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hf2o"></blockquote>

      <cite id="uhf2o"></cite>
    • <rt id="uhf2o"><label id="uhf2o"></label></rt>
      <output id="uhf2o"><big id="uhf2o"></big></output>
      <big id="uhf2o"><fieldset id="uhf2o"></fieldset></big>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性一交一乱一伦,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正在閱讀:

      巨頭下場,圍獵自助小火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巨頭下場,圍獵自助小火鍋

      小火鍋,卷不動低價了。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每日人物社 謝韞力

      編輯 | Yang

      運營 | 歪歪

      自助小火鍋并非新鮮事物,早在幾年前,當性價比成為最有效的消費燃料,小火鍋就已順勢沸騰起來。

      現在,這個紅火的賽道,又吸引到了新玩家——海底撈、楊國福等餐飲巨頭都在今年布局了自助小火鍋店,價格均為59.9元,比此前行業里二三十元的單價,要略高一些。

      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約5.1萬家小火鍋門店。除了有名有姓的品牌,剩下的是默默耕耘的個體老板們。小火鍋的入局門檻低,成為了許多年輕人創業第一站,但卻往往不是成功的一站。

      混亂的戰局中,他們的對手不只是彼此,還有高溫中自助菜品保鮮的考驗,和外賣瘋狂補貼下被越來越多人放棄的堂食習慣。

      巨頭下場,圍獵小火鍋

      很長時間里,李雯都對吃自助小火鍋很猶豫,尤其是旋轉的。一盤盤菜品走馬燈一樣從眼前經過,哪怕旁邊放著公用的夾子,但依然能看到有人把自己的筷子伸進轉盤。李雯有點潔癖,實在無法接受幾十個陌生人豎著筷子對同一盤菜挑挑揀揀,“像在和無數不認識的人交換唾沫”。

      所以,哪怕朋友們約了好幾次,她都拒絕了。直到她看見,一些她此前熟悉品牌,也開始做小火鍋,她終于決定去試試。

      今年7月,海底撈旗下品牌“舉高高自助小火鍋”在長沙、寧波等地正式開業;幾乎同時間,楊國福麻辣燙也在青島開出了首家自助小火鍋。就連昔日的“小火鍋之王”呷哺呷哺,部分店面也悄然改成39.9元自助暢吃模式。

      出于對海底撈的信任,李雯走進了舉高高的店面。她特意趕在第一批開餐前到達,進門就挑了出餐口旁邊的位置,都是為了能吃到“不被污染”的食材。店里給每個座位上都放了金銀雙色的食品夾,廣播一直在循環:“請用金色夾熟食,銀色夾生食,不要用筷子夾。”

      不過,大品牌給李雯的安全感,更多的是來自客流保障。她觀察到,白盤子里的菜,一般轉一圈就夾空了,這意味著坐在出餐口的她,每次面對的都是最新鮮的食材。和海底撈一脈相承的是,哪怕是自助,店里也提供了相應的服務,比如扎頭發的頭繩,服務員幫忙打料、端菜。

      當然,這些加起來構成了單人59.9元的價格。和海底撈一樣,楊國福的自助小火鍋也是59.9元。而在此之前,自助小火鍋行業的均價大多在人均二三十元左右。顯然,大品牌們并沒有想打低價戰,更多的是想靠品質或者品牌背書,從小火鍋賽道里分一杯羹。

      自助旋轉小火鍋并非新鮮事物,早在幾年前,性價比成為最有效的消費燃料,低價的小火鍋順勢沸騰起來。當越來越多大火鍋,價位上探至150元,成為火鍋刺客,一口價放心吃的自助小火鍋,撫慰起更多貧窮又孤獨的打工人味蕾。

      張顏是個火鍋愛好者,她將大火鍋形容為“e人”,自帶社交屬性,“人越多,價格A得越少”。但小火鍋就是i人的日常,獨屬于一個人想吃好點兒的時候。她幾次去大火鍋店,都顧慮重重,不敢點沒吃過的東西,“怕浪費”。朋友在場,張顏也不會單點只是自己愛吃的牛蛙,吃來吃去菜系變得十分固定。這時,眼前只屬于自己的小火鍋,給了她自由又冒險的感覺。

      這種錢包、社交自由感,推動小火鍋成為近年少數增長的餐飲賽道。《火鍋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火鍋市場規模達6175億元,同比增長5.6%,高于餐飲行業整體的增速。增長更快的是對低價的需求,2024年末火鍋人均消費已降至70多元——小火鍋恰好完美落在此區間。

      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約5.1萬家小火鍋門店。除了有名有姓的品牌,剩下的是默默耕耘的個體老板們。不需要專業廚師,只要搞定菜品和一套旋轉設備,一家店面就能有模有樣地開起來。因此,小火鍋也成為許多年輕人創業的第一站。在價格上,他們卷得更狠,時常見到9.9元、19.9元的優惠活動。

      與小火鍋上升勢頭形成對比的是,貴價餐飲“基本盤”正在萎縮。海底撈從2024年年中開始,副牌全面開花,烤肉、炸雞、麻辣燙都開了一遍,反響效果不一。靠小火鍋起家的呷哺呷哺,中途轉向高端路線,但不夠漂亮的業績,又把它拉回了老本行。

      坐擁7000多家門店的楊國福,同樣難掩其脆弱,2022年兩次沖擊港股上市未果。據餐寶典統計的2024年中國餐飲品類閉店率數據,麻辣燙是前五名之一,種種都讓麻辣燙這位巨頭措手不及,品牌們渴求靠小火鍋畫出新增長曲線。

      小火鍋,卷不動低價了

      大牌們錨定50~60元的價格帶,是一個聰明的選擇。比大火鍋的人均低,又成功避開了“低價漩渦”。小火鍋賽道早已證明:一味降價,只會兩敗俱傷。

      90后張曉東曾在西安某國企工作,后來,辭職回到山東。表姐在家鄉開自助旋轉小火鍋10年了,鍋底咕嚕咕嚕運轉,積累起滾燙的財富。

      在表姐扶持下,2020年,張曉東投資20多萬元開起了自己的小店,他精準復制了表姐的經營模式:100多平方米的門店、30多元的親民價位、精簡到極致的人力配置——沒有專業廚師,也沒有服務員,僅靠自己和母親打理從備餐到清潔的所有環節,就這樣堅持了5年。

      在張曉東看來,自助小火鍋價格低,但客戶要求未必低,要想賺錢,需要極強的成本控制,“比如一顆撒尿牛丸,就有6種價格檔次”。一次批發5斤,成本價從10多塊到40多塊不等。不同的門店,采用的食物類型、級別都不一樣,很多菜品需要一個個試。

      令人驚訝的是,方圓500米之內,和張曉東一同開業的小火鍋就有6家,但當時的他絲毫沒注意對手那么密集,市場容量足夠包容大家心平氣和地做生意,“每家店都有人排隊”。他門店利潤頗為可觀,“比大火鍋低點兒,也能到50%左右”,扣除房租“凈利潤有20%”,半年就把成本收回來了。

      張曉東后知后覺,那段時期就是大家說的風口期。2020年,疫情期間餐飲一人食與性價比形成趨勢,小火鍋行業爆發性增長,天眼查數據顯示,近5年我國新增小火鍋相關企業2.3萬余家,其中2020年、2021年增長最多,分別新增4700多家和4800多家。

      低門檻帶來的繁榮難以持續,擴張快,卷起來也頗為迅速。不到兩年時間,張曉東就感覺到市場情緒變化,周圍的小火鍋店突然一股腦推起優惠券,促銷力度最大的是兩家走自取模式的門店,“發50減20,60減30的券”。

      自取是小火鍋除了自助外,另一大收費模式,主要通過數簽、菜碟來計算價格。在四川經營過數簽小火鍋店的宋海透露,自取定價靈活,食材品質相對好些,而且吃一頓費用和自助比起來,“只貴個10多塊,大部分50元左右能吃飽。”

      消費者沒那么敏感時,對高一點的價格不太計較,但當真卷起來,自取模式往往最先被顧客拋棄。許多小火鍋店將“自取改自助”視為最后一搏。張曉東附近的店也倉促打出“26元管飽”的口號,但這種策略最終被證明是飲鴆止渴。

      “這個定價,扣除房租后根本沒有利潤,”張曉東說,“要賺錢,要么更換便宜點兒的供應商,要么只能找供應商壓價”,對于大部分力量薄弱的個體戶,往往只能選擇前者,事實印證了他的判斷,顧客們去過一次就不去了,普遍反映“那家店味道變了,肉不是冰凍的就是科技”。

      即使降到26元,也未必能保持競爭力,消費者對于低價的追求沒有止境。最后一段時期,張曉東所在街道場景非常魔幻,第一次來的路人會覺得熱鬧非凡,隨便逛幾步就能至少收到2張傳單,聽到小喇叭賣力吆喝攬客,“從26元到19元的都有”,幾天后,客人真想光顧時,迎接他的是緊閉的店門。

      價格戰中,自助小火鍋拼的仍是供應鏈,成年人每頓大概能吃一斤東西,“比的是這部分成本誰低”,張曉東說。只有那些掌握特殊進貨渠道的人才能幸存,他們或是能找到更便宜的貨源,或是以平價拿到更好的食材。

      張曉東的門店存活下來了。除了靠味道留住客人,更關鍵的制勝因素是位置,他選址時愿意多花20%的租金,把門店開在商業街入口處,挨著小區、勞務市場,這是自助商業模式最重要的一點,走量才能賺錢、進而壓低供應商價格。

      一條商業街上小火鍋的興衰沉浮,是整個行業的微縮景觀。當市場陷入過度競爭,巨頭都逃不過下桌。吉野家小火鍋的店面,不到3年,已沒有獨立的門店,只作為菜單上“吉選火鍋”的一個日常菜品存在,下午2點之后售賣。巴奴孵化的桃娘下飯小火鍋,主打30元以下客單價,開放加盟后,門店數不增反降。去年,巴奴完全退出了桃娘股東行列。

      也是在此期間,各地方有一批小火鍋連鎖品牌突圍而出。這批品牌的價格集中于30~60元之間,但低價并非他們唯一的依賴,真正在市場站穩腳跟還是靠鮮明的特色。

      青島品牌“龍歌”,以59.9元定價主打海鮮涮品,4年間門店從11家擴張至100家,成功打入江蘇市場;鄭州起家的“農小鍋”則通過SKU數量制勝,三四十元的均價提供涵蓋涮菜、糕點、炸貨等超百種菜品,已在北京王府井等核心商圈布局156家門店;盛香亭推出轉轉熱鹵,主做鹵味小火鍋,均價50元左右,獲得絕味、騰訊注資。

      盛香亭轉轉熱鹵小火鍋。圖 / 歪歪

      紅餐大數據顯示行業真相:2022年至2024年7月,60~100元、20元以下的的小火鍋數量都顯著降低,只有20~60元區間的小火鍋店在上漲,其中,20~40元區間的小火鍋門店數占比最高,達到30.8%。

      這揭示了小火鍋的商業本質——既不能靠廉價劣質生存,也難以承載過高溢價。真正成功的玩家,都在品質與價格間找到了某種性價比的平衡。

      看不見的對手

      當市場完成第一輪洗牌,餐飲巨頭們才真正開始發力,瞄準的市場縫隙是供應鏈缺陷。

      張顏好幾次坐在小火鍋店里,都感覺沒菜可吃,“很多科技肉,要么煮很久都不老,要么一煮就碎”。一些難得貨真價實的肉,比如炸雞腿,門店只會在飯點提供兩次,出餐口前的幾個人一夾就沒了,張顏問過服務員,對方說雞腿20元左右一袋,一袋40根,估算下來一根雞腿的食材成本在大約0.5元。更讓她感到無語的是,點一個紅湯鍋底,上面只漂浮著一點點油星,“連這都省”。

      餐寶典創始人汪洪棟指出行業現狀,市場總在一邊開店,一邊出清,“比較劣質的小火鍋門店正被淘汰,市場總體是處于做大階段。”品牌們在運營上有較大的優勢,而且小火鍋這類平價餐飲要做得又好又賺錢,最重要的是比拼供應鏈價格,要靠規模化才能將成本降下去,“品牌此前的積累,可以輔助做到這點。”

      與南城香、和府撈面等品牌,將小火鍋作為補充菜品的試水策略不同,海底撈、楊國福等巨頭走得更堅決,“直接獨立門店”,進駐城市核心商圈。

      張曉東也想過將門店搬去當地萬達,找同學一打聽,商圈店投資要80萬以上,還有每月幾萬塊的租金。當下環境再投資,他心里直打鼓,小火鍋是價格低的生意,租金高還要盈利,對人流就有更高要求。關鍵是,自助和其他餐飲不一樣,門店人流少一點就會陷入死亡循環,不僅影響營收,還關乎顧客體驗。

      保鮮是所有自助小火鍋商家的噩夢,肉類擺在旋轉帶上,很容易變壞,“有的半天就餿了”。張曉東遇見過很多次,放久了肉片軟軟的,有點黏稠,“肉質都變了”,客人瞬間沒了胃口,吃幾口就不想吃了。商家們的保鮮手段主要靠盤里大塊冰塊、還有室內空調降溫,但最理想的保鮮是人流量,人足夠多,菜品一上桌,瞬間就能被消耗掉。

      除了人流量能否支撐起門店,品牌做的小火鍋大多數定價在59.9元,落在市面上“天花”板區間,自然需要滿足客人更高的期待。

      海底撈旗下品牌“舉高高自助小火鍋”小程序首頁和楊國福麻辣燙自助小火鍋團購價。圖/ 小程序&美團截圖

      星星也去吃了舉高高,他的胃在一個多小時里,被各種多巴胺色彩的食物填滿,粉色漢堡、櫻花色炸雞、焦黃的海星,還有榴蓮披薩。扶著肚子走出店,本來還想睡個午覺,躺床上半天睡不著,“太撐了”。

      但細細回想,星星覺得舉高高的涮品“有點少”,讓他吃撐的,“多數都是小吃”。涮品里的肉菜以丸子為主,他還是期待能吃到牛羊肉卷之類的菜品。

      大眾點評上,對于小火鍋吐槽也層出不窮,平等地抱怨各個品牌,“菜品多為半成品或凍品,甚至冰都沒化就直接端上桌”,“肉有腥味,炸雞也是涼的”。種種問題使得現階段品牌們擴張都頗為謹慎,舉高高只有5家店,而楊國福只有1家店。

      “小店和大店經營模式不一樣”,汪洪棟說,“習慣經營800平方米以上店面的品牌們,未必能適應小火鍋經營思路”,大門店要服務、要質量,小火鍋是成本、更快的上餐速度。

      汪洪棟預測,小火鍋市場最終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足夠迎來一個細分行業領軍者誕生。對于餐飲行業來說,破千店是一個連鎖品牌的里程碑,目前“圍辣”小火鍋已率先突破千家門店,但似乎陷入“有規模無聲量”的困境。據21世紀經濟報道,比起做品牌,圍辣更像是在“賣設備”,總部對食材把控的能力非常有限。

      誕生行業巨頭的競爭,將發生在小連鎖品牌和大品牌之間。它們定位相似,價格集中在60元左右,有空間保質保量,小連鎖品牌深諳差異性道理,龍歌重金買斷獨家炸雞配方,在每家門店設置現炸工位,去火鍋店吃炸雞,成為消費者的一大記憶點。相比之下,海底撈、楊國福等巨頭,最初能憑借品牌光環獲得天然流量,要留住顧客,門店需要有值得牽掛的東西。

      不過,當前小火鍋們共同敵人是餐飲外賣,快餐化趨勢,“沒有社交屬性的餐飲都很難”,汪洪棟說,它們彼此之間會相互替代,比如盒飯、麻辣燙、面條、自己做飯都是小火鍋競品。

      挺過了競爭最激烈的階段,今年張曉東卻有點迷茫。門店營業額一直在刷新最低紀錄,他看了看周圍門店,也沒有人,他甚至不知道對手在哪兒,連學習的對象都沒有。

      這段時間他朦朧地感覺到,“顧客都點外賣去了”,甚至包括他自己,5塊錢一份的外賣,他忍不住點了份麻辣燙換換口味。美團、餓了么也來找過他很多次,勸他也做外賣,但張曉東納悶,“小火鍋做外賣和冒菜又什么區別?”

      現在做餐飲就是三五年一個流行,汪洪棟感慨:“能把成本收回來的,已經是贏家了。”

      (除汪洪棟外,人物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下一個小火鍋“新王”是誰》21世紀經濟報

      2、《40元,正成為小火鍋的“生死線”!》紅餐網

      3、《狂攬近千億!小火鍋開始清退“雜牌軍”》餐飲老板內參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楊國福

      • 楊國福集團在天津成立企業管理公司,注冊資本1.5億
      • 從“中國非遺”到“全球餐桌”,看“郫都味”如何圈粉“世界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巨頭下場,圍獵自助小火鍋

      小火鍋,卷不動低價了。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文 | 每日人物社 謝韞力

      編輯 | Yang

      運營 | 歪歪

      自助小火鍋并非新鮮事物,早在幾年前,當性價比成為最有效的消費燃料,小火鍋就已順勢沸騰起來。

      現在,這個紅火的賽道,又吸引到了新玩家——海底撈、楊國福等餐飲巨頭都在今年布局了自助小火鍋店,價格均為59.9元,比此前行業里二三十元的單價,要略高一些。

      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約5.1萬家小火鍋門店。除了有名有姓的品牌,剩下的是默默耕耘的個體老板們。小火鍋的入局門檻低,成為了許多年輕人創業第一站,但卻往往不是成功的一站。

      混亂的戰局中,他們的對手不只是彼此,還有高溫中自助菜品保鮮的考驗,和外賣瘋狂補貼下被越來越多人放棄的堂食習慣。

      巨頭下場,圍獵小火鍋

      很長時間里,李雯都對吃自助小火鍋很猶豫,尤其是旋轉的。一盤盤菜品走馬燈一樣從眼前經過,哪怕旁邊放著公用的夾子,但依然能看到有人把自己的筷子伸進轉盤。李雯有點潔癖,實在無法接受幾十個陌生人豎著筷子對同一盤菜挑挑揀揀,“像在和無數不認識的人交換唾沫”。

      所以,哪怕朋友們約了好幾次,她都拒絕了。直到她看見,一些她此前熟悉品牌,也開始做小火鍋,她終于決定去試試。

      今年7月,海底撈旗下品牌“舉高高自助小火鍋”在長沙、寧波等地正式開業;幾乎同時間,楊國福麻辣燙也在青島開出了首家自助小火鍋。就連昔日的“小火鍋之王”呷哺呷哺,部分店面也悄然改成39.9元自助暢吃模式。

      出于對海底撈的信任,李雯走進了舉高高的店面。她特意趕在第一批開餐前到達,進門就挑了出餐口旁邊的位置,都是為了能吃到“不被污染”的食材。店里給每個座位上都放了金銀雙色的食品夾,廣播一直在循環:“請用金色夾熟食,銀色夾生食,不要用筷子夾。”

      不過,大品牌給李雯的安全感,更多的是來自客流保障。她觀察到,白盤子里的菜,一般轉一圈就夾空了,這意味著坐在出餐口的她,每次面對的都是最新鮮的食材。和海底撈一脈相承的是,哪怕是自助,店里也提供了相應的服務,比如扎頭發的頭繩,服務員幫忙打料、端菜。

      當然,這些加起來構成了單人59.9元的價格。和海底撈一樣,楊國福的自助小火鍋也是59.9元。而在此之前,自助小火鍋行業的均價大多在人均二三十元左右。顯然,大品牌們并沒有想打低價戰,更多的是想靠品質或者品牌背書,從小火鍋賽道里分一杯羹。

      自助旋轉小火鍋并非新鮮事物,早在幾年前,性價比成為最有效的消費燃料,低價的小火鍋順勢沸騰起來。當越來越多大火鍋,價位上探至150元,成為火鍋刺客,一口價放心吃的自助小火鍋,撫慰起更多貧窮又孤獨的打工人味蕾。

      張顏是個火鍋愛好者,她將大火鍋形容為“e人”,自帶社交屬性,“人越多,價格A得越少”。但小火鍋就是i人的日常,獨屬于一個人想吃好點兒的時候。她幾次去大火鍋店,都顧慮重重,不敢點沒吃過的東西,“怕浪費”。朋友在場,張顏也不會單點只是自己愛吃的牛蛙,吃來吃去菜系變得十分固定。這時,眼前只屬于自己的小火鍋,給了她自由又冒險的感覺。

      這種錢包、社交自由感,推動小火鍋成為近年少數增長的餐飲賽道。《火鍋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火鍋市場規模達6175億元,同比增長5.6%,高于餐飲行業整體的增速。增長更快的是對低價的需求,2024年末火鍋人均消費已降至70多元——小火鍋恰好完美落在此區間。

      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約5.1萬家小火鍋門店。除了有名有姓的品牌,剩下的是默默耕耘的個體老板們。不需要專業廚師,只要搞定菜品和一套旋轉設備,一家店面就能有模有樣地開起來。因此,小火鍋也成為許多年輕人創業的第一站。在價格上,他們卷得更狠,時常見到9.9元、19.9元的優惠活動。

      與小火鍋上升勢頭形成對比的是,貴價餐飲“基本盤”正在萎縮。海底撈從2024年年中開始,副牌全面開花,烤肉、炸雞、麻辣燙都開了一遍,反響效果不一。靠小火鍋起家的呷哺呷哺,中途轉向高端路線,但不夠漂亮的業績,又把它拉回了老本行。

      坐擁7000多家門店的楊國福,同樣難掩其脆弱,2022年兩次沖擊港股上市未果。據餐寶典統計的2024年中國餐飲品類閉店率數據,麻辣燙是前五名之一,種種都讓麻辣燙這位巨頭措手不及,品牌們渴求靠小火鍋畫出新增長曲線。

      小火鍋,卷不動低價了

      大牌們錨定50~60元的價格帶,是一個聰明的選擇。比大火鍋的人均低,又成功避開了“低價漩渦”。小火鍋賽道早已證明:一味降價,只會兩敗俱傷。

      90后張曉東曾在西安某國企工作,后來,辭職回到山東。表姐在家鄉開自助旋轉小火鍋10年了,鍋底咕嚕咕嚕運轉,積累起滾燙的財富。

      在表姐扶持下,2020年,張曉東投資20多萬元開起了自己的小店,他精準復制了表姐的經營模式:100多平方米的門店、30多元的親民價位、精簡到極致的人力配置——沒有專業廚師,也沒有服務員,僅靠自己和母親打理從備餐到清潔的所有環節,就這樣堅持了5年。

      在張曉東看來,自助小火鍋價格低,但客戶要求未必低,要想賺錢,需要極強的成本控制,“比如一顆撒尿牛丸,就有6種價格檔次”。一次批發5斤,成本價從10多塊到40多塊不等。不同的門店,采用的食物類型、級別都不一樣,很多菜品需要一個個試。

      令人驚訝的是,方圓500米之內,和張曉東一同開業的小火鍋就有6家,但當時的他絲毫沒注意對手那么密集,市場容量足夠包容大家心平氣和地做生意,“每家店都有人排隊”。他門店利潤頗為可觀,“比大火鍋低點兒,也能到50%左右”,扣除房租“凈利潤有20%”,半年就把成本收回來了。

      張曉東后知后覺,那段時期就是大家說的風口期。2020年,疫情期間餐飲一人食與性價比形成趨勢,小火鍋行業爆發性增長,天眼查數據顯示,近5年我國新增小火鍋相關企業2.3萬余家,其中2020年、2021年增長最多,分別新增4700多家和4800多家。

      低門檻帶來的繁榮難以持續,擴張快,卷起來也頗為迅速。不到兩年時間,張曉東就感覺到市場情緒變化,周圍的小火鍋店突然一股腦推起優惠券,促銷力度最大的是兩家走自取模式的門店,“發50減20,60減30的券”。

      自取是小火鍋除了自助外,另一大收費模式,主要通過數簽、菜碟來計算價格。在四川經營過數簽小火鍋店的宋海透露,自取定價靈活,食材品質相對好些,而且吃一頓費用和自助比起來,“只貴個10多塊,大部分50元左右能吃飽。”

      消費者沒那么敏感時,對高一點的價格不太計較,但當真卷起來,自取模式往往最先被顧客拋棄。許多小火鍋店將“自取改自助”視為最后一搏。張曉東附近的店也倉促打出“26元管飽”的口號,但這種策略最終被證明是飲鴆止渴。

      “這個定價,扣除房租后根本沒有利潤,”張曉東說,“要賺錢,要么更換便宜點兒的供應商,要么只能找供應商壓價”,對于大部分力量薄弱的個體戶,往往只能選擇前者,事實印證了他的判斷,顧客們去過一次就不去了,普遍反映“那家店味道變了,肉不是冰凍的就是科技”。

      即使降到26元,也未必能保持競爭力,消費者對于低價的追求沒有止境。最后一段時期,張曉東所在街道場景非常魔幻,第一次來的路人會覺得熱鬧非凡,隨便逛幾步就能至少收到2張傳單,聽到小喇叭賣力吆喝攬客,“從26元到19元的都有”,幾天后,客人真想光顧時,迎接他的是緊閉的店門。

      價格戰中,自助小火鍋拼的仍是供應鏈,成年人每頓大概能吃一斤東西,“比的是這部分成本誰低”,張曉東說。只有那些掌握特殊進貨渠道的人才能幸存,他們或是能找到更便宜的貨源,或是以平價拿到更好的食材。

      張曉東的門店存活下來了。除了靠味道留住客人,更關鍵的制勝因素是位置,他選址時愿意多花20%的租金,把門店開在商業街入口處,挨著小區、勞務市場,這是自助商業模式最重要的一點,走量才能賺錢、進而壓低供應商價格。

      一條商業街上小火鍋的興衰沉浮,是整個行業的微縮景觀。當市場陷入過度競爭,巨頭都逃不過下桌。吉野家小火鍋的店面,不到3年,已沒有獨立的門店,只作為菜單上“吉選火鍋”的一個日常菜品存在,下午2點之后售賣。巴奴孵化的桃娘下飯小火鍋,主打30元以下客單價,開放加盟后,門店數不增反降。去年,巴奴完全退出了桃娘股東行列。

      也是在此期間,各地方有一批小火鍋連鎖品牌突圍而出。這批品牌的價格集中于30~60元之間,但低價并非他們唯一的依賴,真正在市場站穩腳跟還是靠鮮明的特色。

      青島品牌“龍歌”,以59.9元定價主打海鮮涮品,4年間門店從11家擴張至100家,成功打入江蘇市場;鄭州起家的“農小鍋”則通過SKU數量制勝,三四十元的均價提供涵蓋涮菜、糕點、炸貨等超百種菜品,已在北京王府井等核心商圈布局156家門店;盛香亭推出轉轉熱鹵,主做鹵味小火鍋,均價50元左右,獲得絕味、騰訊注資。

      盛香亭轉轉熱鹵小火鍋。圖 / 歪歪

      紅餐大數據顯示行業真相:2022年至2024年7月,60~100元、20元以下的的小火鍋數量都顯著降低,只有20~60元區間的小火鍋店在上漲,其中,20~40元區間的小火鍋門店數占比最高,達到30.8%。

      這揭示了小火鍋的商業本質——既不能靠廉價劣質生存,也難以承載過高溢價。真正成功的玩家,都在品質與價格間找到了某種性價比的平衡。

      看不見的對手

      當市場完成第一輪洗牌,餐飲巨頭們才真正開始發力,瞄準的市場縫隙是供應鏈缺陷。

      張顏好幾次坐在小火鍋店里,都感覺沒菜可吃,“很多科技肉,要么煮很久都不老,要么一煮就碎”。一些難得貨真價實的肉,比如炸雞腿,門店只會在飯點提供兩次,出餐口前的幾個人一夾就沒了,張顏問過服務員,對方說雞腿20元左右一袋,一袋40根,估算下來一根雞腿的食材成本在大約0.5元。更讓她感到無語的是,點一個紅湯鍋底,上面只漂浮著一點點油星,“連這都省”。

      餐寶典創始人汪洪棟指出行業現狀,市場總在一邊開店,一邊出清,“比較劣質的小火鍋門店正被淘汰,市場總體是處于做大階段。”品牌們在運營上有較大的優勢,而且小火鍋這類平價餐飲要做得又好又賺錢,最重要的是比拼供應鏈價格,要靠規模化才能將成本降下去,“品牌此前的積累,可以輔助做到這點。”

      與南城香、和府撈面等品牌,將小火鍋作為補充菜品的試水策略不同,海底撈、楊國福等巨頭走得更堅決,“直接獨立門店”,進駐城市核心商圈。

      張曉東也想過將門店搬去當地萬達,找同學一打聽,商圈店投資要80萬以上,還有每月幾萬塊的租金。當下環境再投資,他心里直打鼓,小火鍋是價格低的生意,租金高還要盈利,對人流就有更高要求。關鍵是,自助和其他餐飲不一樣,門店人流少一點就會陷入死亡循環,不僅影響營收,還關乎顧客體驗。

      保鮮是所有自助小火鍋商家的噩夢,肉類擺在旋轉帶上,很容易變壞,“有的半天就餿了”。張曉東遇見過很多次,放久了肉片軟軟的,有點黏稠,“肉質都變了”,客人瞬間沒了胃口,吃幾口就不想吃了。商家們的保鮮手段主要靠盤里大塊冰塊、還有室內空調降溫,但最理想的保鮮是人流量,人足夠多,菜品一上桌,瞬間就能被消耗掉。

      除了人流量能否支撐起門店,品牌做的小火鍋大多數定價在59.9元,落在市面上“天花”板區間,自然需要滿足客人更高的期待。

      海底撈旗下品牌“舉高高自助小火鍋”小程序首頁和楊國福麻辣燙自助小火鍋團購價。圖/ 小程序&美團截圖

      星星也去吃了舉高高,他的胃在一個多小時里,被各種多巴胺色彩的食物填滿,粉色漢堡、櫻花色炸雞、焦黃的海星,還有榴蓮披薩。扶著肚子走出店,本來還想睡個午覺,躺床上半天睡不著,“太撐了”。

      但細細回想,星星覺得舉高高的涮品“有點少”,讓他吃撐的,“多數都是小吃”。涮品里的肉菜以丸子為主,他還是期待能吃到牛羊肉卷之類的菜品。

      大眾點評上,對于小火鍋吐槽也層出不窮,平等地抱怨各個品牌,“菜品多為半成品或凍品,甚至冰都沒化就直接端上桌”,“肉有腥味,炸雞也是涼的”。種種問題使得現階段品牌們擴張都頗為謹慎,舉高高只有5家店,而楊國福只有1家店。

      “小店和大店經營模式不一樣”,汪洪棟說,“習慣經營800平方米以上店面的品牌們,未必能適應小火鍋經營思路”,大門店要服務、要質量,小火鍋是成本、更快的上餐速度。

      汪洪棟預測,小火鍋市場最終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足夠迎來一個細分行業領軍者誕生。對于餐飲行業來說,破千店是一個連鎖品牌的里程碑,目前“圍辣”小火鍋已率先突破千家門店,但似乎陷入“有規模無聲量”的困境。據21世紀經濟報道,比起做品牌,圍辣更像是在“賣設備”,總部對食材把控的能力非常有限。

      誕生行業巨頭的競爭,將發生在小連鎖品牌和大品牌之間。它們定位相似,價格集中在60元左右,有空間保質保量,小連鎖品牌深諳差異性道理,龍歌重金買斷獨家炸雞配方,在每家門店設置現炸工位,去火鍋店吃炸雞,成為消費者的一大記憶點。相比之下,海底撈、楊國福等巨頭,最初能憑借品牌光環獲得天然流量,要留住顧客,門店需要有值得牽掛的東西。

      不過,當前小火鍋們共同敵人是餐飲外賣,快餐化趨勢,“沒有社交屬性的餐飲都很難”,汪洪棟說,它們彼此之間會相互替代,比如盒飯、麻辣燙、面條、自己做飯都是小火鍋競品。

      挺過了競爭最激烈的階段,今年張曉東卻有點迷茫。門店營業額一直在刷新最低紀錄,他看了看周圍門店,也沒有人,他甚至不知道對手在哪兒,連學習的對象都沒有。

      這段時間他朦朧地感覺到,“顧客都點外賣去了”,甚至包括他自己,5塊錢一份的外賣,他忍不住點了份麻辣燙換換口味。美團、餓了么也來找過他很多次,勸他也做外賣,但張曉東納悶,“小火鍋做外賣和冒菜又什么區別?”

      現在做餐飲就是三五年一個流行,汪洪棟感慨:“能把成本收回來的,已經是贏家了。”

      (除汪洪棟外,人物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下一個小火鍋“新王”是誰》21世紀經濟報

      2、《40元,正成為小火鍋的“生死線”!》紅餐網

      3、《狂攬近千億!小火鍋開始清退“雜牌軍”》餐飲老板內參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日本三级亚洲三级|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av与日韩av在线| 久热这里只精品99国产6-99RE视…| 国产熟妇久久777777|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 精品国产成人午夜福利|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不卡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网站一区在线| 国产乱色熟女一二三四区| 成人网站网址导航| 成人做爰视频www| 一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观看 |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精品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 国产精品中文第一字幕| 日韩无人区码卡1卡2卡|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 亚洲中文字幕有综合久久|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亚洲a片v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 亚洲精品久久婷婷丁香51| 麻豆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米泉市| 亚洲综合区激情国产精品| 成人午夜av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国产字幕高潮|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美女裸体黄网站18禁止免费下载| 777米奇影视第四色| 亚洲综合网中文字幕在线|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