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港股市場一則公告引發關注。零跑汽車(9863.HK)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及股東傅利泉以每股63.19港幣均價完成新一輪增持,累計金額達8.5億港幣。這也是也朱江明兩年內第三次出手增持。
此前,朱江明等曾于2024年8月完成近3億元人民幣增持,2025年4月宣布超3億港幣增持。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價格戰”洗牌的背景下,零跑管理層再次以真金白銀傳遞信號,這種資金注入更顯戰略價值。
增持行為在資本市場向來具有多重解讀維度。管理層增持,本質上是資本市場的信號博弈。
從企業生命周期視角觀察,成熟期企業的增持往往指向幾項核心訴求,一方面,通過“低吸高拋”修復市值偏離度,另一方面,釋放股權穩定信號以平抑市場波動。此外,還能為后續融資、并購預留操作空間。
而從資本運作角度看,企業增持資金來源與融資節奏同樣值得關注。
外界有分析認為,在零跑多輪融資同時,“融資-增持”的組合拳向市場釋放了三重信號,其一,企業現金流健康度足以支撐技術投入與產能擴張;其二,股權結構穩定,創始團隊無短期套現壓力;其三,管理層對未來盈利能力具有強確定性判斷。
這種資本操作與經營成果的正向循環,為投資者提供了雙重驗證路徑。零跑汽車于8月發布的2025年半年報顯示,這家成立僅十年的車企,首次實現半年度凈利潤轉正,毛利率提升至14.1%,成為第二家盈利的“新勢力”車企。
在盈利的同時,零跑汽車在交付數據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2025年前三季度,零跑累計交付近40萬輛,連續7個月領跑“新勢力”榜單。9月單月交付更是突破6萬大關,創中國“造車新勢力”紀錄。9月25日,零跑汽車第100萬輛整車下線,標志著中國第二個達成百萬下線的“新勢力”車企誕生。
“量利雙增”的態勢,也讓外界對零跑"技術-產品-成本"三角模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
在技術端,通過全域自研戰略已形成規模效應;在產品端,完善ABCD四個平臺,形成完整矩陣,覆蓋5至30萬價格帶;在成本端,通過供應鏈創新,形成隱性競爭力。技術創新驅動效率提升,零跑正在重塑“新勢力”車企的競爭維度。
零跑的十年發展軌跡,不僅是中國“新勢力”車企從生存到突圍的完整解決方案,更是全球造車范式迭代的微觀鏡像。
這家企業用技術實用主義扭轉了行業質疑,以“慢即是快”的長期主義邏輯,重新定義了“新勢力”價值創造公式。
朱江明堅持的“技術實用主義”在2021年后顯現威力,C11以15萬元左右起售價直擊中端市場,2024年C16六座SUV延續“好而不貴”策略,通過精準定價與功能創新逐步建立品牌認知。
外界有觀點認為,這種策略轉型的本質,根源在是抓住了中國新能源市場“橄欖型”消費結構,零跑選擇以“技術平權”理念布局主流價格段,形成差異化競爭,并獲得巨大成功。

2025年10月16日,零跑汽車在上海浦東美術館發布旗艦車型D19,標志著其正式開啟高端市場布局。
這款車長超過5.2米、擁有80.3kWh大容量電池、全時四驅三電機系統的豪華SUV,通過全域自研電驅架構實現成本控制,定價策略鎖定30萬元級價格帶,卻直接切入40至50萬元車型的核心利潤區。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D19的高端化,并非簡單參數堆砌,而是通過"技術嫁接"實現精準突破,將全域自研電驅系統與采埃孚、博世等頂級供應商的底盤技術融合,在保證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實現性能躍升。
外界期待,零跑采用”自研+外采”的協同創新模式,快速重塑“新勢力”的技術與成本路線圖。而這種“技術+性能”的組合拳,或將重構新能源高端市場的產品價值體系。
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經歷深度洗牌。從“新勢力”銷量冠軍到盈利標桿,零跑用十年時間驗證了一個命題,在新能源汽車紅海競爭中,技術實用主義與成本控制能力同樣重要。而D19的高端化嘗試,開辟了另一條道路,不依賴品牌溢價,而是通過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重構價值錨點。
朱江明在D19發布會后表示,“零跑會堅持我們一貫的理念,好而不貴。”或許這正是他成功背后的密碼。零跑正在用實踐證明,在技術、成本與市場之間,存在第三條道路。這條路沒有捷徑,但足夠堅實。
“汽車是長期的馬拉松,誰跑到最后現在也不一定。”他這樣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