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hf2o"></blockquote>

      <cite id="uhf2o"></cite>
    • <rt id="uhf2o"><label id="uhf2o"></label></rt>
      <output id="uhf2o"><big id="uhf2o"></big></output>
      <big id="uhf2o"><fieldset id="uhf2o"></fieldset></big>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性一交一乱一伦,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正在閱讀:

      中產陪讀父母,帶著孩子“逃離”東南亞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中產陪讀父母,帶著孩子“逃離”東南亞

      既然東南亞陪讀的 “性價比” 早已不如從前,為何仍有不少家長前赴后繼地過來?

      文|顯微故事 常寧寧

      編輯 | 卓然

      曾幾何時,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是國內中產家庭眼中 “性價比極高” 的國際教育過渡地。

      一家英語母語國際幼兒園學費僅每年5萬元,就連馬術、潛水這類在國內堪稱 “奢侈品” 的興趣培養,在這里也因人力成本低而變得觸手可及。

      對于渴望讓孩子 “爬藤” 進入歐美名校,卻又難以承受歐美本土高昂費用的中產家庭而言,東南亞仿佛是量身定制的 “平替天堂”。

      然而,短短幾年間,局勢陡轉。

      受美國匯率波動等國際大環境影響,東南亞多國陷入嚴重通脹,物價、學費一路飆升;原本被稱道的國際教育質量也大打折扣,課程松散、教學資源縮水成了常態。

      更讓陪讀家庭雪上加霜的是,自身收入受經濟環境沖擊下滑,而當地政策又明確禁止陪讀家長工作,一場大規模的 “逃離” 就此展開:一部分家庭選擇退回國內,卻要面對孩子難以融入中文教學的困境;另一部分計劃轉向轉向歐洲,卻又被高額的定居門檻與文化隔閡潑了冷水。

      以下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真實故事:

      01

      從社交媒體上看見其他陪讀媽媽決定將孩子轉學回國的分享后,“要不放棄爬藤,帶孩子回國”的想法再一次涌上了Vicky的心頭。

      作為一名在馬來西亞陪讀 4 年的媽媽,Vicky 的人生軌跡曾是 “內卷贏家” 的范本:

      10 多年前,她從國內 “衡水模式” 的高壓教育中突圍,考上一線城市的大學,隨后出國讀研,畢業后順利進入上海一家外企,拿著體面的薪水,穿著剪裁得體的職業裝穿梭在寫字樓里。

      可即便早已脫離校園,壓力大時,Vicky還是會夢到高中教室——桌子上堆著永遠寫不完的試卷,黑板上的倒計時一天天減少,粉筆灰落在肩頭,那種窒息感,她至今記憶猶新?!皷|亞的內卷,早就在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這輩子都忘不了。”

      成為母親后,這份刻在骨子里的焦慮被徹底點燃。

      “我孩子出生的時候,剛好是生育率高峰”,當時新聞里,學區房價格日益高漲,一線城市連幼兒園都學位難求,甚至身邊還有朋友為了能讓孩子讀個好學校,咬牙背上30年房貸,住進老破小里。

      而當Vicky意識到孩子“資質不如自己”,可能沒辦法在國內的教育中殺出血路后,她決定讓孩子走“體制外”的路線,即送孩子讀國際學校,上國外大學。

      也就是這時候,送孩子去馬來西亞讀書的這條“捷徑”闖入了Vicky的視野。

      根據中介的介紹,馬來西亞非常適合Vicky這樣“焦慮”的家長:當地的國際學校便宜,消費不如一線城市,而且極其重視英語,讀海外名校的概率比國內大很多,是絕佳的“爬藤”跳板。

      “而在上海,稍微好一些的國際小學一年20多萬,還要孩子是外籍”,和先生商量后,夫妻二人決定送孩子去馬來西亞國際學校讀幼兒園,爭取孩子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但是4年過去了,Vicky有些后悔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他所在的學校還是快樂教育,按照這種進度,孩子根本申請不上好學校。如果孩子要提升成績,就得上輔導班”在對當地教育祛魅后,Vicky開始思考,自己要不要回去:“起碼論基礎教育,國內還是更專業。”

      比 Vicky 更早行動的,是在泰國陪讀的王杰。

      和 Vicky 一樣,王杰有過海外留學經歷,從孩子出生起,就打定主意要送孩子走 “國際化路線”,避開國內的教育內卷。

      可這幾年,泰國低齡留學的成本越來越高——學費每年都在上漲,房租跟著通脹翻了一倍,加上自己的事業進入瓶頸期,收入不增反降,他開始重新審視 “低齡留學” 的性價比,越算越覺得 “不劃算”。

      更讓他清醒的,是對孩子未來的考量:“我們家沒有現成的公司能傳給孩子,現在海外名校畢業生回國就業也不容易。如果不能給孩子拿到國外身份,他最后大概率還是要回國內發展。

      既然如此,不如讓他先在國內打好基礎,至少能適應國內的教學節奏和職場環境,真要是考不上高中或大學,再考慮出國也不遲?!?/p>

      下定決心送孩子回國后,王杰和妻子立刻開始行動。

      妻子每天在家給孩子補中文,從拼音、識字教起,還專門報了線上中文班,怕孩子回國后跟不上語文課程;他則四處打聽國內學校的招生政策,四處托朋友幫忙,最終趕在了小學前將孩子送回去。

      回望這幾年在泰國的花費,王杰前前后后花了近百萬元,卻沒達到預期的效果,他自嘲地說:“以前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真出來了才知道,哪里的生活都有難處,所謂的‘教育捷徑’,不過是我們自己騙自己?!?/p>

      02

      “大部分來東南亞陪讀的父母,會在過來的第 1 年開始祛魅,3 年內要么回國,要么轉去其他國家。” 曾做過東南亞低齡留學中介的萬雯說。

      在她看來,選擇來東南亞陪讀的家長,有著高度相似的畫像:

      在國內有體面的工作,大多是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中產,有過成年后海外留學的經歷,對孩子的教育極度重視,也愿意投入重金——只要能讓孩子 “贏在起跑線”,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學費都不眨眼。

      “但很多人只算了短期的學費、生活費,卻沒算過長期的隱性成本,比如家長的職業犧牲、孩子的文化適應,還有教育質量的不確定性,這些隱性成本,往往比看得見的花費更讓人難以承受。”

      王杰對此深有體會。當初選擇曼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重這里的 “低成本興趣培養”,能夠很好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

      “當時先來泰國的朋友告訴,這邊馬術課1000銖一節,算下來200多人民幣,而在北京,同樣的馬術課得400-500元?!彼詠淼教﹪螅踅芤豢跉饨o孩子報了好幾個課外班。

      但隨著孩子漸長,另外的賬單也浮出了水面:泰國是典型的低齡低價低學費,隨著孩子升入中高年級,學費會成倍增長。

      “我們算了一下,一年的陪讀開銷起碼要30萬”,王杰說。

      這也是王杰焦慮的地方——妻子因為要陪讀,持有的陪讀簽證在泰國無法工作,家里全靠他一個人留在國內賺錢,這幾年石油人進入瓶頸期,收入不僅沒增長,還因為經濟環境不好有所影響,“入不敷出的感覺越來越明顯,有時候晚上睡不著,就會想這樣到底值不值得?!?/p>

      “低齡留學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需要家長陪讀,而陪讀家長不能工作,就等于家里要少一份收入?!?王杰說,在泰國,不少家庭為了減少經濟壓力,會選擇讓老人過來陪讀,自己則回國工作賺錢。

      原本王杰和妻子也有類似打算,希望讓父母過去陪讀,夫妻兩個回到國內工作,但是看著那些60多歲的老人重新過來適應當地氣候、文化,還要頂著“泰國不安全”的心理壓力,王杰又于不忍,于是他決定給孩子轉回國內。

      更讓家長們無奈的,是東南亞國際學校里的 “鄙視鏈”。

      萬雯說,精英教育的投入從來都是 “無上限” 的,好的學校不僅要看孩子的英語成績、課外活動經歷,還要看家庭背景,比如父母是否有海外名校學歷、學生的成績等。

      Vicky 所在的馬來西亞西部 ,吉隆坡、檳城,因為教育資源集中,成了 “體制外” 家長的首選地。

      可如今,這里的輔導班比國內還要密集,“不然孩子根本跟不上進度,而且越好的輔導班收費越貴,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進頂尖輔導班,還要托關系打招呼,跟國內的‘內卷’沒什么兩樣?!?/p>

      像身邊,就有家長1年花近10萬給正在讀小學的孩子補課的。

      除了對孩子教育的擔心,Vicky 想回國內,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哪怕過去4年了,她還是無法適應 “陪讀媽媽” 的身份,這份落差,比教育焦慮更讓她痛苦。

      這一點,是 Vicky 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來馬來西亞之前,Vicky在公司做到了中層管理,每天開不完的會、談不完的項目,雖然忙碌,但成就感十足。

      可來到馬來西亞后,她拿著 “第二家園簽證”——這是馬來西亞政府為吸引外國人長期居留推出的政策,卻明確禁止持有者在當地工作。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送孩子上學、買菜、做飯、等孩子放學,然后輔導作業,完全成了‘家庭主婦’,以前的同事現在都升職加薪了,我卻連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都沒有?!?/p>

      而且馬來西亞也不是一個移民國家,這意味著Vicky無法取得當地的身份,將永遠被困在“陪讀媽媽”的生活里。

      最開始Vicky還能勸說自己“是為了孩子”,但一次母親在電話里的問話讓她迷茫了。

      Vicky的母親在體制內工作了一輩子,最看不起“全職媽媽”,她問女兒:“你這真是為了孩子好嗎?你和社會脫節了,什么幫助都提供不了。”

      這句話,像一根刺扎在 Vicky 心里,讓她徹夜難眠。

      更讓Vicky迷茫的是未來。

      送孩子來馬來西亞讀書之前,夫妻倆還賣掉了上海一套小房子,如今家底已經捉襟見肘。

      “總不能讓孩子一直在東南亞讀大學吧?這里的大學排名都不高,最后還是要去歐美,到時候學費、生活費又是一筆巨額開支,現在已經覺得吃力了,以后該怎么辦?而且孩子在這邊待久了,中文越來越差,連中國的傳統文化都不了解,以后回國怎么跟人交流?” 這些問題,她想了無數次,卻始終找不到答案。

      似乎趁著孩子還小趕快回國,成了唯一解法。

      03

      既然東南亞陪讀的 “性價比” 早已不如從前,為何仍有不少家長前赴后繼地過來?

      甚至在清邁有些國際學校里,早幾年只有零星幾個中國孩子,現在有些學校已經出現了一個班一半以上是中國孩子,還形成了 “陪讀中國村”。

      萬雯解釋,這是因為其中有一條產業鏈——因為許多媽媽沒辦法工作,只能和一些學校合作,通過拉人頭的方式來拿取回扣。

      這些媽媽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 “陪讀生活”,文案里全是 “低成本雞娃”“輕松爬藤”“享受慢生活” 的內容,或者分享孩子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以及強調帶孩子來了之后,孩子心理健康了。

      “只要有人通過她們報名學校,她們就能拿到一些的回扣?!?萬雯說,這些媽媽刻意回避高通脹、教育質量下滑,只放大 “好處”,讓很多家長誤以為 “東南亞陪讀依然是好選擇”。

      而有些中介,會用最低的成本去計算花銷營造低價的假象,去吸引像曾經Vicky一樣的焦慮的家長,讓她們相信這是捷徑,從而推銷移民服務,賺取不菲傭金。

      等到真正過來了,才發現現實與宣傳相去甚遠,可這時候已經交了學費、租了房子,想退都退不了。

      “這樣類似殺豬盤的故事,到處都在上演?!盫icky說。

      就在她考慮是否要回國的時候,也被做歐洲移民中介 “種草” 過西班牙項目 —— 中介告訴她,西班牙 “低成本移民”“教育福利好”,只要花幾十萬就能拿到居留權,孩子還能免費讀公立學校,是陪讀家庭的 “新選擇”。

      可深入了解后她才發現,所謂的 “低成本” 早已成為過去:“現在西班牙推出了新政策,得在當地買50萬歐的房子,而且5年不能賣,期間需要承擔巨額的房產稅。

      就算真的花了錢過去了,孩子要適應西班牙語環境。公立學校全是西班牙語教學,孩子根本聽不懂;而且西班牙的失業率很高,外國人想找到體面的工作太難了,而且文化差異很大,很難融入當地社會?!?/p>

      “說到底,這些所謂的‘教育捷徑’,從來都不是為我們普通人準備的?!盫icky無奈地說。

      “有錢人可以不在乎成本,就算走彎路也沒關系;可我們這些中產,手里的錢都是辛苦賺來的,一旦選錯了,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境,根本輸不起?!?/p>

      不過,這段陪讀經歷也并非毫無收獲。決定出國前,Vicky 因為要湊陪讀的費用,把上海的房子賣了,沒想到這幾年上海房價暴跌,“也算躲過了一劫,要是現在賣,可能就砸在了手里?!?/p>

      如今,Vicky 已經在著手辦理回國入學的手續,王杰的孩子順利的適應了國內的教學,成功的升入了下一年級。

      雖然未來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孩子能否適應國內的教學節奏、Vicky 能否重新回歸職場、王杰的收入能否支撐家庭開支,但他們都覺得,“回到熟悉的環境,心里更踏實”。

      對于那些還在糾結是否要去東南亞陪讀的家長,他們的建議是:“不要只看別人的宣傳,一定要多查資料、多問過來人,結合自己的經濟實力、孩子的情況,想清楚未來的規劃,不然很容易陷入困境,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p>

      畢竟,人生沒有那么多10年。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文中志愿者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中產陪讀父母,帶著孩子“逃離”東南亞

      既然東南亞陪讀的 “性價比” 早已不如從前,為何仍有不少家長前赴后繼地過來?

      文|顯微故事 常寧寧

      編輯 | 卓然

      曾幾何時,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是國內中產家庭眼中 “性價比極高” 的國際教育過渡地。

      一家英語母語國際幼兒園學費僅每年5萬元,就連馬術、潛水這類在國內堪稱 “奢侈品” 的興趣培養,在這里也因人力成本低而變得觸手可及。

      對于渴望讓孩子 “爬藤” 進入歐美名校,卻又難以承受歐美本土高昂費用的中產家庭而言,東南亞仿佛是量身定制的 “平替天堂”。

      然而,短短幾年間,局勢陡轉。

      受美國匯率波動等國際大環境影響,東南亞多國陷入嚴重通脹,物價、學費一路飆升;原本被稱道的國際教育質量也大打折扣,課程松散、教學資源縮水成了常態。

      更讓陪讀家庭雪上加霜的是,自身收入受經濟環境沖擊下滑,而當地政策又明確禁止陪讀家長工作,一場大規模的 “逃離” 就此展開:一部分家庭選擇退回國內,卻要面對孩子難以融入中文教學的困境;另一部分計劃轉向轉向歐洲,卻又被高額的定居門檻與文化隔閡潑了冷水。

      以下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真實故事:

      01

      從社交媒體上看見其他陪讀媽媽決定將孩子轉學回國的分享后,“要不放棄爬藤,帶孩子回國”的想法再一次涌上了Vicky的心頭。

      作為一名在馬來西亞陪讀 4 年的媽媽,Vicky 的人生軌跡曾是 “內卷贏家” 的范本:

      10 多年前,她從國內 “衡水模式” 的高壓教育中突圍,考上一線城市的大學,隨后出國讀研,畢業后順利進入上海一家外企,拿著體面的薪水,穿著剪裁得體的職業裝穿梭在寫字樓里。

      可即便早已脫離校園,壓力大時,Vicky還是會夢到高中教室——桌子上堆著永遠寫不完的試卷,黑板上的倒計時一天天減少,粉筆灰落在肩頭,那種窒息感,她至今記憶猶新。“東亞的內卷,早就在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這輩子都忘不了?!?/p>

      成為母親后,這份刻在骨子里的焦慮被徹底點燃。

      “我孩子出生的時候,剛好是生育率高峰”,當時新聞里,學區房價格日益高漲,一線城市連幼兒園都學位難求,甚至身邊還有朋友為了能讓孩子讀個好學校,咬牙背上30年房貸,住進老破小里。

      而當Vicky意識到孩子“資質不如自己”,可能沒辦法在國內的教育中殺出血路后,她決定讓孩子走“體制外”的路線,即送孩子讀國際學校,上國外大學。

      也就是這時候,送孩子去馬來西亞讀書的這條“捷徑”闖入了Vicky的視野。

      根據中介的介紹,馬來西亞非常適合Vicky這樣“焦慮”的家長:當地的國際學校便宜,消費不如一線城市,而且極其重視英語,讀海外名校的概率比國內大很多,是絕佳的“爬藤”跳板。

      “而在上海,稍微好一些的國際小學一年20多萬,還要孩子是外籍”,和先生商量后,夫妻二人決定送孩子去馬來西亞國際學校讀幼兒園,爭取孩子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但是4年過去了,Vicky有些后悔了。

      "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他所在的學校還是快樂教育,按照這種進度,孩子根本申請不上好學校。如果孩子要提升成績,就得上輔導班”在對當地教育祛魅后,Vicky開始思考,自己要不要回去:“起碼論基礎教育,國內還是更專業。”

      比 Vicky 更早行動的,是在泰國陪讀的王杰。

      和 Vicky 一樣,王杰有過海外留學經歷,從孩子出生起,就打定主意要送孩子走 “國際化路線”,避開國內的教育內卷。

      可這幾年,泰國低齡留學的成本越來越高——學費每年都在上漲,房租跟著通脹翻了一倍,加上自己的事業進入瓶頸期,收入不增反降,他開始重新審視 “低齡留學” 的性價比,越算越覺得 “不劃算”。

      更讓他清醒的,是對孩子未來的考量:“我們家沒有現成的公司能傳給孩子,現在海外名校畢業生回國就業也不容易。如果不能給孩子拿到國外身份,他最后大概率還是要回國內發展。

      既然如此,不如讓他先在國內打好基礎,至少能適應國內的教學節奏和職場環境,真要是考不上高中或大學,再考慮出國也不遲?!?/p>

      下定決心送孩子回國后,王杰和妻子立刻開始行動。

      妻子每天在家給孩子補中文,從拼音、識字教起,還專門報了線上中文班,怕孩子回國后跟不上語文課程;他則四處打聽國內學校的招生政策,四處托朋友幫忙,最終趕在了小學前將孩子送回去。

      回望這幾年在泰國的花費,王杰前前后后花了近百萬元,卻沒達到預期的效果,他自嘲地說:“以前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真出來了才知道,哪里的生活都有難處,所謂的‘教育捷徑’,不過是我們自己騙自己。”

      02

      “大部分來東南亞陪讀的父母,會在過來的第 1 年開始祛魅,3 年內要么回國,要么轉去其他國家。” 曾做過東南亞低齡留學中介的萬雯說。

      在她看來,選擇來東南亞陪讀的家長,有著高度相似的畫像:

      在國內有體面的工作,大多是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中產,有過成年后海外留學的經歷,對孩子的教育極度重視,也愿意投入重金——只要能讓孩子 “贏在起跑線”,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學費都不眨眼。

      “但很多人只算了短期的學費、生活費,卻沒算過長期的隱性成本,比如家長的職業犧牲、孩子的文化適應,還有教育質量的不確定性,這些隱性成本,往往比看得見的花費更讓人難以承受?!?/p>

      王杰對此深有體會。當初選擇曼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重這里的 “低成本興趣培養”,能夠很好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

      “當時先來泰國的朋友告訴,這邊馬術課1000銖一節,算下來200多人民幣,而在北京,同樣的馬術課得400-500元。”所以來到泰國后,王杰一口氣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課外班。

      但隨著孩子漸長,另外的賬單也浮出了水面:泰國是典型的低齡低價低學費,隨著孩子升入中高年級,學費會成倍增長。

      “我們算了一下,一年的陪讀開銷起碼要30萬”,王杰說。

      這也是王杰焦慮的地方——妻子因為要陪讀,持有的陪讀簽證在泰國無法工作,家里全靠他一個人留在國內賺錢,這幾年石油人進入瓶頸期,收入不僅沒增長,還因為經濟環境不好有所影響,“入不敷出的感覺越來越明顯,有時候晚上睡不著,就會想這樣到底值不值得。”

      “低齡留學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需要家長陪讀,而陪讀家長不能工作,就等于家里要少一份收入?!?王杰說,在泰國,不少家庭為了減少經濟壓力,會選擇讓老人過來陪讀,自己則回國工作賺錢。

      原本王杰和妻子也有類似打算,希望讓父母過去陪讀,夫妻兩個回到國內工作,但是看著那些60多歲的老人重新過來適應當地氣候、文化,還要頂著“泰國不安全”的心理壓力,王杰又于不忍,于是他決定給孩子轉回國內。

      更讓家長們無奈的,是東南亞國際學校里的 “鄙視鏈”。

      萬雯說,精英教育的投入從來都是 “無上限” 的,好的學校不僅要看孩子的英語成績、課外活動經歷,還要看家庭背景,比如父母是否有海外名校學歷、學生的成績等。

      Vicky 所在的馬來西亞西部 ,吉隆坡、檳城,因為教育資源集中,成了 “體制外” 家長的首選地。

      可如今,這里的輔導班比國內還要密集,“不然孩子根本跟不上進度,而且越好的輔導班收費越貴,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進頂尖輔導班,還要托關系打招呼,跟國內的‘內卷’沒什么兩樣?!?/p>

      像身邊,就有家長1年花近10萬給正在讀小學的孩子補課的。

      除了對孩子教育的擔心,Vicky 想回國內,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哪怕過去4年了,她還是無法適應 “陪讀媽媽” 的身份,這份落差,比教育焦慮更讓她痛苦。

      這一點,是 Vicky 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來馬來西亞之前,Vicky在公司做到了中層管理,每天開不完的會、談不完的項目,雖然忙碌,但成就感十足。

      可來到馬來西亞后,她拿著 “第二家園簽證”——這是馬來西亞政府為吸引外國人長期居留推出的政策,卻明確禁止持有者在當地工作。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送孩子上學、買菜、做飯、等孩子放學,然后輔導作業,完全成了‘家庭主婦’,以前的同事現在都升職加薪了,我卻連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都沒有。”

      而且馬來西亞也不是一個移民國家,這意味著Vicky無法取得當地的身份,將永遠被困在“陪讀媽媽”的生活里。

      最開始Vicky還能勸說自己“是為了孩子”,但一次母親在電話里的問話讓她迷茫了。

      Vicky的母親在體制內工作了一輩子,最看不起“全職媽媽”,她問女兒:“你這真是為了孩子好嗎?你和社會脫節了,什么幫助都提供不了?!?/p>

      這句話,像一根刺扎在 Vicky 心里,讓她徹夜難眠。

      更讓Vicky迷茫的是未來。

      送孩子來馬來西亞讀書之前,夫妻倆還賣掉了上海一套小房子,如今家底已經捉襟見肘。

      “總不能讓孩子一直在東南亞讀大學吧?這里的大學排名都不高,最后還是要去歐美,到時候學費、生活費又是一筆巨額開支,現在已經覺得吃力了,以后該怎么辦?而且孩子在這邊待久了,中文越來越差,連中國的傳統文化都不了解,以后回國怎么跟人交流?” 這些問題,她想了無數次,卻始終找不到答案。

      似乎趁著孩子還小趕快回國,成了唯一解法。

      03

      既然東南亞陪讀的 “性價比” 早已不如從前,為何仍有不少家長前赴后繼地過來?

      甚至在清邁有些國際學校里,早幾年只有零星幾個中國孩子,現在有些學校已經出現了一個班一半以上是中國孩子,還形成了 “陪讀中國村”。

      萬雯解釋,這是因為其中有一條產業鏈——因為許多媽媽沒辦法工作,只能和一些學校合作,通過拉人頭的方式來拿取回扣。

      這些媽媽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 “陪讀生活”,文案里全是 “低成本雞娃”“輕松爬藤”“享受慢生活” 的內容,或者分享孩子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以及強調帶孩子來了之后,孩子心理健康了。

      “只要有人通過她們報名學校,她們就能拿到一些的回扣。” 萬雯說,這些媽媽刻意回避高通脹、教育質量下滑,只放大 “好處”,讓很多家長誤以為 “東南亞陪讀依然是好選擇”。

      而有些中介,會用最低的成本去計算花銷營造低價的假象,去吸引像曾經Vicky一樣的焦慮的家長,讓她們相信這是捷徑,從而推銷移民服務,賺取不菲傭金。

      等到真正過來了,才發現現實與宣傳相去甚遠,可這時候已經交了學費、租了房子,想退都退不了。

      “這樣類似殺豬盤的故事,到處都在上演。”Vicky說。

      就在她考慮是否要回國的時候,也被做歐洲移民中介 “種草” 過西班牙項目 —— 中介告訴她,西班牙 “低成本移民”“教育福利好”,只要花幾十萬就能拿到居留權,孩子還能免費讀公立學校,是陪讀家庭的 “新選擇”。

      可深入了解后她才發現,所謂的 “低成本” 早已成為過去:“現在西班牙推出了新政策,得在當地買50萬歐的房子,而且5年不能賣,期間需要承擔巨額的房產稅。

      就算真的花了錢過去了,孩子要適應西班牙語環境。公立學校全是西班牙語教學,孩子根本聽不懂;而且西班牙的失業率很高,外國人想找到體面的工作太難了,而且文化差異很大,很難融入當地社會?!?/p>

      “說到底,這些所謂的‘教育捷徑’,從來都不是為我們普通人準備的?!盫icky無奈地說。

      “有錢人可以不在乎成本,就算走彎路也沒關系;可我們這些中產,手里的錢都是辛苦賺來的,一旦選錯了,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境,根本輸不起?!?/p>

      不過,這段陪讀經歷也并非毫無收獲。決定出國前,Vicky 因為要湊陪讀的費用,把上海的房子賣了,沒想到這幾年上海房價暴跌,“也算躲過了一劫,要是現在賣,可能就砸在了手里?!?/p>

      如今,Vicky 已經在著手辦理回國入學的手續,王杰的孩子順利的適應了國內的教學,成功的升入了下一年級。

      雖然未來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孩子能否適應國內的教學節奏、Vicky 能否重新回歸職場、王杰的收入能否支撐家庭開支,但他們都覺得,“回到熟悉的環境,心里更踏實”。

      對于那些還在糾結是否要去東南亞陪讀的家長,他們的建議是:“不要只看別人的宣傳,一定要多查資料、多問過來人,結合自己的經濟實力、孩子的情況,想清楚未來的規劃,不然很容易陷入困境,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p>

      畢竟,人生沒有那么多10年。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文中志愿者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日本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成人无码视频97免费| 久热这里有精品视频播放|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电影| 永久免费无码av在线网站|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 在线观看5|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亚州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四区视频|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成人| 涩涩爱狼人亚洲一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亚洲a免费| 午夜福利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麻豆|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免费人成自慰网站| 天堂av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肥妇一区二区熟女精品| 熟女精品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视在亚洲| 潮喷无码正在播放| 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一二| 蒙阴县| 国产一区精品在线免费看|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视频|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国内精品久久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