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hf2o"></blockquote>

      <cite id="uhf2o"></cite>
    • <rt id="uhf2o"><label id="uhf2o"></label></rt>
      <output id="uhf2o"><big id="uhf2o"></big></output>
      <big id="uhf2o"><fieldset id="uhf2o"></fieldset></big>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性一交一乱一伦,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正在閱讀:

      氣候危機重重,人類著陸何處?| 書單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氣候危機重重,人類著陸何處?| 書單

      今年的貝利·吉福德獎得主約翰·瓦蘭特認為:極端天氣揭示著一個更大的主題,能夠維持我們生命的全球氣候正在崩潰。

      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李彥慧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當地時間11月16日,作家約翰·瓦蘭特(John Vaillant)憑借《火災天氣:來自更熱世界的真實故事》(Fire Weather:A True Story from a Hotter World)捧得了今年的貝利·吉福德獎(Baillie Gifford)。《火災天氣》描繪了2016年5月熱浪之下加拿大麥克默里堡森林肆虐的大火。作為英國最重要的非虛構寫作獎項之一,自1999年設立以來,貝利·吉福德獎首次授予以氣候危機為主題的作品

      Gripping … Vaillant’s book.
      《火災天氣:來自更熱世界的真實故事》
      Fire Weather:A True Story from a Hotter World
      約翰·瓦蘭特 著
      2023-6

      7年前咆哮在加拿大山間的山火從未遠去,今夏的極端高溫使得加拿大再次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山火持續燃燒了近兩個月,濃煙甚至飄向7000公里外的西班牙,威脅著近1億人的身體健康。8月,美國夏威夷州毛伊島也陷入野火之中,不僅造成近百人遇難、近60億美元經濟損失,一系列重要文化地標也遭大火吞噬。

      在一些地區飽受“火”之苦的同時,大自然的另一股力量“水”在極端天氣下也展露出它令人恐懼的力量。2月,巴西圣保羅州出現強降雨,6座城市宣布進入為期180天的災難狀態;7月,中國華北、黃淮等地遭遇特大暴雨。在河北省邢臺市“幾乎短短三天下了兩年的雨量”,暴雨帶來的洪澇及次生災害僅在河北省就影響了388.86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1.9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58.11億元。

      2023年8月10日,河北邢臺,水退后的梁家莊村

      無論是暴雨、洪災還是高溫、山火,極端天氣正以越來越高的頻率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人類該如何生活在這樣一個氣候危機世界下面這份書單,試圖從現實威脅、歷史脈絡和未來展望三個角度,為讀者介紹六本近期出版或譯介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新作。

      火與水:賴以生存,也生殺予奪

      數萬年以來,火一直被視為人類進化的同伴,我們用火取暖、烹飪食物、保衛家園,火塑造了文化和文明。在這個氣候變化加劇的時代,火還是我們的同伴嗎?我們是否在面對一個更熱、更易燃的世界?

      瓦蘭特在《火災天氣》里告誡世人,“在世界各地,火災頻發的時間越來越長,強度也越來越大。”書中提到的加拿大麥克默里堡的大火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對未來的預言。瓦蘭特描述火災后的麥克默里堡“像遭遇了核爆炸”。2016年5月的山火吞噬了這座加拿大石油工業的中心——大火熔化了車輛、住宅,將整個社區變成了“燃燒彈”,迫使8.8萬人逃離家園。

      當地時間2016年5月4日,加拿大北部阿爾伯塔省石油重鎮麥克默里堡發生森林火災,煙霧彌漫。

      202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指出:預計氣候變化和土地用途的改變將導致野火發生得更加頻繁和猛烈。到2030年,全球范圍內極端火災的數量將增加14%,到2050年底將增加30%,截至本世紀末將增加50%。氣候變化和野火正在互相加劇:氣候變化加劇了高溫和干旱,導致火災季更炎熱而干燥、持續時間更長;與此同時,野火的肆虐也加劇了氣候變化,它使得原本可以控制氣溫上升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反而變成“火藥箱”。

      氣候變化不是火災頻發的唯一原因。瓦蘭特還指出,麥克默里堡的郊區“擠滿了可燃的房屋”,大量房屋的建造和裝飾都使用了石化產品,火災發生幾分鐘內,麥克默里堡新建的房屋就化作灰燼,“只剩下幾顆釘子”。

      極端氣候不斷提醒我們,我們的世界并不穩定。氣候變化也讓“水”變成了更具破壞性的存在。人們世代依賴水壩、水庫、海水淡化等方式試圖“馴化”水,但記者埃麗卡·吉斯在《慢水:災異時代我們如何與水共存》(Water Always Wins: Thriving in an Age of Drought and Deluge)一書里指出,嘗試馴服大自然的做法并不總是有效:人們缺少地表水,城市依然內澇嚴重……為應對越來越頻繁的洪澇與干旱,人們修建更長的排水管和溝渠,用混凝土基礎設施控制水,但這打亂了水本來隨地球節奏而變化的流動。現代文明強迫水加速離開地表,反而加劇了特大洪水或干旱。

      《慢水:災異時代我們如何與水共存》
      埃麗卡·吉斯 著 左安浦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11

      即使肆虐的山火與洪災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事實上,極端天氣正在揭開一個更大的真相:能夠維持我們生命的全球氣候正在崩潰。氣候變化的加劇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新世界,但“我們真的很依戀我們成長起來的舊世界,我們在一個已經不復存在的世界里建立了一切響應、計劃和基礎設施”,正如瓦蘭特在采訪中說的那樣。

      回望歷史:氣候變化如何塑造文明

      通過回望地球4億年的氣候歷史,或許我們更能看清楚未來。氣候科學家米歇爾·曼恩(Michael Mann)在《我們的脆弱時刻:地球過去的教訓如何幫助我們在氣候危機中幸存》(Our Fragile Moment: How Lessons from the Earth’s Past Can Help Us Survive the Climate Crisis)中梳理歷史發現我們的地球“堅韌又脆弱”。

      《我們的脆弱時刻:地球過去的教訓如何幫助我們在氣候危機中幸存》
      Our Fragile Moment: How Lessons from the Earth’s Past Can Help Us Survive the Climate Crisis
      米歇爾·曼恩 著
      2023-9

      一方面,地球氣候中存在穩定機制,生命本身在幫助地球保持適宜生命生存的條件。但氣候歷史上的另一些例子又告訴我們,因為生命,地球系統失去了控制。大約27億年前,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指約26億年前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中原始細菌開始產生氧氣,使得大氣中的氧氣第一次大幅度升高,破壞了地球系統的平衡,導致地球溫度急劇下降,我們陷入了一個“幾乎殺死所有生命的雪球地球”。但過去的歷史給我們劃定了一個“安全范圍”,再結合氣候模型的信息,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如果我們將地球上升氣溫控制在1.5℃以內,我們就能繼續待在這個安全的范圍中。然而,現在我們的地球已經走到了“懸崖邊”:氣溫上升1.5℃已經很糟糕了,目前的氣候政策和行動則將導致2.75℃的升溫,而升溫3℃可能會導致文明的終結。

      環境與氣候緊密地塑造著我們的文明。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在《改變地球:不曾言說的歷史》(The Earth Transformed:An Untold History)里講述人類如何經受歷史上的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又如何反過來塑造了人類。上一個冰河期融化時發生的大洪水,可能是《圣經·舊約》里“諾亞方舟”故事的來源;公元6世紀的一次火山爆發可能影響了北歐神話,火山灰遮住太陽,就像“諸神的黃昏”里太陽被吞噬的情節;16-19世紀小冰河期的降溫給歐洲大部分地區帶來了饑荒和瘟疫,但這對當時的荷蘭人來說卻是“福音”——強風能夠縮短海上航行的時間。

      《改變地球:不曾言說的歷史》
      The Earth Transformed:An Untold History
      彼得·弗蘭科潘 著
      2023-4

      人類文明也改變著地球現代文明的發展使得以進步的名義支配和控制自然變得可行甚至可取。上世紀中葉,積極的環境改造曾被視為進一步增長條件的想法達到了頂峰:全球化蓬勃發展,碳排放量飆升;地球遭受苦難,錢包卻越來越鼓。

      人類改造了地球,也自己置于嚴峻的危機之中。歷史告訴我們,氣候只是放大了現存的問題,最終結果仍取決于人類的反應。弗蘭科潘說,真正的問題是,為什么有些文明能夠承受氣候變化的壓力,而另一些不能《我們的脆弱時刻》作者曼恩回應了這一問題:目前,將氣候變暖控制在災難水平以下的障礙不是物質上的,也不是技術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展望未來:人類有可能應對氣候危機嗎

      當地球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超出它所能負荷的范圍時,我們是應該尊重地球的極限還是突破它?有兩種聲音占據主流:一種是生態學家威廉·沃格特為代表的“先知派”,他們的口號是“消減”,減少消費、調低空調溫度、減少和回收廢棄物在土地上“清淺而自然地生活”與大自然同行,而不是壓制大自然;另一種則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農業學家諾曼·博洛格為代表的“巫師派”,他們的口號是“創新”,面對貧瘠的土地應該用科學和知識培育新種、改善作物,讓人類與自然“雙贏”。

      前者是今天環保節能主義的濫觴,后者是綠色科技革命的倡導者,但哪一套方案最有可能解決人類的危機?在《巫師與先知:兩種環保科學觀如何幫助人類應對生態危機》(The Wizard and the Prophet: Two Remarkable Scientists and Their Dueling Visions to Shape Tomorrow's World)一書中,作者查爾斯·C·曼恩拒絕給出答案。

      他指出,“巫師派”博洛格在墨西哥貧瘠土壤上培育的新品種小麥的確提高了產量,然而殺蟲劑污染了農田,破壞了大部分農業,將窮人趕到了大城市;“先知派”沃格特渴望的簡樸的、以當地為中心、面向共同體的生活,是一種遵循自給自足生態法則的原始田園生活,但在氣候變化已成定局的今天,這種生活還是與自然相處的唯一之道嗎?

      《巫師與先知:兩種環保科學觀如何幫助人類應對生態危機》
      [美]查爾斯·C·曼恩 著 欒奇 譯
      中信出版社 2023-3

      無論是巫師還是先知,都渴望直接解決墨西哥的土地貧瘠問題,但兩派實際并不關心墨西哥土地貧瘠背后復雜的政治經濟原因。近幾十年來,伴隨人類生存問題而來的,還有貧富不平等加劇、民粹崛起等政治經濟危機。人類究竟面臨著怎樣復雜的挑戰?又應該如何在似乎越來越不宜居的地球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在《著陸何處?地球危機下的政治宣言》里理出了當下人類面臨的根本困境:大自然不再是一個僅為人類提供資源的背景板,而是重新成為地球命運的積極推動者。他認為,當代社會有三種不同但聯系深刻的“疾病”:不斷推進的放松管制和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否認氣候變化的聲音。

      《著陸何處? 地球危機下的政治宣言 》
      [法] 布魯諾·拉圖爾 著 胡恩海 譯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23-11

      這三種“疾病”是當下歷史和政治時期的具體表現,而此刻我們生活在“人類世”。這個時代里,人類的每一項活動都會對自然秩序產生影響,但人類不再是構成自然的中心,而是與其他生物和自然現象不斷互動。對拉圖爾來說,在氣候變化加劇的今天新的氣候意味著需要一套新的價值觀和意義,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愿景。

      或許是時候把目光從舞臺上的“演員”——人類——身上移開了,轉而關注舞臺本身——自然——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3/nov/17/john-vaillant-firestorms-fire-weather-baillie-gifford-canadian-blaze

      https://www.nytimes.com/2023/06/06/books/review/fire-weather-john-vaillant.html

      https://news.ucsb.edu/2022/020771/what-water-want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09144/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2/02/1099642

      https://new.qq.com/rain/a/20231107A00HHB00

      https://www.ft.com/content/d0ac4b37-f13a-455d-993a-ebc5f0c67028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our-fragile-earth-how-close-are-we-to-climate-catastrophe/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3/sep/30/human-civilisation-climate-scientist-prof-michael-man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3/mar/02/the-earth-transformed-by-peter-frankopan-review-history-through-a-different-len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8832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04396

      https://www.nytimes.com/2018/01/31/books/review/the-wizard-and-the-prophet-charles-mann-william-vogt-norman-borlaug.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18/10/25/magazine/bruno-latour-post-truth-philosopher-science.html

      https://blogs.lse.ac.uk/usappblog/2019/02/17/book-review-down-to-earth-politics-in-the-new-climatic-regime-by-bruno-latour/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氣候危機重重,人類著陸何處?| 書單

      今年的貝利·吉福德獎得主約翰·瓦蘭特認為:極端天氣揭示著一個更大的主題,能夠維持我們生命的全球氣候正在崩潰。

      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李彥慧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當地時間11月16日,作家約翰·瓦蘭特(John Vaillant)憑借《火災天氣:來自更熱世界的真實故事》(Fire Weather:A True Story from a Hotter World)捧得了今年的貝利·吉福德獎(Baillie Gifford)。《火災天氣》描繪了2016年5月熱浪之下加拿大麥克默里堡森林肆虐的大火。作為英國最重要的非虛構寫作獎項之一,自1999年設立以來,貝利·吉福德獎首次授予以氣候危機為主題的作品

      Gripping … Vaillant’s book.
      《火災天氣:來自更熱世界的真實故事》
      Fire Weather:A True Story from a Hotter World
      約翰·瓦蘭特 著
      2023-6

      7年前咆哮在加拿大山間的山火從未遠去,今夏的極端高溫使得加拿大再次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山火持續燃燒了近兩個月,濃煙甚至飄向7000公里外的西班牙,威脅著近1億人的身體健康。8月,美國夏威夷州毛伊島也陷入野火之中,不僅造成近百人遇難、近60億美元經濟損失,一系列重要文化地標也遭大火吞噬。

      在一些地區飽受“火”之苦的同時,大自然的另一股力量“水”在極端天氣下也展露出它令人恐懼的力量。2月,巴西圣保羅州出現強降雨,6座城市宣布進入為期180天的災難狀態;7月,中國華北、黃淮等地遭遇特大暴雨。在河北省邢臺市“幾乎短短三天下了兩年的雨量”,暴雨帶來的洪澇及次生災害僅在河北省就影響了388.86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1.9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58.11億元。

      2023年8月10日,河北邢臺,水退后的梁家莊村

      無論是暴雨、洪災還是高溫、山火,極端天氣正以越來越高的頻率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人類該如何生活在這樣一個氣候危機世界下面這份書單,試圖從現實威脅、歷史脈絡和未來展望三個角度,為讀者介紹六本近期出版或譯介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新作。

      火與水:賴以生存,也生殺予奪

      數萬年以來,火一直被視為人類進化的同伴,我們用火取暖、烹飪食物、保衛家園,火塑造了文化和文明。在這個氣候變化加劇的時代,火還是我們的同伴嗎?我們是否在面對一個更熱、更易燃的世界?

      瓦蘭特在《火災天氣》里告誡世人,“在世界各地,火災頻發的時間越來越長,強度也越來越大。”書中提到的加拿大麥克默里堡的大火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對未來的預言。瓦蘭特描述火災后的麥克默里堡“像遭遇了核爆炸”。2016年5月的山火吞噬了這座加拿大石油工業的中心——大火熔化了車輛、住宅,將整個社區變成了“燃燒彈”,迫使8.8萬人逃離家園。

      當地時間2016年5月4日,加拿大北部阿爾伯塔省石油重鎮麥克默里堡發生森林火災,煙霧彌漫。

      202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指出:預計氣候變化和土地用途的改變將導致野火發生得更加頻繁和猛烈。到2030年,全球范圍內極端火災的數量將增加14%,到2050年底將增加30%,截至本世紀末將增加50%。氣候變化和野火正在互相加劇:氣候變化加劇了高溫和干旱,導致火災季更炎熱而干燥、持續時間更長;與此同時,野火的肆虐也加劇了氣候變化,它使得原本可以控制氣溫上升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反而變成“火藥箱”。

      氣候變化不是火災頻發的唯一原因。瓦蘭特還指出,麥克默里堡的郊區“擠滿了可燃的房屋”,大量房屋的建造和裝飾都使用了石化產品,火災發生幾分鐘內,麥克默里堡新建的房屋就化作灰燼,“只剩下幾顆釘子”。

      極端氣候不斷提醒我們,我們的世界并不穩定。氣候變化也讓“水”變成了更具破壞性的存在。人們世代依賴水壩、水庫、海水淡化等方式試圖“馴化”水,但記者埃麗卡·吉斯在《慢水:災異時代我們如何與水共存》(Water Always Wins: Thriving in an Age of Drought and Deluge)一書里指出,嘗試馴服大自然的做法并不總是有效:人們缺少地表水,城市依然內澇嚴重……為應對越來越頻繁的洪澇與干旱,人們修建更長的排水管和溝渠,用混凝土基礎設施控制水,但這打亂了水本來隨地球節奏而變化的流動。現代文明強迫水加速離開地表,反而加劇了特大洪水或干旱。

      《慢水:災異時代我們如何與水共存》
      埃麗卡·吉斯 著 左安浦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11

      即使肆虐的山火與洪災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事實上,極端天氣正在揭開一個更大的真相:能夠維持我們生命的全球氣候正在崩潰。氣候變化的加劇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新世界,但“我們真的很依戀我們成長起來的舊世界,我們在一個已經不復存在的世界里建立了一切響應、計劃和基礎設施”,正如瓦蘭特在采訪中說的那樣。

      回望歷史:氣候變化如何塑造文明

      通過回望地球4億年的氣候歷史,或許我們更能看清楚未來。氣候科學家米歇爾·曼恩(Michael Mann)在《我們的脆弱時刻:地球過去的教訓如何幫助我們在氣候危機中幸存》(Our Fragile Moment: How Lessons from the Earth’s Past Can Help Us Survive the Climate Crisis)中梳理歷史發現我們的地球“堅韌又脆弱”。

      《我們的脆弱時刻:地球過去的教訓如何幫助我們在氣候危機中幸存》
      Our Fragile Moment: How Lessons from the Earth’s Past Can Help Us Survive the Climate Crisis
      米歇爾·曼恩 著
      2023-9

      一方面,地球氣候中存在穩定機制,生命本身在幫助地球保持適宜生命生存的條件。但氣候歷史上的另一些例子又告訴我們,因為生命,地球系統失去了控制。大約27億年前,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指約26億年前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中原始細菌開始產生氧氣,使得大氣中的氧氣第一次大幅度升高,破壞了地球系統的平衡,導致地球溫度急劇下降,我們陷入了一個“幾乎殺死所有生命的雪球地球”。但過去的歷史給我們劃定了一個“安全范圍”,再結合氣候模型的信息,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如果我們將地球上升氣溫控制在1.5℃以內,我們就能繼續待在這個安全的范圍中。然而,現在我們的地球已經走到了“懸崖邊”:氣溫上升1.5℃已經很糟糕了,目前的氣候政策和行動則將導致2.75℃的升溫,而升溫3℃可能會導致文明的終結。

      環境與氣候緊密地塑造著我們的文明。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在《改變地球:不曾言說的歷史》(The Earth Transformed:An Untold History)里講述人類如何經受歷史上的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又如何反過來塑造了人類。上一個冰河期融化時發生的大洪水,可能是《圣經·舊約》里“諾亞方舟”故事的來源;公元6世紀的一次火山爆發可能影響了北歐神話,火山灰遮住太陽,就像“諸神的黃昏”里太陽被吞噬的情節;16-19世紀小冰河期的降溫給歐洲大部分地區帶來了饑荒和瘟疫,但這對當時的荷蘭人來說卻是“福音”——強風能夠縮短海上航行的時間。

      《改變地球:不曾言說的歷史》
      The Earth Transformed:An Untold History
      彼得·弗蘭科潘 著
      2023-4

      人類文明也改變著地球現代文明的發展使得以進步的名義支配和控制自然變得可行甚至可取。上世紀中葉,積極的環境改造曾被視為進一步增長條件的想法達到了頂峰:全球化蓬勃發展,碳排放量飆升;地球遭受苦難,錢包卻越來越鼓。

      人類改造了地球,也自己置于嚴峻的危機之中。歷史告訴我們,氣候只是放大了現存的問題,最終結果仍取決于人類的反應。弗蘭科潘說,真正的問題是,為什么有些文明能夠承受氣候變化的壓力,而另一些不能《我們的脆弱時刻》作者曼恩回應了這一問題:目前,將氣候變暖控制在災難水平以下的障礙不是物質上的,也不是技術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展望未來:人類有可能應對氣候危機嗎

      當地球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超出它所能負荷的范圍時,我們是應該尊重地球的極限還是突破它?有兩種聲音占據主流:一種是生態學家威廉·沃格特為代表的“先知派”,他們的口號是“消減”,減少消費、調低空調溫度、減少和回收廢棄物在土地上“清淺而自然地生活”與大自然同行,而不是壓制大自然;另一種則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農業學家諾曼·博洛格為代表的“巫師派”,他們的口號是“創新”,面對貧瘠的土地應該用科學和知識培育新種、改善作物,讓人類與自然“雙贏”。

      前者是今天環保節能主義的濫觴,后者是綠色科技革命的倡導者,但哪一套方案最有可能解決人類的危機?在《巫師與先知:兩種環保科學觀如何幫助人類應對生態危機》(The Wizard and the Prophet: Two Remarkable Scientists and Their Dueling Visions to Shape Tomorrow's World)一書中,作者查爾斯·C·曼恩拒絕給出答案。

      他指出,“巫師派”博洛格在墨西哥貧瘠土壤上培育的新品種小麥的確提高了產量,然而殺蟲劑污染了農田,破壞了大部分農業,將窮人趕到了大城市;“先知派”沃格特渴望的簡樸的、以當地為中心、面向共同體的生活,是一種遵循自給自足生態法則的原始田園生活,但在氣候變化已成定局的今天,這種生活還是與自然相處的唯一之道嗎?

      《巫師與先知:兩種環保科學觀如何幫助人類應對生態危機》
      [美]查爾斯·C·曼恩 著 欒奇 譯
      中信出版社 2023-3

      無論是巫師還是先知,都渴望直接解決墨西哥的土地貧瘠問題,但兩派實際并不關心墨西哥土地貧瘠背后復雜的政治經濟原因。近幾十年來,伴隨人類生存問題而來的,還有貧富不平等加劇、民粹崛起等政治經濟危機。人類究竟面臨著怎樣復雜的挑戰?又應該如何在似乎越來越不宜居的地球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在《著陸何處?地球危機下的政治宣言》里理出了當下人類面臨的根本困境:大自然不再是一個僅為人類提供資源的背景板,而是重新成為地球命運的積極推動者。他認為,當代社會有三種不同但聯系深刻的“疾病”:不斷推進的放松管制和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否認氣候變化的聲音。

      《著陸何處? 地球危機下的政治宣言 》
      [法] 布魯諾·拉圖爾 著 胡恩海 譯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23-11

      這三種“疾病”是當下歷史和政治時期的具體表現,而此刻我們生活在“人類世”。這個時代里,人類的每一項活動都會對自然秩序產生影響,但人類不再是構成自然的中心,而是與其他生物和自然現象不斷互動。對拉圖爾來說,在氣候變化加劇的今天新的氣候意味著需要一套新的價值觀和意義,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愿景。

      或許是時候把目光從舞臺上的“演員”——人類——身上移開了,轉而關注舞臺本身——自然——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3/nov/17/john-vaillant-firestorms-fire-weather-baillie-gifford-canadian-blaze

      https://www.nytimes.com/2023/06/06/books/review/fire-weather-john-vaillant.html

      https://news.ucsb.edu/2022/020771/what-water-want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09144/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2/02/1099642

      https://new.qq.com/rain/a/20231107A00HHB00

      https://www.ft.com/content/d0ac4b37-f13a-455d-993a-ebc5f0c67028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our-fragile-earth-how-close-are-we-to-climate-catastrophe/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3/sep/30/human-civilisation-climate-scientist-prof-michael-mann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3/mar/02/the-earth-transformed-by-peter-frankopan-review-history-through-a-different-len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8832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04396

      https://www.nytimes.com/2018/01/31/books/review/the-wizard-and-the-prophet-charles-mann-william-vogt-norman-borlaug.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18/10/25/magazine/bruno-latour-post-truth-philosopher-science.html

      https://blogs.lse.ac.uk/usappblog/2019/02/17/book-review-down-to-earth-politics-in-the-new-climatic-regime-by-bruno-latour/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永久| 最近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午夜免费视频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亚洲 日本 欧洲 欧美 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又长又粗又爽又高潮的视频| 久热久精久品这里在线观看| 西西大胆午夜人体视频|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风情亚aⅴ在线发布| 激情综合网激情五月我去也| 久久精品国产热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永安市| 精品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 精品精品亚洲高清a毛片|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网站免费|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色欲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人妻中文无码|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美女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第一页|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无套内谢少妇一二三四|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精品| 无码 人妻 在线 视频| 高级会所人妻互换94部分|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高潮了电影片段| 熟妇无码熟妇毛片|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在线欧美日韩中文|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夜欢视频 | 精品国产不卡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不卡二区三区三区四区|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