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神獸即將歸家,暑假模式正式開啟!各位父母們心情如何?是期待親子時光的溫馨,還是隱隱擔憂兩個月的“斗智斗勇”?
別焦慮,暑假不僅是孩子放松的黃金期,更是父母自我提升、為親子關系“充電”的絕佳時機。與其在瑣碎的日常里耗盡心力,不如靜下心來,翻開一本好書,汲取智慧,更新理念,為新學期、也為更長遠的親子關系打下更穩固的基礎。
這個暑假,TOPHER特精心挑選5本經典且實操性強的教養類書籍。它們不談空洞的理論,而是直指日常育兒中的痛點與困惑,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溫暖有力的支持。無論你是新手父母,還是正在應對青春期的挑戰,總有一本能點亮你的育兒之路。
PART 1 學會應對教育競爭
家長們的“軍備競賽”為什么越打越早?“報班狂熱”“雞娃焦慮”背后有哪些理性決策機制?哪些“童年競爭資本”能讓孩子在未來取得成功? 為什么競賽和課外興趣班充斥著年幼孩子們的生活,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
懷著這樣的疑問,美國社會學家、教育研究學者希拉里·弗里德曼以國際象棋、舞蹈和足球三個活動為例,綜合了來自田野觀察、成人訪談和兒童訪談三個方面的數據,通過對將近100個家庭的深入訪談,讓家長和孩子自己發聲,最終凝結成《一激到底》一書。
本書不僅梳理了兒童競爭性課外活動的歷史發展,分析了父母讓孩子報名興趣班、參加競爭性活動的動機和目的,也揭示了童年競爭文化背后的一套復雜精妙的產業結構。
事實上,美國社會在過去25年里逐漸加劇的不平等,讓童年和父母養育的話題變得尤為重要。首先,競爭性活動越來越激烈與美國家庭及人口結構的變化有關。家庭規模越來越小,使得每個家庭中的孩子數量變少了,父母因而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財力。
同時,父母們也更加焦慮,因為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在降低。嬰兒潮和回聲潮時代帶來的人口增長使得各方面競爭更加激烈,尤其在大學錄取方面,頂尖名校的錄取名額越來越供不應求。另外,美國文化中獎項和競賽組織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競爭性活動之中,其背后目的著驚人的相似性,同時,這些變化也不斷塑造并影響著許多中產階級家庭的日常生活。
作者指出,眾多中產階級家庭堅定且謹慎做出的選擇,絕不僅僅是盲目的跟風、效仿;父母的決策有著明確的動機和渴求,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孩子們在未來取得成功的機會。
但也有大部分家長擔心孩子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或者沒有辦法當個無憂無慮的小孩。盡管他們會陷入深深的糾結,但最終還是會將孩子送去參加各種童年競爭活動。
如同美國一樣,中國父母同樣在養育子女方面倍感焦慮。我們借由本書可以回觀中國當下社會的童年競爭現象,并找到解決之道。

圖片來源:廣東人民出版社
薦書:《一激到底:在競爭環境中撫養孩子》
作者:[美]希拉里·弗里德曼(Hilary Friedman) 著
譯者:董應之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PART 2 點亮孩子品格優勢
一直以來,人們更多關注智商和情商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人格特質和積極天性的保護與培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引導孩子過上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是“品格優勢”,而積極教育正是點亮孩子品格優勢的一盞明燈。
品格優勢能讓孩子感知幸福,親近社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激發終身學習的動力。在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時候,孩子能擁有較強的承受和復原能力,自信地面對各種挑戰。
品格優勢并非天生,后天培養尤為關鍵。積極教育的本質,就是用積極心理學原理,幫助孩子發揮內在優勢,憑借自身努力活出生命的價值。
在《孩子的品格》一書中,彭凱平教授總結近30年的研究成果,提取了積極教育培養孩子品格優勢的7個核心要素:情緒力:接納、理解、管理自身情緒;抗逆力:堅韌,心懷目標不放棄;自我效能感: 激發自身潛力,勇于突破;自控力:自律、自洽,不懼誘惑;天賦優勢:欣賞自己,不斷發揮自身優勢;專注力:全情投入,獲得巔峰體驗;善良:懂得感恩,贏得他人的信賴與支持。
最終,品格優勢將成就“王者之力”——創造力、審美力、同理心,讓孩子從容應對未來的競爭與機遇。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孩子的品格》
作者: 彭凱平 / 閆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 光塵
副標題: 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
PART 3 照顧好孩子的心
青春期時,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父母、學校、朋友,以及心中萌動的情感都可能啟動你的“情緒過山車”,甚至直接帶著你駛入“谷底”,越陷越深。他們大概會想:我這是怎么了?這樣“正常”嗎?該怎么做呢?
由于社會偏見和認知不足,人們總是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避而不談。可是,心理健康問題其實非常普遍,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能“自愈”。
如果被說中了,那么作為父母,你會需要這本清晰、幽默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在《照顧好你的“心”》一書中,會看到執業心理治療師的真誠建議、令你捧腹大笑的插畫、專業的互動性練習,以及數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分享個人經歷與困惑。
本書試圖通過分析青少年可能遇到的種種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學業壓力、身材焦慮、戀愛煩惱、同齡人競爭、抑郁等等,為讀者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讓讀者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正確的認識,并積極尋找自己所需的幫助。
不論孩子正處于暫時的emo狀態,還是已經被某些問題困擾一段日子了,這本書都可以幫助其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再害怕和自我懷疑,并積極地尋求必要的幫助。

圖片來源:北京聯合出版社
薦書:《照顧好你的“心”》
編者:[英]朱諾·道森(Juno Dawson) [英]奧利維婭·休伊特(Olivia Hewitt)
繪者:[英]杰瑪·科雷爾(Gemma Correll)
譯者:孫依靜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社
PART 4 讓孩子成為“孩子”
孩提時代,我們都有遠大的夢想,并且認為這些夢想終會實現。但長大后,我們不再憧憬那些夢想與追求,往日的動力與決心都隨時間流逝,我們被日常生活所縛,每日違心地將就過活……生活本不應如此不堪。
對比兒童與成年人在相同情境下的表現及二者在其他方面的不同,我們可以發現,隨著不斷成長,我們逐漸埋沒了孩提時代曾擁有的許多寶貴品質。其實,我們并沒有丟失這些品質,只是忘記了如何使用它們。
為此,三位作者創作了《做個小孩:成年人更應保有孩子的天性》一書,旨在幫助成年人運用童年時期的各種寶貴品質,以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煩惱、焦慮與壓力,全情幸福地生活。雖然人生難免會遇到困難,但當再次遇到困難時,我們會變得更自信、更從容、更有韌性。

圖片來源:人民郵電出版社
薦書:《做個小孩:成年人更應保有孩子的天性》
作者: [英]埃德·詹姆斯(Ed James)[英]馬克·泰勒(Mark Taylor)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PART 5 讓孩子擁有幸福密碼
為什么我們生活在歷史上更富裕的社會,反而不幸福?為什么我們的大腦時刻留意潛在的風險或損失?為什么正承受著壓力,大腦會變得對壞消息非常敏感?......
里克·漢森博士融合腦神經科學、積極心理學與進化生物學的跨界研究,尤其是自我導向型神經可塑性(self-directed neuroplasticity)的研究和實證表明:關注的東西便是大腦的塑造者。如果持續地讓思維駐留于一些好的、積極的事件和體驗,比如開心的感覺、身體上的愉悅、良好的品質等等,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腦就會被塑造成既堅定有力、復原性強,又積極樂觀的大腦。
我們的大腦不是一夜之間進化而成的,它的容量和傾向性是歷經數億年才得以形成的。人類獲得幸福、應對變化和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內心力量,是基于大腦構造建立起來的。但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下去,大腦進化出了一種消極偏見:隨時尋找危險因素,做出激烈的反應并迅速將這種體驗儲存在神經結構中。消極體驗激活大腦,令其吸收負能量,進而更容易對焦慮、沮喪和失望等的負面情緒產生反應,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可以通過擁有、豐富、吸收和聯系,內化日常生活中的積極體驗,來塑造快樂的大腦,從而變得更加有安全感、滿足感和聯結感,收獲平靜、自信和滿足。

圖片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薦書:《大腦幸福密碼》
作者: 里克·漢森(Rick Hanson)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副標題: 腦科學新知帶給我們平靜、自信、滿足
原作名: Hardwiring Happiness
譯者: 楊寧
尾
養育沒有標準答案,
但持續的學習和反思,
能讓我們在育兒的迷途中找到方向,
在疲憊時獲得力量,
在沖突中找到聯結的橋梁。
這個假期,
選擇一本觸動你心弦的書,
給自己一段安靜的閱讀時光,
并最終成為更從容、更有力量、更懂孩子的父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