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T時報 沈毅斌
編輯|孫妍
“快遞費漲價了,電商人天塌了。”社交媒體上,做電商的老板們發布多條“焦慮”動態。
近日,電商重鎮廣東、浙江多家快遞公司目前已對電商客戶漲價。其中,廣東是重點調價地區,每件調價幅度在0.3元至0.7元之間,同時還設定1.4元/單的底線價。
看似只有幾毛錢的浮動,但對于依賴低價走量的“9.9元包郵”電商小商戶而言,快遞費每上漲0.1元都可能直接吞噬掉大半利潤;剛起步的新手賣家,也因議價能力弱,成為快遞費漲價的“首當其沖者”。
部分商家向《IT時報》記者表示,不敢輕易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只能先自行承擔。
快遞費這根“成本弦”的繃緊,正悄然改寫小商戶的定價策略、客戶留存乃至生存根基。
小商家漲價0.4元,利潤降3%
“我用的是圓通,在八月初就收到了快遞費漲價0.4元的通知。”廣州做穿戴甲生意的電商老板米可(化名)告訴《IT時報》記者,自己售賣產品重量都在0.1千克左右,價格以9.99元、16.99元、18.99元等居多,最高也不會超過25元,屬于小商品。銷量雖不算大,但每日也要寄出150~200件訂單快遞。
“快遞費就是‘量大才敢談價’,我去年剛起步時,日均只有70單,每單快遞費要1.8元。”米可回憶,為了壓低快遞成本,她花了近一年時間提升單量,才把價格從1.8元談到1.6元,“好不容易省下來的成本,現在直接漲回2元,等于之前的努力全白費了”。
隨后米可向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純手工制作的穿戴甲,原料、制作、快遞等成本平均在6~7元,若按9.99元出售,利潤也就三五元。“加上漲價的0.4元,利潤下降了約三個百分點。”
若按主打款9.99元售價計算,每單利潤原本能維持在3~5元;如今快遞費漲了0.4元,利潤空間被直接壓縮,“算下來利潤差不多降了3個點,本來就薄的利潤,現在更‘摳’了”。
同樣被快遞費漲價困擾的,還有東莞美妝電商從業者雅雅(化名)。她收到的調價通知更“狠”,每單漲0.7元。“我每天要發600單左右,單這一項,每天就得多掏420元,一個月下來新增成本超1.2萬元。”雅雅直言,美妝品類利潤本就透明,這筆額外支出直接讓她的月利潤“砍半”,“和同行聊下來,不同地區、不同快遞站的漲幅不一樣,0.4~0.5元是普遍情況,我這0.7元的漲幅,真是心在滴血”。
面對利潤下滑,小商家們只能各尋出路。米可開始在包裝上“摳成本”,把原本的定制氣泡袋換成通用款,取消了隨單附贈的小貼紙;雅雅則打算取消店鋪內滿減優惠券。“不到萬不得已,真不敢漲商品價,畢竟小商品客群對價格特別敏感,漲價1毛錢都要反復掂量。”雅雅坦言。
對于這些依賴快遞發貨的小商家而言,快遞費并非可自由調控的成本,而是直接綁定利潤的“硬支出”。在商品售價難上漲、原料成本未下降的雙重擠壓下,快遞費的每一次上調,都在考驗著他們的生存韌性。
快遞員派費暫未上漲
據廣東省郵政管理局數據,去年,廣東省快遞業務量達到425億件,占全國的24%,連續16年穩居全國首位;快遞業務收入為3040億元,在全國占比22%。
然而,快遞的價格卻越“卷”越低,“0.8元發全國”的快遞費就出自廣東省。盡管低價格能惠及電商商家,也讓消費者享受紅利,但長期來看,犧牲的是快遞的服務質量與行業利潤,已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如今,快遞費開啟上漲趨勢,消費者與商家關心“價格漲了,末端服務能否跟上”,而快遞網點老板與快遞小哥更關注“漲價能否落到自己口袋里”。
“說實話,快遞費漲價對我們來說,很難在收入上有實質提升。”一位廣東快遞網點老板丁勇(化名)向《IT時報》記者直言,一方面,電商客戶對快遞價格高度敏感,漲價后很可能轉向報價更低的同行;另一方面,為保住客戶與市場份額,不少網點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表面響應漲價,實際悄悄維持低價,導致漲價流于形式。
他進一步解釋,快遞費上漲是市場層面的價格調整,而網點的派費由快遞公司內部分配決定,核心取決于網點的客戶量、快遞單量與服務質量,“兩者沒有直接關聯,漲價大概率落不到我們頭上”。
另一位廣東網點老板張文(化名)則擔憂“內卷區域轉移”的問題:目前廣東、浙江是快遞費漲價的主要區域,但河北、湖南等省份仍處于快遞費“價格洼地”,電商客戶可能將發貨地址轉移至這些未漲價地區,導致低價競爭從廣東等傳統“產糧區”擴散到其他區域。更關鍵的是,部分擁有電商業務的直營快遞企業并未參與此輪漲價,憑借低價優勢持續吸引客戶,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即便其他城市跟進漲價,最終效果也會很有限”。
電商商家的選擇也印證了這一點。雅雅(化名)就透露,若當前與快遞的“鎖單期”(商家與快遞方約定的固定合作周期)價格未下調,到期后她會考慮更換發貨地區與快遞公司,轉向報價更低的合作方,“哪里便宜就往哪里去”。
作為快遞末端服務的核心力量,快遞小哥們的收入也未因漲價迎來改善。多位快遞小哥向記者表示,截至目前,未收到任何關于上漲派費的通知,收入仍依賴送單量與服務提成。
快遞行業“反內卷”打響
談及此輪快遞費漲價,圓通、極兔、中通等主流快遞企業均表示,此舉是為響應國家郵政局反對行業“內卷”的號召。
事實上,國家郵政局此前已多次釋放規范市場秩序的信號。7月8日,局黨組召開會議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完善郵政快遞領域市場制度規則,旗幟鮮明反對“內卷式”競爭,并依法依規整治末端服務質量問題;7月29日,在快遞企業座談會上,又再次強調需積極推動解決“內卷式”競爭與農村地區取件違規收費等突出問題,維護行業良性發展業態。
這一政策導向被業內視為扭轉行業長期價格戰的關鍵契機。在此之前,中通、韻達等企業曾嘗試在部分地區上調快遞費,但受限于行業競爭格局,價格執行機制難以統一,漲價舉措很快被新一輪電商價格戰淹沒,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快遞物流專家趙小敏指出,當前快遞行業“量價倒掛”現象極為突出,尤其是加盟制快遞企業,“內卷式”競爭愈演愈烈,不僅面臨產能過剩、低水平運營的困境,末端網點的生存壓力也持續加大;與此同時,快遞員的保障機制也亟待完善,其收入水平與派費標準長期處于失衡狀態,這些都成為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趙小敏認為,行業“反內卷”的核心在于改變競爭邏輯。從過去“以價換量”的低價競爭模式,轉向“以質取勝”的差異化競爭。這一轉變可能帶來多重變化,例如快遞包郵機制或出現調整;從趨勢來看,在高質量發展的導向下,未來一段時間內快遞行業價格有望逐步上調。
“價格上調過程中也將伴隨行業洗牌,預計會出現企業并購、整合與重組,部分競爭力不足的從業者可能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升。”趙小敏表示,為適配“以質取勝”的新邏輯,快遞企業會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優化服務能力與解決方案;而快遞員的收入水平與派費機制,也有望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得到改善。綜合來看,后續多地快遞費上調或將成為行業常態。
排版/ 季嘉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