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千億級潛力的產業賽道,郵輪經濟成為沿海城市新一輪競逐領域。
10月9日,第十五屆全運會與殘特奧會火種在廣州南沙區成功采集,與往屆不同,本屆火種首次取自南海1522米深海的可燃冰。圍繞十五運,南沙在同日開展招商推介活動。
郵輪經濟是重點招商產業之一。南沙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依托國際郵輪母港投運、深中通道通車等關鍵節點,南沙輻射人口超7000萬,形成“一小時灣區生活圈”。
愛達郵輪方面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將進一步加大華南市場布局,今年年底,“愛達·地中海”號將從南沙郵輪母港開啟商業運營,航線覆蓋香港、日本沖繩及越南等地;“愛達·花城”號在明年底完工交付后,也將專注服務廣州航線。
愛達郵輪是由中國船舶集團與嘉年華集團于2018年在中國成立的合資公司,其“愛達·魔都”號為首艘國產大郵輪。此外,公司還擁有“愛達·地中海”號和建造中的“愛達·花城”號。2024年,愛達郵輪完成運營84航次,運輸出入境旅客達60萬人次,旅客數量占全國國際郵輪市場總量的40%。隨著2026年“愛達·花城”號投入運營后,愛達郵輪將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郵輪運營公司。
郵輪經濟具有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特點,有助于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政策層面紛紛加碼。3月發布的商務部《關于支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持具備條件的城市加強國際郵輪母港配套設施建設,推動“郵輪+”業態創新,打通從船上到岸上的消費場景。5月,廣東發布《關于促進“入境購”的若干措施》,推動郵輪游艇經濟消費是8條措施之一。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向界面新聞分析指,郵輪經濟之所以被重視,一方面是產業本身呈現高增速,另一方面是疫情后消費相對承壓下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例如這種新型旅游方式能撬動銀發經濟。加上郵輪業涉及制造業、服務業多方面,也有助于創造就業崗位。
曾剛表示,從經濟帶動效應來看,服務業也比制造業更高。例如汽車大約是1:6,投入1塊錢可以撬動6塊錢的價值,而郵輪業超過1:10,郵輪本身投入1塊錢,產業鏈延伸的效益超過10塊錢。
“國內或鄰近的東亞、東南亞,這些短途航線是目前國內郵輪發展的一個方向。如果說以前中國發展郵輪行業有點‘搭便車’的意味,需要借助國際郵輪拉動旅游,而現在我們開始具備制造、運營、管理、維護的自主能力,甚至能形成以中國為中心向外拓展的新態勢。不過,相應的配套體系,例如岸上服務、船員和旅客服務,也在摸索當中。”曾剛說。
作為全國三大船舶制造中心之一,廣州在船舶配套和維保方面具備基礎,郵輪母港所在的南沙就聚集了廣船國際、中船龍穴島基地、黃埔文沖等船舶及裝備研發設計機構及制造廠。其中,廣船國際已掌握了豪華客滾船設計和建造技術,并建立了內裝材料國產化產業鏈和供應鏈。廣船國際總經理周旭輝此前告訴界面新聞,正推動中國船舶集團內各配套系統和設備在國際高端豪華客滾船上的應用,并在船里配置由兄弟企業研發的國產化設備。
界面新聞梳理發現,廣州郵輪產業發展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6年以前,市場基本空白,由于缺乏專業的郵輪泊位,廣州無法作為母港接送旅客出國旅游。
第二階段是2016年-2019年,以試運營為主,南沙三期集裝箱碼頭進行改造后調整為臨時郵輪碼頭開展國際郵輪業務,這一期間呈現高增速增長,廣州連續4年郵輪旅客吞吐量保持全國第三、華南第一的水平,累計接待進出港旅客達到166.59萬人次,在全國郵輪市場維持著10%左右的占有率。
2019年11月至今為第三階段,隨著南沙國際郵輪母港(一期)建成并投入試運營,廣州具備大規模發展郵輪經濟的基建配套。從港口條件來看,南沙郵輪母港是華南片區規模最大的國際郵輪港口綜合體,設計標準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2.5萬噸郵輪;年設計通過能力達75萬人次,硬件設施甚至更優于上海、天津等郵輪港口。
疫情后,隨著2024年12月“愛達·地中海”號成功首航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廣州郵輪旅游進入常態化運營。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累計運營26個航次,出入境旅客超14萬人次,帶動消費超5億元。計劃以廣州為母港的“愛達·花城”號是愛達郵輪旗下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預計在2027年開啟國際航線。相比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第二艘郵輪總噸位更大、長度更長,房間數增加至2144間。
曾剛認為,國內港口規模比較大,但從產業鏈的價值鏈上來看,往高端化發展還需要時間。此外,華南母港如果能跟長江口、華北聯動起來,形成網絡態勢而不是單獨的點與點,效果會更好,“例如華南的航線重點在東南亞地區,華東的優勢則是日本、韓國,船只、客源、技術、運營和維護能力等可以共享,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形成聯動效益。”
為了促進郵輪經濟發展,旅行入境、邊檢通關方面的開放和優化力度也在加大。2024年5月,廣州南沙郵輪口岸正式實施外國旅游團入境免簽15天政策,也獲批成為廣東省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入境口岸。
為了提升通關效率,廣州已推行大型郵輪境外隨船查驗模式,根據船期安排和載客數量,提前為旅客辦理邊檢手續;在優化旅客邊檢手續辦理上,對乘坐同一航次郵輪入出境的旅客可免蓋入出境驗訖章、免填外國人入境卡。
在郵輪航次停靠港口的1至2天內,不僅吸引游客到訪城市旅游,還會催生港口服務、物資補給、船舶維修等多方面產業需求。而中國港口在郵輪物資供應領域存在顯著提升空間,對于一艘13萬噸級的大型國際郵輪,每航次的食品、酒店用品等船供物資采購總額接近100萬美元,但這些物資中僅約10%在中國港口采購。
廣州也從國際郵輪靠港補給上做文章。距離南沙郵輪母港約25公里處是廣州南沙保稅港區,后者可為母港提供保稅倉儲的硬件支撐,滿足郵輪船供需求。今年3月,一批貨值約118萬元的保稅商品從南沙綜合保稅區運至母港,直接供應“愛達·地中海號”郵輪,補給郵輪上的免稅商店。這是自《國際郵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靠港補給的規定》正式施行以來,廣東省內首單郵輪直供物資,標志著免稅商品直供郵輪的供貨模式在廣州落地。
圍繞與郵輪旅游相關的餐飲、消費等環節,南沙也在加大招商力度。10月9日,南沙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在推介會上表示,在首店支持上,國際、港澳、本土餐飲品牌在南沙設立首店且單家門店投資總額超過100萬,最高補貼100萬;在支持商業綜合體升級改造上,升級工程涉及商業面積大于1萬平米項目投資額超1000萬,按項目投資額10%補貼、最高補貼2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