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躍居全球首位。此后兩年間,出口規模持續攀升,至2025年仍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2025年1至8月,我國汽車出口429.2萬輛,同比增長13.7%,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53.2萬輛,同比增長87.3%。
數據背后,是相關產業的堅實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建立起從電池、電機、電控到整車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據日媒預測,2025年中國汽車出口將達到670萬輛,是德國的兩倍。
江汽集團國際事業部經營管理部副部長陳偉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中國汽車國際化發展的進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節點,分別是起步階段、發展階段、爆發階段和體系化階段。2025年處于爆發階段的末期,正在向體系化階段進行過渡。
他認為中國汽車行業正站在新一輪發展起點,國際化進程將迎來重要的戰略機遇,同時也面臨多重挑戰。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完善的供應鏈、多技術路線和智能化等方面,挑戰的焦點則集中在貿易壁壘、供應鏈碎片化、持續的價格競爭等關鍵領域。

當下,出口已成為車企應對國內市場競爭的關鍵路徑。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王軍雷告訴界面新聞,“由于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利潤漸薄,中國汽車的產品性能與性價比方面在海外市場仍具備一定競爭優勢,因此成為許多企業的重要戰略目標。”

這一趨勢,正推動車企加速將出口從戰略布局轉化為關鍵增長引擎。隨著戰略持續深化,頭部車企正已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
奇瑞集團深耕新興市場,出口數量繼續保持領先地位。2025年1至8月,奇瑞汽車出口79.5萬輛,同比增長10.5%,占總出口量18.5%。其戰略以傳統燃油車為主,通過彈性控制產能,在全球市場廣泛布局。
比亞迪則通過新能源汽車,成為增長的引領者。2025年1至8月,比亞迪出口63.4萬輛,同比增長130%,位列第二。這意味著,今年僅用了8個月,比亞迪的海外銷量就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位列第三的上汽集團,則憑借旗下名爵(MG)品牌在歐洲市場的成功,占據了獨特的生態位。2025年1至8月,上汽集團出口58.9萬輛,其中在歐洲市場終端交付20萬輛,同比增長20%,成為歐洲市場銷量最好的中國品牌。
“頭部三家出海中國車企分別代表了彈性滲透、集約化主導與穩健漸進三種戰略,共同構成中國車企全球化發展的多元范式。”蓋世汽車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陳瑋瑋如此評價。
他進一步解釋稱,奇瑞進入絕大部分海外市場,結構分布均衡,通過合作模式廣泛布局CKD產能;比亞迪以歐洲、拉美、東南亞為三大增長極,通過獨資模式布局大型產能基地;上汽方面則以歐洲為主要突破口,謹慎布局海外產能,已落地的產能主要為合作模式。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出口區域布局正加速轉型,擺脫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轉向多元化布局。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汽車物流分會副秘書長馮拓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保持平穩增長,俄羅斯減少的汽車出口量,基本由前10大出口國中的其他9國均衡分擔,各國增長幅度較為一致。
“目前,中國汽車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已由前蘇聯地區轉變為中南美和中東地區,這些區域成為出海重點。”馮拓向界面新聞解釋稱。

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中國汽車出口的快速增長,是技術自主、成本控制與市場需求高度契合的必然結果。
在技術層面,中國汽車工業已實現新能源核心技術的自主化,"三電"產業鏈日趨成熟。韓國調研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5年1至7月,中國電池廠商在全球市場份額達68.8%,技術優勢正快速轉化為市場主導地位。
在生產層面,規模化效應顯著降低了單位成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曾表示:“汽車作為典型工業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受規模制約。”企業通過規模化生產可顯著降低單位成本,形成采購、研發和制造的協同效應。
在市場層面,智能化與本地化成為關鍵。某汽車品牌國際銷售負責人稱,“我們已將當地地圖導航服務接入交互系統,智能語音支持西班牙語、法語、英語等多國語言,智能座艙適配數十種本地語言。”
與此同時,以蔚來、小鵬為代表的新勢力車企,正努力擺脫低價標簽,進軍歐洲高端市場。蔚來已在歐洲多國布局,其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蔚來中心是歐洲面積最大的用戶中心;小鵬則進駐意大利等十余個歐洲國家,加速高端市場布局。

然而,這一發展勢頭正遭遇外部環境的挑戰。隨著貿易壁壘不斷升級、地緣政治風險持續攀升,中國汽車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嚴峻,競爭焦點已從市場與技術層面,延伸至全球貿易規則的深度博弈。
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資深研究員王東看來中國企業出海仍面臨較大壓力,外部環境整體較為不利。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化進程正顯著受制于政策風險,根源則在于世界政策“叢林化”,全球化正處于“無法可依”的時代。
這直接導致近年來針對中國企業的專利訴訟明顯增多。王軍雷告訴界面新聞,隨著出口規模擴大,國際訴訟多發生在美國,但近期歐洲趨勢上升。“在歐洲尤其是德國,訴訟特點是一旦判決侵權,不需判定賠償額即可憑禁令要求產品禁售,原告僅需繳納保證金。”
陳偉則表示,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制約了中國汽車出口的拓展。多個國家采用向中國加征關稅、提高技術標準、實施碳調節機制等方式構筑新型貿易壁壘。這些舉措不僅削弱了中國汽車在價格方面的成本優勢,也大幅提高了合規與市場適應的復雜性,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長期布局與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顯著挑戰。

這意味著中國汽車的全球化進程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隨著全球貿易體系深刻重構,傳統出口模式已難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復雜局面下,企業如何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已成為出口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命題。
王軍雷建議,企業管理需提升自身能力。“大型出口企業應設立知識產權團隊,海外團隊必不可少。”歐洲訴訟費用通常以百萬元人民幣起步,看似利潤豐厚的海外市場,實際維權成本高昂。同時,行業應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引導輿論與政策制定,并進一步推動標準必要專利透明度審查等機制建設,將中國打造為國際知識產權爭端解決中心。
陳偉則建議,因為各國產業政策復雜多變,應系統強化對戰略以及重點市場產業政策的前瞻性研判。比如對準入政策方面的研究,要涵蓋車輛的安全標準、環保標準、排放法規等關鍵領域,在此基礎上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由政策變化帶來的結構性發展機遇。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國汽車出口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企業個體競爭力,更關系到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戰略地位。
陳瑋瑋研判,未來3至5年,中國汽車如何重塑最終全球市場地位,取決于地緣政治博弈、本地化生產、技術領先與品牌建設四大關鍵因素。
這不僅是一場商業競爭,更是對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的系統性考驗。未來能否在海外市場的本地化生產比例、高端車型銷量占比、國際專利布局數量及品牌認知度等維度取得突破,或將成為衡量中國車企能否實現“出海強國”目標的關鍵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