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半球多個國家的流感病例持續攀升,并呈蔓延勢頭。以日本為例,日本厚生勞動省在10月3日宣布,全國正式進入流感季,比2024年整整提前了五周。據新華社報道,日本國立健康危機管理研究機構10月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0月6日至12日這一周內,全國約3800家定點醫療機構共報告流感病例超過9000例,新增病例數已連續8周上升。
在東南亞,馬來西亞近期流感病例激增。據《聯合早報》10月31日報道,截至上周,全國已有6000名學生感染流感,部分學校暫時關閉。
在歐洲,流感季同樣即將來臨。根據歐洲媒體Euronews 10月25日報道,歐洲流感季的嚴重程度雖然難以預測,但公共衛生專家警告,今年的流感形勢或將更為嚴峻。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曾玫教授表示,今年流感季當前的主要流行毒株以甲型H3N2為主。去年占主導的則是甲型H1N1,這說明今年人群對甲型H3N2的免疫保護水平較低,人群對它易感。每年流感季持續到春季,通常甲型與乙型病毒會交替流行,進入流感季中后期,乙型流感也會出現流行。
每年預估有上百萬國人境外感染流感
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我們常說的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暴發流行的特征,人群感染發病率高,國際旅行是加大流感傳播的風險因素。
每年的流感季與國內出境游高峰高度重合。根據攜程、飛豬等在線旅游平臺的數據分析,2023-2024年,出境游出行(除港澳外)目的地排名前四的國家分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泰國。與當下北半球流感水平較高的出行目的地高度重合。
中國游客常去的熱門出境目的國都已出現明顯的流感活躍信號,值得特別關注。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流感病毒的季節性流行可導致全球平均每年約300萬至500萬重癥病例,并導致29萬至65萬呼吸道疾病相關死亡。
根據攜程、飛豬等平臺公布信息,2024年中國約有1.4億人次境外游。據預測,今年中國出境游人次將超過1.55億,有望恢復甚至超越疫情前水平。根據成年人和兒童流感感染率預估,每年有超過百萬國人面臨境外感染流感的風險。公眾人物和社會名流發生流感容易受到關注,而國人在境外感染流感的情況極少受到關注。
流感的全身癥狀比普通感冒重,抗病毒治療可以縮短退熱時間、整體病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高危患者如不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 容易進展為現肺炎等嚴重并發癥或加重原有基礎疾病。曾玫教授表示,長時間乘機或乘車旅途會造成機體疲勞,不同地區時差反應引起作息紊亂,這些因素都會讓免疫力暫時下降,也為病毒提供可乘之機。
據《航空旅行與呼吸道傳染病傳播研究》報道,乘坐公共交通(飛機、高鐵等)時,密閉空間病毒濃度高;景區、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交叉感染風險大;行程緊湊導致休息不足,免疫力“掉線”。長途飛行者感染概率比普通人群高67%。
曾玫教授表示,隨著人員跨境流動的頻繁,流感病毒傳播的機率明顯增加。
不期而遇的麻煩制造者
與龐大的出境游人群基數相比,流感發病比例雖然仍然較低,但當流感真正落到某個旅行者身上時,卻是百分之百的麻煩制造者。
“突然就感到后背發涼,渾身酸痛,還伴著輕微發燒和腹瀉。”在旅途中遭遇流感的游客莊先生回憶道,他與同伴在旅程中陸續出現發熱、乏力的癥狀。
這趟行程從上海出發,經首爾轉機前往里約熱內盧。他原本打算在首爾停留兩天,看看雪、嘗嘗正宗韓餐。沒想到第二晚氣溫驟降,他忽然覺得后背發涼,渾身酸痛,還伴著輕微發燒和腹瀉。
起初,莊先生和同行者以為只是旅途勞頓。“偏偏那時正趕上韓國的春節假期,診所關門,只能在藥店買到一些韓藥。有一種巨大的無助感。這些在國內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便利(如線上問診、即時送藥),在韓國這樣的國家,卻并非隨處可得。后面還有三段航程,一旦高燒,就可能被拒絕登機。不止身體不適,還為行程感到極度焦慮。”據莊先生回憶,正好同行朋友帶了試紙和藥物,確定是流感后嘗試了抗流感藥物瑪巴洛沙韋,一天后幸運地退燒了有驚無險登上了轉機航班。
莊先生的經歷并非個例。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類似的求助帖屢見不鮮:“人在東京,急求流感藥”“普吉島高燒,求推薦退燒藥”“新加坡哪里可以買到奧司他韋?”這樣的留言比比皆是。
曾玫教授表示,無論是H1N1、H3N2還是乙型流感,大齡兒童和成人常見癥狀表現有發燒、咳嗽、咽痛、全身酸痛、乏力、頭痛等,有時還伴隨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反應。尤其要警惕高危人群5歲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人、有慢性基礎疾病者、肥胖者及孕婦,這些人感染后更容易出現并發癥,需要特別注意防護。
旅途中的健康誰來負責?
如何在旅途中保持健康、避免因感染流感而打亂整個行程呢?
最重要的防線始終是預防。
曾玫教授表示,對普通旅行者,流感季到來前接種流感疫苗依然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當社會整體接種率達到一定水平后,還能形成群體免疫屏障,大幅降低流感傳播的風險。
曾玫教授建議,6個月齡以上的人群,只要沒有接種禁忌(如對疫苗所含成分嚴重過敏),都可以在流感季到來前接種流感疫苗。為了達到最佳預防效果,建議在流感流行前提前1個月左右接種疫苗。由于流感病毒每年都會發生變異,疫苗株也會隨之更新,而且疫苗的保護期通常為6至8個月。因此,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仍是應對當季流感的最穩妥選擇。
此外,對于經常出國旅行的群體來說,自備小藥箱十分必要。
曾玫教授表示,境外就醫存在不少現實障礙,包括醫療體系差異、語言溝通困難以及高額醫療費用等。在行前準備時,可以適當備一些常用藥物,如退燒藥、腸胃藥,以及醫生建議下的流感抗病毒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曾玫教授表示,流感抗病毒藥物的最佳治療時間是癥狀出現后的48小時內。在這一黃金窗口期用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復制,減輕癥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流感季,當出現典型的流感樣癥狀時,如高熱、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應高度懷疑感染流感。醫生可根據臨床經驗,判斷是否需要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若癥狀不典型或暫時難以確診,也可在檢測確認后再決定是否用藥。盲目在沒有診斷依據的情況下自行服藥,并不可取。
針對不同病毒株,目前常用的抗流感藥物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如奧司他韋)以及RNA聚合酶抑制劑(如瑪巴洛沙韋)總體上對甲型和乙型流感均有效。曾玫教授表示,奧司他韋和瑪巴洛沙韋都是目前全球廣泛使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瑪巴洛沙韋適用于5歲以上的兒童及成人,奧司他韋的適用范圍更廣,適用于14天及以上的新生兒。瑪巴洛沙韋優勢是全程僅需要服用一次,在旅途中用藥會更為方便,奧司他韋一天需要服用2次、連吃5天,更適合我國5歲以下兒童備藥。
相關旅行專家建議,為了安心出行,應將健康管理納入旅行計劃,出行前也應該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當前的傳染病水平,做到“先防再行”。接種流感疫苗、準備常用藥物、保持充足睡眠與良好衛生習慣,都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重要環節。對有基礎疾病或計劃長途旅行的群體而言,更應在出發前咨詢醫生,評估健康狀況并制定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