在歷史語境下的定位,也會以“微觀視角”展示作品里肉眼不可見細節,這就是正在進化的“視覺欲望”。我演出時屏幕上的PPT展示,也正是在為這種欲望服務。年輕人更想在中國古代藝術品中找到自我認同,甚至穿上漢服,把自己打扮成都市叢林中的中式景觀。

      汪雪:我個人感覺,不用太擔心商業世界男性掌舵人的審美力。以國內互聯網或者新科技創業公司的團隊來說,很多都是非常有國際視野,所以在他們的產品開發領域,從技術到UI,已經都有意識去跟人文藝術結合。比如小米2018年在北京鳥巢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里的火星探索館當時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還有騰訊牽手敦煌研究院,用他們的新科技助力打造“數字敦煌”,還從游戲、動漫、音樂多領域,來向自己的龐大用戶群體深度推廣敦煌藝術。這正是一家互聯網大廠運用自己的產品矩陣,日常去觸達、影響其普通用戶的審美。我們就有多次被邀請到騰訊的區域大講堂給他們的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去做內部的藝術講座。從我曾經從業過或者直接合作過的互聯網公司看,不管是文創類型的實物產品還是數字產品,每年都有看到這些大公司在做審美化創新類的努力。可能因為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經常需要和歐美PK,所以對創新創造力的需求是非常高的。

      其實那些成熟的國際奢侈品品牌企業,每年會花很大一部分的預算用藝術來宣傳推廣其品牌理念,類似卡地亞和路易·威登干脆會直接做自己獨立的藝術基金和美術館。還有像科勒這種重視藝術的傳統企業品牌,也有連續邀請我們去跟大眾連接,去講他們產品背后的設計理念,然后做成一系列高關聯性的藝術跨界活動。我個人的理解是,無論從個人層面的精神愉悅還是到一家公司的藝術商業跨界,都需要從認知上去理解藝術能賦予他們本身的價值。一些傳統的中小公司,可能因為不那么關注人文藝術,獲取這方面的信息來源也不夠多,就會把內部團建的費用花在吃喝玩樂上面,而沒有想過這些團建或培訓的經費,是可以拿去給團隊做人文藝術的素養提升。再往大一些講,現在動漫、游戲、時尚、潮玩這些都是高強度創意的行業,如果這些領域的公司在面對自己的用戶群體開發產品的時候,能有意識去與經典的藝術融合,這對他們的品牌傳播來說,可能是一種新的價值背書和加持。

      如何讓藝術出圈,從我們的角度是很希望有更多大的公司、機構能夠起到一個典范作用,一起來做公眾層面的審美提升。因為他們做一個很小的產品,就有可能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這比我們幾家小企業能做出來的影響力要大得多。

       

      以下是往期采訪內容:

      第一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悅笛首提“生活美學產業”新觀點

      第二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亞洲藝術金融學院院長范勇:盤活藝術資產,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第三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河南修武縣委書記郭鵬: 提升鄉村審美,是鄉村振興的另一條路徑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成熟女人特级毛片www免费| 玖玖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av裸体在线播放| 日本新janpanese乱熟|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 久久久久久无码午夜精品直播|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精彩视频|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久久亚洲女同第一区综合|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 产综合无码一区|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春菜花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日韩|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香蕉av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无遮挡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亚洲人妻精品| 欧美乱码伦视频免费| 成人aⅴ综合视频国产|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下一站| 韩国三级+mp4| 男女吃奶做爰猛烈紧视频| 青青草国产自产一区二区| free性开放小少妇|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成人精品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二区|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老子午夜精品888无码不卡 | 最新精品国产自偷在自线| 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毛片三区二区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