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實習記者 薛昱婷
6月27日,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四屆新領軍者年會正式召開。《2023年十大新興技術報告》也在同期發布,該報告由世界經濟論壇與Frontiers聯合完成。
報告指出,柔性電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持續航空燃料等十大新興技術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總負責人蔣睿杰(Jeremy Jurgens)表示,“十大新興技術將顛覆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改善生活并保護地球。”
該報告匯集了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90多位專家的觀點,他們以新穎性、可應用性、深度和力量為評判基準,評選出最終的十大年度新興技術,并從人類、地球、繁榮、產業、社會公平五個維度評估了每項技術的影響。
柔性電池是世界經濟論壇評選出的2023年第一大新興技術。與傳統的剛性電池不同,柔性電池采用可以伸縮且容易恢復的輕質材料制成,可廣泛應用于醫療可穿戴設備、生物醫學傳感器、柔性顯示屏和智能手表等領域。

柔性電池還可以集成在夾克等衣物里,實現內置加熱或健康監測等功能,符合電子產品靈活化、微型化的發展趨勢。
目前市面上有幾種柔性電池,包括柔性鋰電池和柔性碳鋅電池等,都可以進行充電。柔性電池的電極可以涂抹或印刷在柔性基材上,包括石墨烯、碳纖維等碳基材料。
柔性電池市場預計將在未來幾年迅速擴大。從2022-2027年,全球柔性電池市場將增長2.4億美元(約合17.3億元人民幣),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2.79%。然而,柔性電池也面臨同其他電池一樣的安全處置和回收問題。
生成式人工智能位列十大新興技術第二位,它通過學習大規模數據集生成新的原創內容,因ChatGPT發布而引起了公眾廣泛關注。報告稱,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發展,將在教育和研究等多個行業引發顛覆性變革。
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是報告重點提及的另一項技術。
航空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3%,但去碳化進程一直較為艱難,因為電動飛機或采用氫燃料的飛機都不適合長途飛行。用生物和非生物原料制成的可持續航空燃料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SAF主要由廢油脂、農林廢棄物、城市廢棄物加工而成,是傳統航油的低碳替代物,較后者可減少80%的二氧化碳排放。
盡管SAF目前在全球航空燃料需求中的占比不到1%,但是正在穩步增加。只有在2040年將其占比提升至13%-15%,才能使航空業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目前SAF仍然面臨成本高、原材料供應不足等制約,不同技術路徑生產的SAF的成本是傳統航空燃油的2-6倍。
此外,報告還將工程噬菌體、改善心理健康的元宇宙、可穿戴植物傳感器、空間組、柔性神經電子學、可持續計算、人工智能輔助醫療等技術列入2023年十大新興技術的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