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博爾于近期正式向港交所遞表,擬登陸主板上市。專業戶外服飾品牌坦博爾代表了“國貨品牌”資本化的新階段。隨著中國戶外消費的加速擴張,這一賽道正成為資本市場新的關注焦點。
近期,國家層面密集釋放出支持戶外運動的信號。政策重點在于以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消費升級,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企業與賽事,總規模突破7萬億元,并通過品牌賽事、體育消費券及體旅融合等舉措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完善安全體系,推動戶外運動可持續發展。
在消費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正在擁抱更健康、更具社交屬性的生活方式。戶外運動從小眾興趣轉變為大眾休閑,消費場景隨之多元化,功能與審美的界限被打破。消費者在追求性能的同時,更看重性價比與品牌理念的共鳴,國產品牌正借此實現彎道超車。
坦博爾憑借羽絨制造起家,并逐步向專業戶外場景延伸,以“專業戶外+日常保暖”的差異化定位切入中高端市場,成為中國領先的專業戶外服飾品牌。核心問題是:在競爭激烈的戶外賽道中,坦博爾憑什么脫穎而出?
國產品牌的窗口期,從替代機會到結構重塑
根據灼識咨詢數據,中國專業戶外服飾市場2024年規模約1319億元,預計至2029年復合年增長率達16.8%。這意味著戶外市場仍處于快速成長階段,但集中度依舊偏低——前十品牌市占率僅24.3%,競爭格局分散而多元。國際品牌繼續占據高端功能市場,以成熟技術體系和渠道網絡維系溢價;而國產品牌則依托制造成本、渠道靈活性與本土洞察,率先在中端價格帶形成突破。
坦博爾的成長軌跡正印證了國產品牌的這一結構性機會。坦博爾已在“專業戶外+日常保暖”的交叉區間建立差異化定位,憑借功能性產品與性價比優勢切入更廣闊人群。按照灼識咨詢數據,以2024年零售額計,坦博爾市占率1.5%,在中國專業戶外服飾整體排名中位列第七、國產品牌中排名第四。
財務數據進一步印證了其成長性。2022至2024年,坦博爾收入分別為7.32億元、10.21億元及13.02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3%;同期凈利潤為0.86億元、1.39億元及1.07億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收入6.58億元,同比增長85.0%;凈利潤0.36億元,同比增長205.6%。
與多數依靠規模擴張的制造型企業不同,坦博爾的增長模式正由“規模驅動”轉向“品牌與效率驅動”。一方面,品牌資產正成為核心增長引擎。自2023年以來,該公司社交媒體影響力快速提升,抖音累計視頻播放量突破20億次;線下通過賽事合作和體驗活動強化專業認知,帶動品牌熱度持續提升。另一方面,線上渠道的爆發式增長顯著提高了整體運營效率。2024年坦博爾在線零售額同比增長79.6%,2025年上半年線上渠道收入更同比增幅高達168.5%,成為公司最重要的增量來源。
結構優化同樣體現在產品端。坦博爾毛利率最高的頂尖戶外系列在2024年實現收入同比增長6.5倍,為公司增長最快的產品線,反映品牌在專業群體中的滲透率提升。高毛利產品放量疊加渠道效率提升,使坦博爾有望在未來逐步收縮投放強度,釋放利潤彈性。
從行業周期視角看,當前的競爭不單純是“份額之爭”,而是品牌資產與效率模型的博弈。誰能率先建立起從研發到制造、從渠道到認知的自我循環體系,誰就有機會完成國產品牌從“制造導向”向“品牌導向”的躍遷。坦博爾顯然正在這一輪結構重塑中搶占先機。
從研發到制造,坦博爾的系統性競爭力
坦博爾的成長核心在于以產品為驅動的體系化能力。從設計端到制造端,公司構建了一條兼具研發深度與制造掌控力的完整鏈條,使其在國產戶外品牌中形成了較高的進入壁壘。與多數仍依賴OEM或輕資產代工的服飾企業不同,坦博爾選擇將研發與生產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決策意味著更重的成本結構,卻換來了更強的產品控制力與品牌議價權。
在產品結構上,坦博爾確立了“從專業到日常”的完整產品架構,涵蓋頂尖戶外、運動戶外與城市輕戶外三大系列,分別對應極端探險、功能休閑與城市通勤場景。根據公司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頂尖戶外系列已推出83個SKU產品,報告期內累計銷售約10萬件。該系列主打滑雪、高海拔徒步及極寒環境等專業場景,是品牌技術力最集中體現的產品線。運動戶外系列聚焦中低強度登山與露營,城市輕戶外系列則延伸至日常通勤與短途出行,三者共同構成了品牌在功能性能與生活美學之間的分層布局。
設計研發始終是公司產品力的核心驅動。在面料端,坦博爾持續投入新型防水透氣、輕量保暖和高耐用技術的開發,并結合人體工學剪裁優化穿著體驗,試圖在“科技面料”的競爭中建立可量化的性能優勢。
坦博爾針對專業戶外服飾中防水與透氣性難以兼顧的行業痛點,開發出采用微孔結構的專有薄膜技術,主要應用于頂尖戶外系列。該升級版本突破了傳統膜層材料透氣瓶頸,并在保暖性能上實現顯著提升。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在面料端引入多項復合工藝和織物級處理技術,如多層層壓、刷毛與砂磨表面改性,以增強織物的保暖性與觸感。
坦博爾長期專注于材料創新,并通過與面料供應商及知名紡織科研機構建立策略性合作關系,使其能夠持續觸達并轉化前沿面料技術。近年來,該公司與12家面料供應商合作共同開發新型功能性材料,為不同戶外場景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坦博爾已累計取得涵蓋防水透氣膜、蓄熱保暖及結構設計等領域的多項專利,這些成果使其在面料科技和結構工藝上具備自有技術組合,為品牌提供了長期壁壘。與部分依靠外部供應鏈的品牌不同,坦博爾在產品定義上擁有更強的“原點控制力”——從面料到廓形,都能快速實現從實驗室到量產的轉化。
同時,公司在視覺設計上融合“極簡自然”的審美取向與戶外文化表達,通過色彩、結構與細節的統一,構建出可識別的品牌風格。
在制造端,坦博爾采用“自營生產+外協制造”的垂直整合模式,確保研發成果能夠高效轉化為商品。該公司青州生產基地針對不同產品類別制定生產工藝和品控方案,并推廣應用到其合約制造商,從而實現產品質量提升、效率與效益提高。。同時,外協體系覆蓋全國多個生產區域,在旺季承擔柔性擴產與快速補貨功能,實現規模效應與運營靈活性的平衡。
依托垂直整合的制造體系,坦博爾將生產反饋快速回流至研發環節,形成從設計、打樣到量產的閉環。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導入,使公司得以實時監控生產與庫存狀態,提高補貨速度并優化庫存結構。這種研發與制造的深度協同,既強化了成本控制與供應鏈效率,也為品牌在功能服飾市場建立了堅實的結構性壁壘,使坦博爾在戶外品牌競爭格局中具備更高的產品響應力與長期競爭力。
一條從制造走向品牌的結構性增長路徑
坦博爾的零售網絡已進入體系化擴張階段。截至2025年6月底,該公司在中國擁有568家常設線下門店,其中257家為自營門店、311家由分銷商運營,另有50家季節性店鋪在冬季銷售高峰期開設。過去三年,線下渠道始終是公司的營收支柱,2024年線下銷售收入達6.35億元,占總營收近一半。自營門店承擔品牌展示與服務體驗職能,分銷商門店強化區域覆蓋,而季節性店鋪則以靈活運營應對羽絨與戶外服飾的季節波動。公司近年逐步優化門店結構,選擇性關閉低效點位,集中資源進駐高端購物中心與核心商圈,同時加快向華中和西南城市滲透,以提升全國覆蓋度。
在線下體系趨于精進的同時,線上渠道的高增長形成了互補結構。截至2025年上半年,線上銷售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2.7%,坦博爾在天貓、京東、抖音和小紅書等平臺建立旗艦矩陣,并在總部自建了直播中心,百人規模的內容與運營團隊負責日常直播、短視頻與商品轉化,與外部MCN機構及KOL形成互補。線上線下的雙向互動讓品牌的節奏更可控,也讓它在戶外服裝賽道中具備了更強的抗壓性。
在國內渠道夯實后,坦博爾的下一個增長目標指向全球市場。該公司在招股書中提出,為保持在專業戶外服飾領域的競爭優勢,將通過戰略收購與合作加速國際化進程。未來將重點收購擁有歷史積淀的國際戶外品牌與設計公司,并借鑒其成熟的品牌管理與運營體系,增強自身的全球競爭力。
與此同時,坦博爾計劃與海外滑雪裝備及戶外配飾企業合作,拓展滑雪板、滑雪靴等產品線,構建更完整的戶外生態布局。為了支撐國際業務,坦博爾正籌建海外研發中心和本地化市場研究團隊,系統分析各區域的氣候數據與消費習慣,并將不同地區的人體工學參數整合進版型數據庫,以開發適配海外消費者的功能服裝。銷售層面,坦博爾計劃同時擴展線上與線下渠道,與國際電商平臺建立合作關系,并在重點市場設立分銷網絡與原材料倉儲設施,以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和產品穩定性。
坦博爾的全球化戰略延續了它在國內市場的邏輯——先夯實研發與運營體系,再以渠道和品牌作為向外延伸的支點。無論是國內門店的精細化管理,還是未來海外市場的本地化布局,核心都在于建立穩定的體系和長線的品牌力。
渠道的夯實拓展,為品牌層面的轉向奠定了基礎。坦博爾提出“有愛有溫暖”的品牌愿景,試圖在功能與情感之間建立連接,將戶外服飾轉化為親近自然、陪伴家庭的生活方式表達。賽事合作、明星代言和社交共創讓品牌的語境更輕、更年輕。品牌形象從“保暖羽絨”轉向“戶外日常”,也是企業心態變化的外化——它不再只講技術,更在講一種生活狀態。
支撐這種轉向的,還有內部的激勵機制。早在2012年,坦博爾便設立員工持股與合伙人平臺,如今三家激勵企業共持有約1260萬股,占總股本7.53%。普通合伙人與核心管理層共同持股,使組織利益深度綁定。這種“合伙人式治理”讓公司擺脫了傳統制造企業依賴單一控制人的模式,使決策與執行更具持久的自我驅動力。坦博爾的增長,不僅是渠道鋪開的結果,更是一種治理方式的成熟。
坦博爾正將可持續發展納入生產體系的核心邏輯。根據招股書披露,坦博爾通過技術升級、設備現代化和員工管理相結合的方式,持續推進節能降耗與減碳工作,優化生產和辦公環節的能源使用效率。文件顯示,近三年來公司整體碳排放總量保持穩定,并在主要生產基地實施能效改造與環保管理制度,體現出長期的節能投入與管理改進。同時,坦博爾也在與上游供應商協同推進綠色制造和節能措施,盡管這些舉措可能在短期內增加成本,卻被視為企業長期發展的必要投入。
與一些將可持續視為市場標簽的企業不同,坦博爾更傾向于把低碳制造視作延續制造能力的自然演進。從原材料采購到工廠能耗管理,這種系統性改造并不喧囂,卻逐步滲入企業的生產邏輯中。它延續了品牌“有愛有溫暖”的企業文化和“有愛有溫暖”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責任”轉化為一種持續的經營方式——既面向消費者,也面向環境。
從制造端的綠色實踐,到品牌端的生活方式敘事,再到組織內部的合伙人文化,坦博爾的成長路徑正逐漸清晰:它以穩健的渠道、可控的內容與內生的治理體系,構建出一條有溫度、可持續的中國品牌路線。這種增長并非外在擴張的結果,而是企業結構與價值觀同步進化的體現——在競爭激烈的戶外市場里,它的“穩”,正在成為一種獨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