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刀法研究所 擾擾
就在剛剛,星巴克宣布與博裕投資達成戰(zhàn)略合作成立合資企業(yè),博裕持股 60%,交易估值約 40 億美元。
未來,雙方計劃將中國門店從 8000 家逐步擴展至 2 萬家,重點下沉中小城市及新興區(qū)域。
其實星巴克的選擇并不令人意外。
在增長失速后引入本土資本,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外資不行了,或者不看好中國市場了,只是需要借助中國資本的優(yōu)勢推動業(yè)務的擴張。
肯德基、麥當勞和賽百味等我們熟悉的“洋快餐”都是這么做的,效果也都挺好。
關于星巴克,大家真正關心的問題其實是:賣身后的星巴克會把身段放下來,加入價格戰(zhàn)嗎?
星巴克的增長飛輪,到底為什么失速了?
從 1999 年北京國貿的第一家門店開始,星巴克帶領并見證了中國大陸咖啡市場從無到有,從有到爆發(fā)式增長。
過去 26 年間,星巴克曾經擁有一個接近完美的增長飛輪,它包括相當高的品牌溢價、高效標準的顧客體驗、門店的規(guī)模化擴張和豐厚的利潤回報。
但隨著本土玩家的涌入,構筑起這個飛輪的三大價值被全方面圍剿,導致增長失速。
首先是“第三空間”價值。它指的是在家和辦公室之外,為消費者提供一個體面、舒適的“城市客廳”,讓大家可以在這里休息、工作或約見朋友。
去星巴克點一杯拿鐵,打開電腦坐一下午,曾經是一代人對精致白領最樸素的想象。
但這個獨特價值如今變成了行業(yè)標配。想坐下來談個事兒?M Stand、喜茶、gaga 同樣也有舒適的環(huán)境。庫迪和瑞幸更直接將咖啡去社交化,根本不提供空間。
當后來者用更極致的細分稀釋了“第三空間”的獨特性,星巴克從“唯一”變成“之一”,甚至不是“最好的之一”,就很難說服消費者為這部分價值承擔溢價了。
隨之被稀釋的是星巴克的符號價值。
過去,一杯星巴克代表的是一種精英身份,一種高端的生活方式。在某個發(fā)展階段,星巴克甚至是很多人體驗“輕奢”的起點。
但今天的年輕人有了更多的“符號”選擇。本土新茶飲通過高頻聯名和打造文化符號,搶走了消費者的注意力,代替星巴克出現在朋友圈。
同時隨著規(guī)模擴張,星巴克的門店變得隨處可見,它的稀缺性和符號價值自然也不斷減弱。加上持續(xù)進行的價格戰(zhàn),進一步拉低了咖啡市場整體的品牌溢價,讓星巴克的高價顯得“不值”。
在咖啡產品這個主戰(zhàn)場,星巴克也陷入了被動。
2017 年后,瑞幸和庫迪加入戰(zhàn)場,直接改變了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奶茶化”的咖啡讓消費者意識到,原來咖啡可以不是苦或澀的,還可以像生椰拿鐵和橙 C 美式那樣更好入口,或者像醬香拿鐵那樣更獵奇。
在本土選手強大的供應鏈下,星巴克的產品品質護城河也被快速追平。一杯標準化的、穩(wěn)定發(fā)揮的好咖啡也不再構成壁壘。
當品牌高溢價和利潤回報受到價格戰(zhàn)和成本的雙重擠壓,高效的顧客體驗也被帶著互聯網打法進場的本土對手超越,星巴克原本完美的飛輪逐漸失速,導致整體增長的動力不足。
那么,星巴克會加入 9.9 戰(zhàn)局嗎?
刀法認為不會。
從去年開始,星巴克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來鞏固逐漸被稀釋的價值。
首先是“第三空間”方面的創(chuàng)新。打造非遺概念店,推出“星子自習室”,與小紅書合作將 1800 多家門店改造為寵物、手工、騎行、跑步等“興趣社交空間”,星巴克希望重塑空間的獨特性,以提高現有門店的坪效和吸引力。
為了延展品牌的符號價值,星巴克跳脫常規(guī)聯名,邀請五月天出任“夏日大使”。阿信分享的創(chuàng)作彩蛋、“歌詞杯”、為歌迷舉辦線下活動,幫助星巴克實現了個人故事、品牌精神與消費者情感的多重共振,成功創(chuàng)造出精神和文化層面的共鳴。
針對會員體驗,星巴克今年 7 月官宣與東方航空的合作,共同打造聯合會員計劃。在乘坐航班當日,達到一定標準的會員能夠獲得免費機上 Wi-Fi、中杯贈飲咖啡等權益,不用再花額外積分或星星兌換。
圍繞高消費、高凈值群體的核心剛需,在航行過程中這樣稀缺、高品質的場景提供差異化服務,直接提升了星巴克會員體系的排他性和價值感,有助于精準獲取和激活高價值會員。
在產品方面,星巴克通過本土化創(chuàng)新實現差異化競爭。包括推出真味無糖系列,抓住處于上升趨勢的健康剛需;打造“非咖”產品吸引更喜甜、休閑的茶飲人群,將消費時段拓展午后、下午乃至晚間。同時,對非咖產品進行了價格調整,把價格帶拉入 20 元區(qū)間,吸引新客群。
從財務結果來看,中國星巴克的“自救”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根據星巴克 10 月 30 日公布的最新財報,中國區(qū)連續(xù)四個季度保持增長勢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同店銷售額和同店交易量都實現了同比增長。門店經營利潤率保持兩位數,連續(xù)四個季度實現環(huán)比提升。
這些數據值得關注的原因是,它很好地回應了市場對星巴克中國的核心質疑。
交易量和利潤率同步增長,意味著星巴克成功留住或贏回了顧客,而且在普遍低價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下,核心客群依然愿意為品牌和體驗支付高溢價。這證明了星巴克堅持打價值戰(zhàn)的策略是成功的。
在刀法看來,星巴克出售多數股權,引入資本,實際上為了給失速的飛輪注入“中國速度”,借助本土速度和資源鞏固品牌的核心價值,而不是將品牌降級。
星巴克最值錢的資產就是品牌溢價和“第三空間”。一旦咖啡產品降價到 9.9 甚至是 8.9 元,它也將徹底淪為“性價比”品牌,多年建立的符號價值也將瞬間崩塌,這是星巴克總部無法承受的戰(zhàn)略損失。
從資本角度出發(fā),他們想要的也是一個高效率、高利潤率的星巴克,而不是一個陷入低價泥潭、利潤微薄的咖啡品牌。如果星巴克的核心產品價格失守,它的高利潤率也將不復存在,這與資本追求高回報的目標也是矛盾的。
雙方共同的目標,應該是打造一個“更快的、更懂中國市場的星巴克”,而不是一個“更便宜的星巴克”。
過去一年,你消費星巴克的頻次變多了嗎?如果你接手星巴克中國,你會用什么方法提升業(yè)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