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朱詠玲
界面新聞編輯 | 樓婍沁
香水集團穎通控股在上市后著力發展自有渠道品牌。
該公司近日在香港發布《2025港澳香氛市場發展趨勢白皮書》,該白皮書的核心結論是,如今香氛產業正從“感官愉悅”向“情緒健康核心需求”轉型。
穎通控股由此表示,為把握住“情緒健康”的市場機遇,計劃在2025年底開設“Perfume Box”上海新天地旗艦店,2026年在香港設立首間香氛體驗旗艦店。
穎通控股的核心業務是代理外部香水品牌,主要為這些品牌開設獨立門店或專柜。Perfume Box是其在2016年推出的自有渠道品牌,中文名為“拾氛氣盒”,店內銷售多品牌的香水及香氛產品。
界面新聞記者走訪了拾氛氣盒位于深圳COCO Park購物中心的一家店鋪。該店鋪位于商場一樓扶梯旁,鄰近植村秀等大牌美妝專柜。不超過十平方米的店鋪內陳列著約十余種品牌的香水和少量香薰產品,除了愛馬仕、梵克雅寶、范思哲、萬寶龍等奢侈品牌外,還有不少小眾香水品牌,產品定價多在數百元到1500元內,且提供8.8折優惠。

穎通控股認為,相較于單一品牌的門店或專柜,拾氛氣盒這種多品牌集合店能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消費者購買的可能性更高;且該門店也能為新產品和影響力較小的品牌提供現成的銷售渠道和曝光,無需再額外開設新的門店。
但目前市面上像拾氛氣盒這類主營香水的集合店并不算多,更常見的是多品類的香氛集合店。商業地產管理公司漢博商業上海公司董事長杜斌告訴界面新聞,香水相對香氛產品比較小眾,購買渠道也多,因此很少開出集合店。“購物中心里各大品牌的美妝專柜都挨在一起,方便消費者對比,不必去專門的集合店買。”
因此差異化定位對拾氛氣盒來說十分重要,關系到它能否在市場上找到生存空間。
按照穎通控股在招股書中的說法,拾氛氣盒瞄準的客群是那些希望通過所用產品來表達個性和審美品味的文藝青年,以及有培育潛力的新香水用戶。因此在店面設計和產品選擇上,拾氛氣盒會更注重年輕化,同時兼顧潮流和小眾。
杜斌向界面新聞表示,這種定位類似于設計師集合店,相比起大牌香水,更多服務于有小眾需求的那部分客群,往私域運營發展。考慮到拾氛氣盒選品的單價不算太高,消費者也習慣于復購香味熟悉的產品,此類店鋪不難形成用戶粘性,但市場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實際上,穎通控股上市融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擴張包括拾氛氣盒在內的直銷渠道。該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計劃將所募款項的55%,即約5億港元資金,用于擴張拾氛氣盒及其他自營門店或專柜。
按照計劃,穎通控股將在最近四個財年內在中國內地一、二線城市的“頂級商場和百貨店”新開約110家拾氛氣盒線下店。門店類型包括旗艦店和常規店兩種,旗艦店面積約100平方米,常規店則為40平方米到60平方米。這些門店大約需要至少9個月實現收支平衡,約2.5年收回投資。
界面新聞聯系穎通控股詢問相關計劃的進展,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從實際情況來看,拾氛氣盒未能完全按計劃擴張,已開門店的回報也不算理想。
截至目前,穎通控股已開7家拾氛氣盒線下店,分別位于上海K11、久光中心、EKA·天物,以及昆明王府井百貨、深圳COCO Park、寧波K11和佛山環宇城,整體來看并未打入奢侈品聚集的頂級商圈。
杜斌向界面新聞表示,這與拾氛氣盒整體的定位有一定關系。如果要打入高端市場,最初進的幾家門店起到定調作用,先進普通商場再往高端商場走,有一定難度。
而這些已經投入運營的門店收入也尚未形成規模。截至2024年9月底的半年度內,拾氛氣盒在線下僅有上海K11店一家,收入為100萬元,月均收入為16.7萬元。而同期穎通控股總收入為10.64億元,占比還不到0.1%。
拾氛氣盒上海K11店定位是旗艦店,如果按照100平方米估算,“一百平的店鋪在任何一個商場里,月收入十幾萬元都很難賺錢。2.5年的回本周期也不算短,很多零售店鋪的租約就是3年。”杜斌告訴界面新聞。需要提到的是,上海K11店鋪在2022年開業,到2024年已運營約2年。
作為以代理業務見長的公司,穎通控股的優勢在于渠道資源和供應鏈管理,但在培育新品牌方面尚未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穎通控股從1999年就開始運營的眼鏡和香氛自有品牌Santa Monica至今尚未打響知名度,而在拾氛氣盒進入線下之前,穎通控股也開出過幾家名為“顏氣圈”的香水集合店,但都已退出市場。
比起代理已經有知名度和歷史沉淀的大牌,發展新品牌不僅需要渠道,更考驗營銷能力。杜斌認為,打造爆款是讓消費者了解陌生品牌和產品的有效路徑。
不過,這在一定程度上又與拾氛氣盒追求一定程度的小眾、吸引文藝青年的定位有矛盾。這將考驗穎通控股如何分配資源,并在小眾調性與規模化之間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