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百年變局的關鍵節點,電動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在全球范圍內交付了49.71萬輛新車。這家電動汽車制造商在刷新了自身的季度交付紀錄的同時,還一并超越了豪華汽車制造商奔馳的同期銷量。
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的交付成績,超越了市場的普遍預期。在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的49.71萬輛新車中,Model 3與Model Y兩款主力車型合計交付48.12萬輛,占據了總交付量的絕對核心,高于分析師約44.50萬輛的預期。
在特斯拉銷售的每20輛新車中,超過19輛是這兩款主力車型。多家研究機構,包括沃爾夫研究(Wolfe Research)和考克斯汽車(Cox Automotive)的分析師認為,此次交付量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一項短期政策因素的推動。
美國政府為電動汽車提供的7500美元補貼政策于9月30日到期,促使大量消費者提前購車以把握政策窗口,將原本計劃于第四季度及未來釋放的需求“預支”至第三季度,顯著推高了當季銷量。
同時,作為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也成為了驅動其全球銷量增長的核心引擎。銷量數據顯示,特斯拉在全球每售出三輛車,就有至少有一輛來自中國。第三季度,其在中國的交付量達16.92萬輛,環比增長31%,為整體業績提升提供了關鍵支撐。

這一創紀錄的季度表現,是特斯拉十余年發展軌跡的集中體現。
回顧歷史,這家公司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特斯拉曾一度瀕臨破產。關鍵時刻,來自奔馳汽車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在2009年的一筆5000萬美元戰略投資,為特斯拉注入了寶貴的生存資金。
隨后,特斯拉通過一系列關鍵產品的發布,逐步使電動汽車實現了從小眾向主流市場的跨越。2012年,Model S的問世確立了其在高端電動汽車領域的標桿地位;2017年,定位更親民的Model 3開啟了規模化交付的序幕;而2019年上市的Model Y,憑借其SUV形態精準契合了市場主流需求,迅速成為全球最暢銷的車型之一。
產品端持續發力,也讓特斯拉銷量水漲船高。2021年其全球銷量突破93.62萬輛,2022年達到131.39萬輛,2023年躍升至180.86萬輛。雖然2024年銷量小幅回落至178.92萬輛,但行業分析師仍看好其增長潛力,預計2025年銷量將達到215至233萬輛。
支撐這一增長的核心之一,則是特斯拉全球化的生產布局與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其中,上海超級工廠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該工廠的自動化率高達95%,下線一臺整車用時不到40秒。卓越的制造效率,成為特斯拉在應對全球市場需求和激烈價格競爭時的核心優勢。
外界普遍認為,特斯拉市場份額快速增長,標志著電動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競爭日趨白熱化。這場由電力驅動的重大變革,或迎來顛覆內燃機時代的關鍵時刻。
在前奧緯咨詢全球董事合伙人張君毅看來,電動汽車全面取代燃油車的進程仍需時日。“近幾年可能形成‘433’格局。”混動(含增程、PHEV)占40%,純電占30%,燃油車(含普通HEV)仍占30%,燃油車市場份額的下降速度,將顯著慢于市場預期。
他進一步分析稱,這一趨勢的核心在于國際法規與補貼政策的實施節奏。受制于各國政策落地的差異性,電動汽車市場發展正面臨放緩態勢,這點正體現在奔馳、保時捷等傳統豪華品牌的電動化戰略調整上。全球電動汽車真正轉型節點,將取決于各國政府推廣電動汽車政策的進度與力度。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未來幾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持續快速增長,2025年有望達到1000萬輛,2030年有望達到2800萬輛,2040年將達到5600萬輛。屆時,電動汽車銷量將占到全部新車銷量的57%。
另一方面,電價是支撐電動汽車銷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張君毅告訴界面新聞,電動汽車的低使用成本建立在較低電價基礎上,一旦電價上漲,使用成本將呈指數級增長,從根本上動搖其經濟優勢。
以往,汽車的豪華或高端屬性主要由品牌歷史、機械性能、內飾工藝等因素定義。如今,隨著消費觀念的演變,科技感、智能化體驗和軟件生態正成為衡量車輛價值的全新維度。
一家特斯拉門店的店長告訴界面新聞,來店的消費者多被特斯拉的科技感所吸引,其智能輔助駕駛功能(FSD)與智能交互體驗成為核心亮點。FSD開啟后,車輛能夠識別行人、紅綠燈等道路要素,并自動執行避讓與制動,為用戶帶來創新的智駕體驗。
然而,特斯拉于10月7日在美國發售標準版Model 3和Model Y,大幅削減了后排座椅加熱、娛樂屏、音響系統等配置,使車輛呈現極簡風格,與品牌一貫強調的科技感形象形成鮮明反差。
消費者李多是馬斯克的忠實粉絲,他在看到特斯拉在美國推出的兩款新車后,大為失望。“新車連后排座椅加熱、娛樂屏這些基礎配置都砍掉,調后視鏡居然也要手掰,簡直像‘毛坯車’,太辜負期待了。”
界面新聞就“低配版”特斯拉是否進入中國市場向特斯拉中國方面求證,對方僅回應“不知道。”上述門店店長也表示,當前可能性較低,國內生產低價版車型的計劃可能暫不實施。
這位店長還告訴界面新聞,特斯拉目前在中國主銷車型仍是Model 3和Model Y,售價集中在25至35萬元區間。其中,Model 3起售價23.55萬元,僅提供置換補貼與五年免息兩項優惠。而進口的Model S與Model X售價達70至90萬元,且無法定制配置,咨詢熱度較低。
這意味著,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尚未覆蓋兩大關鍵價格區間,一是銷量最為集中的10至20萬元主流消費段,二是利潤空間最高的40至50萬元中高端細分市場,導致其在中低端和中高端市場出現雙重空白,錯失了吸引更廣泛消費者的機會。
市場定位的斷層,使特斯拉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面臨嚴峻挑戰。以中國車企為主導的強勁競爭格局已迅速形成,特斯拉的競爭優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驗。
最直接的挑戰者是比亞迪。數據顯示,比亞迪第三季度純電車型銷量達到58.25萬輛,以8.54萬輛的優勢領先特斯拉(49.71萬輛)。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比亞迪已連續4個季度在全球純電車型銷量榜單上超越特斯拉。
在張君毅看來,除比亞迪外,吉利、奇瑞等中國車企已能與特斯拉形成有力競爭。與同價位中國車企產品相比,特斯拉的性價比相對偏低,智能駕駛功能(FSD)仍處于閹割版狀態,因此消費者若無對智能化體驗及外觀內飾的特殊需求,很可能轉向其他品牌。
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將不再局限于技術參數,而是取決于對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深度理解、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優化能力,以及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平衡藝術。
因此,特斯拉能否在保持科技感的同時,重新構建更具競爭力的市場定位,將決定其能否在這一輪產業革命中繼續領跑,而非成為被顛覆的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