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hf2o"></blockquote>

      <cite id="uhf2o"></cite>
    • <rt id="uhf2o"><label id="uhf2o"></label></rt>
      <output id="uhf2o"><big id="uhf2o"></big></output>
      <big id="uhf2o"><fieldset id="uhf2o"></fieldset></big>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性一交一乱一伦,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正在閱讀:

      藝術節,如何從土壤里萌芽?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藝術節,如何從土壤里萌芽?

      生長于一方水土之上的大地藝術節

      撰文 | 停云

      來源 | NOWNESS現在

      2021年,地域型藝術節在中國迎來首次實踐,“藝術在浮梁2021”于江西省浮梁縣與觀眾見面。汲取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經驗與方法論,將藝術節與浮梁的地域特點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浮梁為例子的中國鄉村,面臨著不同的境遇。

      在“藝術在浮梁2021”的策展人孫倩看來,在同樣面臨人口流失、老齡化加劇的當下,縣域逐漸崛起,年輕一代的觀念轉變與流向轉變正在發生。相比日本無可回返的“故土”,中國的鄉村,正面臨著更多新的可能。

      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充分利用“大地”為延展的藝術元素

      “藝術在浮梁”總負責人孫倩在當地村落中的實地考察

      “藝術家們要贊美這里的生活,要喚起當地人們的自豪感,也要給來到此地的外來者以感動。這樣,作品才能真正成為藝術,才能把自然、文明和人類之間的社群關系清楚地展現在眼前。”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總策展人北川富朗(Fram Kitagawa)曾這樣說道。

      NOWNESS邀請孫倩與北川富朗,由藝術鄉建的話題出發,在“大地”的依托之下,展開關于人類、自然、藝術共生共建的社群關系暢想。

      有群體,先有土壤

      SQ:在《鄉土再造之力—大地藝術節的10種創想》一書中,北川富朗先生曾提及,“土”創造了日本的文化。中國與日本同屬農耕文明,這使得中國鄉村和日本鄉村有一定的共性及特點,即強烈的農耕文明色彩,但那是一種起源、背景、歷史和文化,都不能完全代表社會現狀。

      日本的城鎮化率程度很高了,達到93%,城鄉差距沒有那么大,而且日本的農村基本上都被納入了強大的“日本農協”這個系統里面,從種子、農耕機械、作物的銷售、農民的保障,都被組織包辦了。凡事有利便有弊,這種系統,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鄉村的活躍性。

      與此同時,日本像東京大阪這樣的超級都市吸引了人口的聚集,大量的尤其是年輕人離開鄉村奔赴城市,鄉村陷入老齡化、少子化的空心狀態,土地失耕、傳統在遺失,鄉村被徹底邊緣化。于是,日本的這個“土”,可能就讓人們有點回不去了。北川先生在2000年創立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也是抱著留住鄉村文化的初衷。因越后妻有的成功而奠定的地域型藝術節模式,也在日后影響了很多人投身鄉村。

      再說我們的鄉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問題、老齡化的問題、出生率下降的問題,在中國也一樣存在。但不同的是,我們的城鎮化率水平還不夠,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縣域的發展。我們的鄉村,是一個看得見、回得去的“土”,今后的年輕人應當重新審視并選擇自己的發展空間,城市已經不是唯一選項。

      《鄉土再造之力——大地藝術節的10種創想》,北川富朗著

      FK:是的。為了使人口過于稀少或地域能力日趨下降的地區充滿活力,藝術在許多方面都能提供很好的幫助,所以我有了藝術節的構想。這種被稱之為特定場所的藝術,揭示的是“場所”所具有的各種可能性和魅力所在。這就為地區的振興提供了機會。

      世界上各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地球就是一個板塊,經過多年的不斷撞擊和分離形成了陸地或海洋。地球表面在經年累月的風吹日曬及河水沖刷后,形成了土壤,而動植物死去后也變成了土壤。形形色色的地域因其各自不同的地表、氣候及土壤特征,而形成了當地的獨特性。我認為這很重要,所以給它取名為“大地藝術節”。

      第七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中國建筑設計師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首次參與大地藝術節,改造了一條有20多年歷史的觀光隧道,將其命名為“光之隧道”

      SQ:在項目選址和策劃階段,我們大概走遍了浮梁縣幾乎一半的鄉鎮,走訪了幾十個村落,看到了非常豐富的狀態和生態,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歷史、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工藝特色和產業基礎,這里面既有每個村莊自己的個性,也有涵蓋在全縣框架下的共性。

      浮梁縣地處江西省北部,與皖南古徽州區域僅一條分水嶺之隔,其間有古道相連,自古就是吳楚商貿交流的通衢與前沿,地理氣候、文化風俗上都有較大程度的相似性。現在的浮梁縣屬于景德鎮市,但在古代,景德鎮是浮梁縣所轄的一個鎮,后來因為景德鎮在瓷器商貿上的成就名揚海內,躍升為閃耀的明星,而浮梁做為母體卻慢慢黯然失色。于是,如何重新挖掘浮梁的價值成為我們的課題。

      從這里的生產與生活當中,我們看到“人”做為最重要的創造者、參與者、承載者的作用。寒溪村是一個60年代修建新安江水庫時遷居到此的移民村,這一群勤勞奮斗建立自己新家園的人們,他們的歷史和情懷不應被忽視被遺忘。

      2021年“藝術在浮梁”展覽現場

      上:《翹翹板-逝》 攝影:喜大郎

      下:大衛 歌詩坦(以色列)《對飲》攝影:田方方

      讓藝術,生長于當地

      FK: 大地藝術節的選址與藝術家、藝術作品的介入需要有多種考量。有關于地表的、氣候的、土壤的,以及特定自然環境中的生活。有生存方面的,也有產業和歷史方面的。也考慮到藝術家們是在多種意義上、從各自獨特的角度出發進行創作的。

      所以我希望盡可能從多個方面尋找那些有創作個性的、對新事物有獨特見解的、能從有趣的一面入手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基于以上考量,在作品的分布上,最大型的展品要分散擺放,這一點我認為很重要。如果是全都集中在中心區域的話,就會出現與現在的組織機構以及城市同樣的問題了。所謂自然,最初就是自然而然地在各地出現的村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分散的形式出現才是最好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藝術節)是在100多個村落中舉辦的。進入妻有地區可不是僅從東南西北其中的哪一個方向,而是有好幾處入口呢!相對來說,在與其他地區都有聯絡口的妻有地區的作品較為集中,這是顯而易見的。特意在這里擺放較多的作品,其主要原因是想讓來賓們有“啊、我到了!”的親身感受。

      藝術作品就像嬰兒,藝術家養育過程費時費力非常辛苦。從場地的清理開始,經過各種溝通磨合直至作品創作完成后還需要運營管理等等。這一過程中,即使不把時間問題考慮在內,當地人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各種意義上的關鍵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

      像嬰兒一樣的藝術作品,在眾人齊心協力的關懷下才得以誕生,而人們也因此相互建立起聯系。大家以自己擅長的形式參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問題從相互理解體諒開始,通過協商解決,我覺得這才是好的社團組織,我們就是這么做起來的。

      “Creative Garden”,來自日本藝術家 Tsuchiya Kimio。“Creative Garden”項目于 1999 年秋季開始。2003 年 5 月,大約 150 人,從兒童到老人,當地社區志愿者、鎮政府人員和小蛇隊(Kohebi-tai)小組種植了12000朵鮮花,以完成該項目。對 Kimio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在公眾是個人的積累的假設下創建一個公共公園,創造一個個人主動并控制空間使用方式的空間。

      圖片來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展覽現場

      “Circle - Connection - Performance”,來自日本藝術家Matsuda Shigehito。2003年創建的圖騰柱旁邊的牌匾上寫著“阻擋在這里的時間膠囊將在十二年后打開”。十二年后的今年(以大地藝術節舉辦年份計算),原來的制作團隊將齊聚一堂,創作并安裝新的藝術品“希望之果(Fruit of Hope)”。

      圖片來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展覽現場

      SQ:是的。我一直相信,在村子里,我們是客人,是外來人,不是主人。在村里工作,我們首先強調的是尊重。所有藝術作品落位的場地空間,都必須征得村民的同意,沒有強迫強制,如果他們不理解不接受,我們就換地方,在地性的創作,必須是機動靈活的,這也考驗我們和藝術家的能力。在寒溪村,村民都很配合,甚至是一種擁抱的姿態,尊重和平等是首要的,這樣才會贏得信任。

      我們的在地團隊還義務參與到村里的建設當中,和村民一起改造自有住房,幫助開設了村中的第一家農家樂餐館和小型的民宿等旅游配套產業,參與改善村容村貌,引進外部資,還創立了“拾八方182”藝術衍生品品牌等等。村民參與了許多宣傳片、時裝片的拍攝,本地學校的小朋友和愛歌舞的本地大姐在這次秋季展還參與了戲劇節的表演,這都是和藝術創作的深度接觸,也都是長線的持續性的工作。

      今年下半年,“2022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將與諸如松塘村西樵鎮這樣的嶺南古建筑群落聯結,生成全新的大地藝術社群

      村民,才是主體

      FK:一說到現代藝術,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凈是些在復雜空間里弄出來的看不懂的東西。這種東西充其量也就是看著‘挺有文化的’,不可能激發地區活力吧?(藝術)就像學校開的一門課,而提起藝術節,大家最普遍的反應可能都是“啊?”,抱懷疑態度的人占絕大多數,反對的人也會很多。但是慢慢地,當初看不太懂的、嬰兒般的藝術作品經過眾人的培育,果真變得有趣了。

      有趣的是,很多從不同村落來的人會在自動售貨機里買了飲料再便宜賣給別人。他們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想和不認識的人聊聊天兒。還有很多人行動起來嘗試著通過賣菜等和來賓進行交流,我覺得能有類似的結果特別好。

      妻有和瀨戶內地區分別有(由志愿者組成的)“小蛇隊”和“小蝦隊”。當第七屆妻有和第四屆瀨戶藝術節結束的時候,“小蛇隊”和“小蝦隊”里竟有超過一半的志愿者是外國人,這真的是令我吃驚。

      從志愿者總人數來看,妻有達到約 3000 人次,瀨戶內達到 7000 人次左右,而其中超過半數來自海外。這是因為農村人確實很忙,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難以參與創作的全過程,而且當地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為了更好地將作品和村落介紹給來賓,我們向日本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國發出呼吁,歡迎大家共同參與,結果來了很多人。盡自己的能力做事,消除差異,這也更好地促進了地區間的交流。

      越后妻有當地的村民群體形成數目龐大的志愿者團隊

      SQ:“藝術在浮梁”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志愿者團隊——“螢火蟲隊”。在前期布展期間,有120位左右的村民參與了作品的創作與落地,春季與秋季展總計有59位村民擔任志愿者參與運營服務,有幾位志愿者直接入職加入了我們的團隊,成為了真正意義上“回鄉”的年輕人。

      本村本鄉的人以主人翁的狀態參與藝術節的運營,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向外來者介紹著藝術作品和村子的故事,透著自豪和自信,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藝術在浮梁”與當地年輕人群體的互動交流

      走向未來的藝術團建

      FK:我想大家應該都通過互聯網看到,延期一年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2022”正式拉開帷幕了。在剛剛過去的3年中,疫情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人員流動、聚餐、對話等能力受到疫情的限制。

      越是這樣,人們對那些只有人類才擁有的欲望的追求就越是強烈,類似遠隔千里時如何交流這樣的問題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家們比以往更多地在各方面超越國界相互依托,邀約一起創作的事情也多了起來。

      “Birth of Stars”,來自日本藝術家Funakoshi Naoki。在展示的五個球體上,藝術家以隨機順序記錄了世界各地的地名,展現了隨機的世界性。選擇一所小學作為安裝作品的地點,Naoki希望作品成為孩子們的游戲樂園,其次,他更希望孩子們的名字能刻在他的作品上。

      圖片來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展覽現場

      “Flora/ Plant Record”,來自日本女性藝術家雙人組Kasahara Yukiko/Miyamori Haruna。藝術家將在新瀉這片土地上對其自身有紀念意義的植物一一收藏,并在此轉移到土壤中保存記錄。

      圖片來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展覽現場

      SQ:今年3月29日,我們的佛山南海項目正式啟動發布,正式名稱是“2022藝術在樵山 —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首屆舉辦地在佛山市南海區的西樵鎮。我們與當地政府簽約,計劃用10年時間,打造一個覆蓋整個南海區的、持續生長的大地藝術節。

      截止現在,項目的前期調研、策劃、選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策展工作正在開展,一部分藝術家的創作已經開始。“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將以西樵鎮為主場,計劃在鎮內多個區域呈現,同時輻射聯動周邊鄉鎮,最大限度加載本地文化元素。

      至于為何選擇南海區,我想還是前面提到的邏輯,藝術節與南海是一種相互選擇的關系。南海區政府的幫助讓這一切有了發生的可能,同時這也與我們團隊多年來堅持不懈的耕耘有關。浮梁項目中積累的經驗,以及我們大量新的創想和進化,都會在南海項目中實現,現在還不能劇透,但我們已經非常興奮。

      “2022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將基于佛山太平墟古村群落中的傳統建筑與裝飾痕跡的基礎上進行創意再生。

      藝術能否振興一個地區?

      SQ:結合我們現在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很多人往往只看到藝術節熱鬧、好看、話題性的表象,因為他們似乎更關注“引流”這件事,于是在熱情的背后,往往埋設著功利的短期心理以及過于直白的商業訴求。我們絕不反對商業,但商業應該以合理的狀態存在于地域型藝術節和鄉村之中,用城市式的開發模式來嫁接藝術節,不怎么可行。

      我們在2021年組織了大量的活動,要讓“藝術在浮梁”的社會關注和流量成為展現本地價值的窗口和舞臺,但絕不希望僅僅是旅游。人們可以把注意力投射過來,來工作、來創業、來生活、來做所有可以做也喜歡做的事。結合以越后妻有為代表的地域型藝術節模式以及我們在浮梁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判斷來說,我有三點看法想分享給更多的人。

      第一,藝術鄉建的重點在鄉建,而不在藝術。文化的復興是一件長期的事,眼下的鄉村最需要的是自然環境的優化、基礎設施的提升、產業的興旺、人才的回歸,以及平等的尊重,這些才是帶給鄉村人最具體最直接的好處。尊重自然,尊重土地和當地人,是第一位的。

      第二,藝術鄉建不是賽道,不能用簡單的人文或商業思維來評價,它應該成為群體意識和社會行動,引發更多人投身到這個領域才更有意義。方法的正確性,遠比形式的純粹性來得更實在,完全排除商業或者完全依賴商業,都是偏頗的。

      第三,藝術鄉建不是單細胞,它應該進入鄉村建設整體基因鏈條,它是一項長期工作。與地方發展需求相匹配,與鄉村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匹配,才是符合可持續趨勢的務實之舉。

      我想,大約認識到這幾點,或可避免成為被詬病的作秀與狂歡吧。同時大家還是應該看到,整個藝術鄉建領域為國家所做出的正面的、良性的、有建設性的成果與推動,我們也很高興是其中的一份子。

      2021年“藝術在浮梁”展覽現場

      上:在茶園中舉辦的春季展氛圍音樂會

      下:自由的觀展氛圍與當地村落的原始自然文化融為一體

      FK:地區振興,我認為這是無法量化的。從另一個心理的層面來說,對于生活在那里(鄉村)的人們,和大城市相比會覺得它發展緩慢,和高收入地區相比會覺得它還很貧窮,覺得這樣的地區并沒有振興。

      而我認為,地區振興不是讓某個地方變得越來越接近“中心城市”,而是對自己、自己的父母及祖先在那里生活至今這件事本身抱有敬意和自豪感,這才是促進地區振興最重要的事情。

      我并沒有使用什么特殊的戰術,簡單說就是做了一些能夠帶來新體驗的作品和項目。雖說城市有城市的魅力,但還是與人類的身體、情感以及生理需求上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

      來到像妻有這樣的鄉村后,我感覺自己和大自然相連接的那部分更廣泛了。我希望能給孩子們及那些根本不了解藝術的人帶去覺得有趣的新體驗。現實中人們往往傾向于對藝術和建筑只給出專業的評估,而我非常注意避免那樣做。

      圖片由被采訪者提供

      攝影(佛山西樵鎮部分)/ Sky

      采訪 / 停云

      編輯 /王楚瑜

      排版 / 葫蘆、左

       

      來源:停云 NOWNESS現在

      原標題:藝術節,如何從土壤里萌芽?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藝術節,如何從土壤里萌芽?

      生長于一方水土之上的大地藝術節

      撰文 | 停云

      來源 | NOWNESS現在

      2021年,地域型藝術節在中國迎來首次實踐,“藝術在浮梁2021”于江西省浮梁縣與觀眾見面。汲取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經驗與方法論,將藝術節與浮梁的地域特點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浮梁為例子的中國鄉村,面臨著不同的境遇。

      在“藝術在浮梁2021”的策展人孫倩看來,在同樣面臨人口流失、老齡化加劇的當下,縣域逐漸崛起,年輕一代的觀念轉變與流向轉變正在發生。相比日本無可回返的“故土”,中國的鄉村,正面臨著更多新的可能。

      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充分利用“大地”為延展的藝術元素

      “藝術在浮梁”總負責人孫倩在當地村落中的實地考察

      “藝術家們要贊美這里的生活,要喚起當地人們的自豪感,也要給來到此地的外來者以感動。這樣,作品才能真正成為藝術,才能把自然、文明和人類之間的社群關系清楚地展現在眼前。”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總策展人北川富朗(Fram Kitagawa)曾這樣說道。

      NOWNESS邀請孫倩與北川富朗,由藝術鄉建的話題出發,在“大地”的依托之下,展開關于人類、自然、藝術共生共建的社群關系暢想。

      有群體,先有土壤

      SQ:在《鄉土再造之力—大地藝術節的10種創想》一書中,北川富朗先生曾提及,“土”創造了日本的文化。中國與日本同屬農耕文明,這使得中國鄉村和日本鄉村有一定的共性及特點,即強烈的農耕文明色彩,但那是一種起源、背景、歷史和文化,都不能完全代表社會現狀。

      日本的城鎮化率程度很高了,達到93%,城鄉差距沒有那么大,而且日本的農村基本上都被納入了強大的“日本農協”這個系統里面,從種子、農耕機械、作物的銷售、農民的保障,都被組織包辦了。凡事有利便有弊,這種系統,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鄉村的活躍性。

      與此同時,日本像東京大阪這樣的超級都市吸引了人口的聚集,大量的尤其是年輕人離開鄉村奔赴城市,鄉村陷入老齡化、少子化的空心狀態,土地失耕、傳統在遺失,鄉村被徹底邊緣化。于是,日本的這個“土”,可能就讓人們有點回不去了。北川先生在2000年創立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也是抱著留住鄉村文化的初衷。因越后妻有的成功而奠定的地域型藝術節模式,也在日后影響了很多人投身鄉村。

      再說我們的鄉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問題、老齡化的問題、出生率下降的問題,在中國也一樣存在。但不同的是,我們的城鎮化率水平還不夠,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縣域的發展。我們的鄉村,是一個看得見、回得去的“土”,今后的年輕人應當重新審視并選擇自己的發展空間,城市已經不是唯一選項。

      《鄉土再造之力——大地藝術節的10種創想》,北川富朗著

      FK:是的。為了使人口過于稀少或地域能力日趨下降的地區充滿活力,藝術在許多方面都能提供很好的幫助,所以我有了藝術節的構想。這種被稱之為特定場所的藝術,揭示的是“場所”所具有的各種可能性和魅力所在。這就為地區的振興提供了機會。

      世界上各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地球就是一個板塊,經過多年的不斷撞擊和分離形成了陸地或海洋。地球表面在經年累月的風吹日曬及河水沖刷后,形成了土壤,而動植物死去后也變成了土壤。形形色色的地域因其各自不同的地表、氣候及土壤特征,而形成了當地的獨特性。我認為這很重要,所以給它取名為“大地藝術節”。

      第七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中國建筑設計師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首次參與大地藝術節,改造了一條有20多年歷史的觀光隧道,將其命名為“光之隧道”

      SQ:在項目選址和策劃階段,我們大概走遍了浮梁縣幾乎一半的鄉鎮,走訪了幾十個村落,看到了非常豐富的狀態和生態,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歷史、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工藝特色和產業基礎,這里面既有每個村莊自己的個性,也有涵蓋在全縣框架下的共性。

      浮梁縣地處江西省北部,與皖南古徽州區域僅一條分水嶺之隔,其間有古道相連,自古就是吳楚商貿交流的通衢與前沿,地理氣候、文化風俗上都有較大程度的相似性。現在的浮梁縣屬于景德鎮市,但在古代,景德鎮是浮梁縣所轄的一個鎮,后來因為景德鎮在瓷器商貿上的成就名揚海內,躍升為閃耀的明星,而浮梁做為母體卻慢慢黯然失色。于是,如何重新挖掘浮梁的價值成為我們的課題。

      從這里的生產與生活當中,我們看到“人”做為最重要的創造者、參與者、承載者的作用。寒溪村是一個60年代修建新安江水庫時遷居到此的移民村,這一群勤勞奮斗建立自己新家園的人們,他們的歷史和情懷不應被忽視被遺忘。

      2021年“藝術在浮梁”展覽現場

      上:《翹翹板-逝》 攝影:喜大郎

      下:大衛 歌詩坦(以色列)《對飲》攝影:田方方

      讓藝術,生長于當地

      FK: 大地藝術節的選址與藝術家、藝術作品的介入需要有多種考量。有關于地表的、氣候的、土壤的,以及特定自然環境中的生活。有生存方面的,也有產業和歷史方面的。也考慮到藝術家們是在多種意義上、從各自獨特的角度出發進行創作的。

      所以我希望盡可能從多個方面尋找那些有創作個性的、對新事物有獨特見解的、能從有趣的一面入手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基于以上考量,在作品的分布上,最大型的展品要分散擺放,這一點我認為很重要。如果是全都集中在中心區域的話,就會出現與現在的組織機構以及城市同樣的問題了。所謂自然,最初就是自然而然地在各地出現的村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分散的形式出現才是最好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藝術節)是在100多個村落中舉辦的。進入妻有地區可不是僅從東南西北其中的哪一個方向,而是有好幾處入口呢!相對來說,在與其他地區都有聯絡口的妻有地區的作品較為集中,這是顯而易見的。特意在這里擺放較多的作品,其主要原因是想讓來賓們有“啊、我到了!”的親身感受。

      藝術作品就像嬰兒,藝術家養育過程費時費力非常辛苦。從場地的清理開始,經過各種溝通磨合直至作品創作完成后還需要運營管理等等。這一過程中,即使不把時間問題考慮在內,當地人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各種意義上的關鍵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

      像嬰兒一樣的藝術作品,在眾人齊心協力的關懷下才得以誕生,而人們也因此相互建立起聯系。大家以自己擅長的形式參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問題從相互理解體諒開始,通過協商解決,我覺得這才是好的社團組織,我們就是這么做起來的。

      “Creative Garden”,來自日本藝術家 Tsuchiya Kimio。“Creative Garden”項目于 1999 年秋季開始。2003 年 5 月,大約 150 人,從兒童到老人,當地社區志愿者、鎮政府人員和小蛇隊(Kohebi-tai)小組種植了12000朵鮮花,以完成該項目。對 Kimio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在公眾是個人的積累的假設下創建一個公共公園,創造一個個人主動并控制空間使用方式的空間。

      圖片來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展覽現場

      “Circle - Connection - Performance”,來自日本藝術家Matsuda Shigehito。2003年創建的圖騰柱旁邊的牌匾上寫著“阻擋在這里的時間膠囊將在十二年后打開”。十二年后的今年(以大地藝術節舉辦年份計算),原來的制作團隊將齊聚一堂,創作并安裝新的藝術品“希望之果(Fruit of Hope)”。

      圖片來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展覽現場

      SQ:是的。我一直相信,在村子里,我們是客人,是外來人,不是主人。在村里工作,我們首先強調的是尊重。所有藝術作品落位的場地空間,都必須征得村民的同意,沒有強迫強制,如果他們不理解不接受,我們就換地方,在地性的創作,必須是機動靈活的,這也考驗我們和藝術家的能力。在寒溪村,村民都很配合,甚至是一種擁抱的姿態,尊重和平等是首要的,這樣才會贏得信任。

      我們的在地團隊還義務參與到村里的建設當中,和村民一起改造自有住房,幫助開設了村中的第一家農家樂餐館和小型的民宿等旅游配套產業,參與改善村容村貌,引進外部資,還創立了“拾八方182”藝術衍生品品牌等等。村民參與了許多宣傳片、時裝片的拍攝,本地學校的小朋友和愛歌舞的本地大姐在這次秋季展還參與了戲劇節的表演,這都是和藝術創作的深度接觸,也都是長線的持續性的工作。

      今年下半年,“2022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將與諸如松塘村西樵鎮這樣的嶺南古建筑群落聯結,生成全新的大地藝術社群

      村民,才是主體

      FK:一說到現代藝術,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凈是些在復雜空間里弄出來的看不懂的東西。這種東西充其量也就是看著‘挺有文化的’,不可能激發地區活力吧?(藝術)就像學校開的一門課,而提起藝術節,大家最普遍的反應可能都是“啊?”,抱懷疑態度的人占絕大多數,反對的人也會很多。但是慢慢地,當初看不太懂的、嬰兒般的藝術作品經過眾人的培育,果真變得有趣了。

      有趣的是,很多從不同村落來的人會在自動售貨機里買了飲料再便宜賣給別人。他們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想和不認識的人聊聊天兒。還有很多人行動起來嘗試著通過賣菜等和來賓進行交流,我覺得能有類似的結果特別好。

      妻有和瀨戶內地區分別有(由志愿者組成的)“小蛇隊”和“小蝦隊”。當第七屆妻有和第四屆瀨戶藝術節結束的時候,“小蛇隊”和“小蝦隊”里竟有超過一半的志愿者是外國人,這真的是令我吃驚。

      從志愿者總人數來看,妻有達到約 3000 人次,瀨戶內達到 7000 人次左右,而其中超過半數來自海外。這是因為農村人確實很忙,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難以參與創作的全過程,而且當地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為了更好地將作品和村落介紹給來賓,我們向日本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國發出呼吁,歡迎大家共同參與,結果來了很多人。盡自己的能力做事,消除差異,這也更好地促進了地區間的交流。

      越后妻有當地的村民群體形成數目龐大的志愿者團隊

      SQ:“藝術在浮梁”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志愿者團隊——“螢火蟲隊”。在前期布展期間,有120位左右的村民參與了作品的創作與落地,春季與秋季展總計有59位村民擔任志愿者參與運營服務,有幾位志愿者直接入職加入了我們的團隊,成為了真正意義上“回鄉”的年輕人。

      本村本鄉的人以主人翁的狀態參與藝術節的運營,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向外來者介紹著藝術作品和村子的故事,透著自豪和自信,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藝術在浮梁”與當地年輕人群體的互動交流

      走向未來的藝術團建

      FK:我想大家應該都通過互聯網看到,延期一年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2022”正式拉開帷幕了。在剛剛過去的3年中,疫情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人員流動、聚餐、對話等能力受到疫情的限制。

      越是這樣,人們對那些只有人類才擁有的欲望的追求就越是強烈,類似遠隔千里時如何交流這樣的問題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家們比以往更多地在各方面超越國界相互依托,邀約一起創作的事情也多了起來。

      “Birth of Stars”,來自日本藝術家Funakoshi Naoki。在展示的五個球體上,藝術家以隨機順序記錄了世界各地的地名,展現了隨機的世界性。選擇一所小學作為安裝作品的地點,Naoki希望作品成為孩子們的游戲樂園,其次,他更希望孩子們的名字能刻在他的作品上。

      圖片來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展覽現場

      “Flora/ Plant Record”,來自日本女性藝術家雙人組Kasahara Yukiko/Miyamori Haruna。藝術家將在新瀉這片土地上對其自身有紀念意義的植物一一收藏,并在此轉移到土壤中保存記錄。

      圖片來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展覽現場

      SQ:今年3月29日,我們的佛山南海項目正式啟動發布,正式名稱是“2022藝術在樵山 —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首屆舉辦地在佛山市南海區的西樵鎮。我們與當地政府簽約,計劃用10年時間,打造一個覆蓋整個南海區的、持續生長的大地藝術節。

      截止現在,項目的前期調研、策劃、選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策展工作正在開展,一部分藝術家的創作已經開始。“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將以西樵鎮為主場,計劃在鎮內多個區域呈現,同時輻射聯動周邊鄉鎮,最大限度加載本地文化元素。

      至于為何選擇南海區,我想還是前面提到的邏輯,藝術節與南海是一種相互選擇的關系。南海區政府的幫助讓這一切有了發生的可能,同時這也與我們團隊多年來堅持不懈的耕耘有關。浮梁項目中積累的經驗,以及我們大量新的創想和進化,都會在南海項目中實現,現在還不能劇透,但我們已經非常興奮。

      “2022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將基于佛山太平墟古村群落中的傳統建筑與裝飾痕跡的基礎上進行創意再生。

      藝術能否振興一個地區?

      SQ:結合我們現在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很多人往往只看到藝術節熱鬧、好看、話題性的表象,因為他們似乎更關注“引流”這件事,于是在熱情的背后,往往埋設著功利的短期心理以及過于直白的商業訴求。我們絕不反對商業,但商業應該以合理的狀態存在于地域型藝術節和鄉村之中,用城市式的開發模式來嫁接藝術節,不怎么可行。

      我們在2021年組織了大量的活動,要讓“藝術在浮梁”的社會關注和流量成為展現本地價值的窗口和舞臺,但絕不希望僅僅是旅游。人們可以把注意力投射過來,來工作、來創業、來生活、來做所有可以做也喜歡做的事。結合以越后妻有為代表的地域型藝術節模式以及我們在浮梁的實踐,以及對未來的判斷來說,我有三點看法想分享給更多的人。

      第一,藝術鄉建的重點在鄉建,而不在藝術。文化的復興是一件長期的事,眼下的鄉村最需要的是自然環境的優化、基礎設施的提升、產業的興旺、人才的回歸,以及平等的尊重,這些才是帶給鄉村人最具體最直接的好處。尊重自然,尊重土地和當地人,是第一位的。

      第二,藝術鄉建不是賽道,不能用簡單的人文或商業思維來評價,它應該成為群體意識和社會行動,引發更多人投身到這個領域才更有意義。方法的正確性,遠比形式的純粹性來得更實在,完全排除商業或者完全依賴商業,都是偏頗的。

      第三,藝術鄉建不是單細胞,它應該進入鄉村建設整體基因鏈條,它是一項長期工作。與地方發展需求相匹配,與鄉村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匹配,才是符合可持續趨勢的務實之舉。

      我想,大約認識到這幾點,或可避免成為被詬病的作秀與狂歡吧。同時大家還是應該看到,整個藝術鄉建領域為國家所做出的正面的、良性的、有建設性的成果與推動,我們也很高興是其中的一份子。

      2021年“藝術在浮梁”展覽現場

      上:在茶園中舉辦的春季展氛圍音樂會

      下:自由的觀展氛圍與當地村落的原始自然文化融為一體

      FK:地區振興,我認為這是無法量化的。從另一個心理的層面來說,對于生活在那里(鄉村)的人們,和大城市相比會覺得它發展緩慢,和高收入地區相比會覺得它還很貧窮,覺得這樣的地區并沒有振興。

      而我認為,地區振興不是讓某個地方變得越來越接近“中心城市”,而是對自己、自己的父母及祖先在那里生活至今這件事本身抱有敬意和自豪感,這才是促進地區振興最重要的事情。

      我并沒有使用什么特殊的戰術,簡單說就是做了一些能夠帶來新體驗的作品和項目。雖說城市有城市的魅力,但還是與人類的身體、情感以及生理需求上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

      來到像妻有這樣的鄉村后,我感覺自己和大自然相連接的那部分更廣泛了。我希望能給孩子們及那些根本不了解藝術的人帶去覺得有趣的新體驗。現實中人們往往傾向于對藝術和建筑只給出專業的評估,而我非常注意避免那樣做。

      圖片由被采訪者提供

      攝影(佛山西樵鎮部分)/ Sky

      采訪 / 停云

      編輯 /王楚瑜

      排版 / 葫蘆、左

       

      來源:停云 NOWNESS現在

      原標題:藝術節,如何從土壤里萌芽?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精品视频永久免费| 91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盗摄| 久久夜色精品亚洲国产av|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精品| 久久人妻精品大屁股一区| 九九热在线免费播放视频| 亚洲嫩模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在线| 四虎影视永久无码精品|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激情| 亚洲国产性夜夜综合|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高潮了电影片段| 国产偷人爽久久久久久老妇app| 亚洲av天堂综合网久久|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米奇小说 | 乌拉特中旗| 在线免费成人亚洲av|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欧美性群另类交|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 四虎精品永久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理伦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激情无码av一区二区|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 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深夜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视频区一区二区| 欧美videosdesexo吹潮|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人妻一区中文字幕|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