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無忌 山核桃
距離羅永浩和西貝所掀起的“預制菜全民大討論”,已過去了一個多月,在這場餐飲業的“集體性危機”里,有人跌倒,有人吃飽。
終于“聽勸”的西貝,正以一系列的降價發券、調改菜品、更換門頭等動作,扭轉品牌形象;撈王等企業則是通過店內宣傳,低調整改;還有一批早就主動公開家底的餐飲企業,如老鄉雞、大米先生等,則借同行送來的潑天富貴,又火了一把。
這些階段性的動作反映出這場余波之外,當下餐飲業的兩個共識:
一是商家與消費者對“預制菜”范疇的理解存在巨大的鴻溝,即便預加工食材、中央廚房等模式已遍布餐飲業,但很多餐企忽略了基礎性的溝通。
二是在《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等相關政策和餐企主動披露下,預制菜行業有望進一步走向規范和透明。
緩解消費者“談預制菜色變”恐慌只是短期任務,餐飲業如何通過“爆改自救”,贏回消費者的信任,才是長期課題。
這些爆改對消費者來說,究竟有沒有成效?不同餐飲企業差異化的調改措施里,折射出餐飲行業的哪些核心趨勢?
最近,財經無忌線下走訪發現,“西貝風波”后,在政策推動和消費者的情緒敏感下,對餐飲業而言,未來可能只有兩種路徑:
要么做極致的效率派,走規模化路徑,像老鄉雞一樣主動開源;要么就做不卷規模的街邊的煙火小店或精致餐館。
留給那些“差不多口味、差不多價格、差不多體驗”的中間派的時間不多了。
1、“西貝風波”后,餐飲業爆改眾生相
“我們的牛肉、梅花肉都很新鮮,家里用的是什么調料,我們就用什么調料,隔夜飯不可能出現。”在大米先生的抖音直播間內,主播一邊展示著自家的“明廚亮灶”,另一邊BGM是鍋鏟與鍋碰撞出的“鐺鐺”聲。
同一時間,老鄉雞也在直播間里搞起了后廚揭秘,不僅大大方方秀出食材,還展示起智能煮飯車、炒菜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甚至手把手教起網友“毛菜和凈菜的區別”,堪比大型的“預制菜科普現場”。
“后廚直播熱”只是“西貝風波”下,餐飲業爆改自己的動作之一。
財經無忌走訪南京線下連鎖餐飲門店發現,在這場關于“預制菜”的餐飲業爆改眾生相里,有典型的四派玩家:
一類是大刀闊斧派。典型如西貝,直接通過菜品及生產工藝調整、降價、改換門頭logo及標語等動作,多舉并下。
一類是低調潛水派。規范“預制菜”等相關表述,針對門店的加工工藝進行初步的消費者說明,比如綠茶低調撤下門店的“無預制菜、現點現做”的招牌。
我們走訪線下餐飲門店還發現,一些餐飲店開始主動介紹菜品分類及標準,比如撈王;還有的會在菜單或菜品介紹上進一步強化“現切、現烤”的概念。
一類是巧借東風派。
此類玩家指那些本就打著“現炒”概念,在透明化上已有部分動作的玩家,在此次輿論中,巧妙借“西貝流量”迎來了出圈機會,譬如率先開啟“后廚直播”的大米先生,還有進一步針對菜品進行分類公示的大碗先生等。
一類是先行布道派。
典型就是被羅永浩點名的老鄉雞,迎來了一次消費者的集體關注和同行的“像素級模仿”。
今年9月,在 GitHub 上,一個基于《老鄉雞菜品溯源報告》編寫的名為「CookLikeHOC」的開源項目意外出圈。
開發者SoilZhu是一位大二的學生,他談到開發初衷,是源自2024年老鄉雞公布了自己的《菜品溯源報告》。
“作為一個從‘肥西老母雞’吃到’老鄉雞‘的安徽人,出于一種‘just for fun’的惡趣味心理,當時的我決定假戲真做一把:把老鄉雞的這份《菜品溯源報告》真的放到開源平臺上,會怎么樣?”
開發者本人也沒想到,這一本在2024年就完工的項目,在一年后會因“西貝事件”成為關注的對象,
避免殃及池魚,順便蹭波流量,這是餐飲玩家們加速爆改自己的核心目的,短期的動作仍是圍繞“人、貨、場”。
? 在“人”上,包括對一線員工進行系統化的培訓,能準確回答消費者對菜品制作的疑問,同時也在通過短期的降價補貼,吸引更多消費者到店消費。
? 在“貨”上,一方面是根據現行標準和同行經驗,對菜品進行分類和標識,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另一方面,也在針對供應鏈進行優化。
? 在“場”上,則是基于消費者理解的“現炒現做”,營銷更具鍋氣和煙火氣的場景,如大搞后廚直播、開設明檔等等。
從“西貝事件”里汲取教訓,將行業的預制菜認知和公眾認知的“對齊”,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餐飲同行都在通過主動的透明化,集體“示好”消費者。
2、潑天的富貴,也只有兩類人接住了
“黃金周”剛過去一周,我們在一個普通工作日的晚上七點,來到位于南京華采天地的西貝。
即便不在高峰期,對比同層的餐飲門店客流,約十幾桌人的西貝并不冷清。
「財經無忌」觀察到,桌上已經沒有了“承諾25分鐘出餐”的計時沙漏,在店內就餐客人,一類仍是多以家庭為單位,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前來就餐,手拿貼畫的西貝員工會不時與孩子互動;另一類則是奔著折扣而來的新客,員工會主動在付款時提醒新客這一次日生效的折扣,以吸引新客再次到店。
“西貝風波”后,財經無忌曾接觸多位西貝忠實用戶,上述用戶畫像的共性特征為——
30-40 歲年輕家長、城市白領,消費力較強,愿意為便捷且健康的兒童餐付費。
對于“是否還會選擇去西貝”的拷問,多數西貝用戶都表示“還會繼續去,只是對專業兒童餐祛魅了”。
一位寶媽說:“拗不過孩子喜歡吃西貝的大盤雞”,還有用戶告訴我們:“會減少去,但暫時還沒找到替代西貝的選擇”。
一次輿論危機固然將西貝架在了火上烤,但通過短期的降價折扣、公開的消費者溝通以及透明化動作,西貝正在全力修復消費者信任。
西貝絕地求生的同時,如前文所述,另一邊的同行也在巧借西貝的東風。
誰接住了西貝送來的潑天富貴?背后又釋放出哪些行業信號?
此次”西貝事件”里頗為高調的餐飲商家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與西貝類似信奉“標準化、單店效率”的連鎖餐飲玩家,除了先行者老鄉雞外,我們發現此輪出圈的餐飲玩家為大米先生、大碗先生、費大廚、蘭湘子等。
據「新榜」數據,9月12日,大米先生抖音賬號單場直播的累計觀看人次超340萬,最高在線人數超10萬,僅一場直播就帶動了約1.1萬單成交量,“高調”所帶來的轉化效率非常可觀。
上述玩家之所以能大方公開家底,也有聰明之處:主打地方菜系和“小炒”概念。
“大米先生們”敏銳地抓住了供給兩端“預制菜平衡點”。
一方面,“小炒”在消費者心智中本就天然具備“鍋氣十足”的印象。
另一方面,從品牌端角度,“小炒”這一品類也具備“出餐快、翻臺高”的優勢,“大米先生們”靠著“單品即爆品”一招打天下,同時很早就效仿老鄉雞,通過自查自檢、門店升級,開放可視化透明廚房等動作,打明牌。
另一類則是家門口的“蒼蠅小館”、煙火小店。
很多中小商家也借“西貝事件”,在店內開啟了沉浸式做飯直播。
成都的路邊小店“羅小洋蒼蠅館子”,憑借后廚直播炒菜,在抖音吸引了超170萬粉絲;徐州銅山區的林菲飯店“銅山區《嘗香聚》”也用相同的方法給線下門店吸引了50%-60%的新客。
這些“蒼蠅館子”不懂SOP、也沒有標準化,更沒有中央廚房,但因為沒有規模化擴張的欲望,這種粗糙的真實反倒成為用戶感性理解“鍋氣”的承載。
兩類玩家出圈固然有西貝的影響,但背后折射出的是當前餐飲生態的一場大遷徙:
在消費端,對營銷故事祛魅的食客們會越發關注餐飲行業的硬實力:包括原料溯源、食品工藝、供應鏈、菜品制作等一系列具體環節。
在供給端,餐飲玩家將繼續分化,留給那些“差不多口味、差不多價格、差不多體驗”的中間派的生存時間已經不多了。
3、留給中間派的生存機會不多了
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在近期給出一個論斷:
“餐飲行業已經進入了超級性價比時代,消費者希望價格永遠不會漲,但對體驗的追求永無止境”。
所謂的“超級性價比”所指向的,是當下餐飲行業的“無限內卷”的格局。
“低線上化率、低連鎖化率”依舊讓人們相信餐飲業的未來,同時層出不窮的新業態和新品類,也讓餐飲是消費行業最具活力的生態之一。
這也有數據的印證。
據贏商大數據統計,在2025年第二季度,在12個重點城市250+標桿購物中心中,餐飲業態中的新興品牌是非新興品牌的2倍多。
久謙機構的數據也顯示,從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中國餐飲門店總數從674.41萬家上升至798.7萬家。
但另一面,衡量單店盈利能力的“月均坪效”在原地踏步,客單價也在下滑,連鎖品牌“增量不增效”,小店受餐飲決策線上趨勢,“沒有流量”就不被看見,券商研究員將當下餐飲業形容為“大浪淘沙,真金已現”,實際上行業的淘汰賽早就開始了。
有餐飲人士認為:“行業已經邁入了供給過剩的時代,6個月就是連鎖門店的生死線,所有人都要接受內卷周期的常態化”。
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認為,“西貝風波”后,在餐飲業的新常態下,中國餐飲業可能未來只剩下兩類玩家:極致的效率和極致的個性,留給中間路線玩家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少。
極致的效率下,餐飲業要向誰學?向制造業學。
“效率主義”玩家就是標準化的信仰者,老鄉雞和西貝們想要成為“下一個麥當勞”,就必須搭建起自己的生產線和工廠,去集中解決消費者“多快能吃到、多快能選好、有多便宜”的問題。
這并不意味著不創新,而是需要像制造業一樣習慣“微利時代”。我們能看到的趨勢是,連鎖餐飲商家正在做類似的“四件事”,擠干毛巾里的水。
一是店越開越小,最大化將堂食和外賣結合起來;
二是延長營業時間,覆蓋更多時段和消費場景;
三是繼續投資央廚、供應鏈和智能設備建設,降低庫存和成本;
四是持續拉新破圈,我們看到如老鄉雞們開始嘗試通過贊助馬拉松、娛樂賽事,實現人群破圈。
換言之,以效率為中心,是一條更重的路,想賺規模的錢,也勢必習慣在大眾口袋里彎腰撿鋼镚,接受眾口難調的事實。
極致的個性下,像誰學?向泡泡瑪特學。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曾將泡泡瑪特的崛起形容為“無用之用的美”。
如果說,連鎖巨頭的優勢是規模和成本,而極致個性的玩家勝在細分和深耕,在吃飽之外,創造更多“看似無用”的體驗和場景價值。
合眾合餐飲咨詢創始人姚哲形容餐飲市場:“競爭激烈,細分才有機會。在成熟市場中,做大品類的機會越來越少,細分反而成為突破口。”這也是為什么“煙火小店”、小眾地方菜、特色融合菜和一大批米其林高端餐廳至今仍存在的原因。
如果說個性化的玩家做對了什么,他們放棄了對單店效率的執著,追求的是復購,占領用戶的心智。
可以確定的是,西貝所掀起的“預制菜討論”加速了餐飲行業“效率為先、回歸初心”的趨勢,它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參考資料:
1、紅餐網:越內卷的餐飲賽道,越能誕生個性化品牌
2、久謙中臺:“快到飛起” vs “美到窒息”:800萬門店數據解密餐飲投資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