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隨著新一代Robotaxi投入運營,廣州自動駕駛廠商小馬智行將結束“投一輛虧一輛”情況,進入“自我造血”階段。
11月5日,小馬智行宣布,第七代Robotaxi正式在廣州、深圳等地投入運營。
基于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方案,小馬智行與主機廠合作孵化了廣汽埃安霸王龍、北汽極狐阿爾法T5、豐田鉑智4X等3款Robotaxi。根據規劃,前兩款車型已落地運營,第三款車型將在明年推出。
小馬智行副總裁、廣深研發中心負責人莫璐怡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投放數量方面,“11月初會從小幾十臺開始,陸陸續續增加,到年底會有幾百臺第七代車輛在路上對外運營。”
界面新聞乘坐體驗發現,對比現役的第五代和第六代車型,第七代車型做了一定改進,例如開放了副駕位、增加藍牙解鎖功能。

莫璐怡提及,在政策和場景開放上,廣州和深圳為自動駕駛提供了前沿環境,廣州是最早落地無人駕駛商業化運營的城市,深圳則最早開放核心城區,目前車輛已經在南山、寶安等城區行駛。
“大灣區還有另一個特別之處,區域內呈現一體化發展,廣州、深圳和珠海正在落地自動駕駛互聯互通的政策,為跨城市出行需求提供了前提。”莫璐怡說。
去年12月,大灣區四地放開智能網聯汽車資格互認,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深圳前海、深圳寶安共同簽署了《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試點互認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打破了自動駕駛車輛無法跨地區運營、資格無法互認的問題。小馬智行成為首批試點互認企業之一。
“現在廣州也好,深圳也好,獲取牌照、車輛檢測等結果,不僅是港澳,海外很多機構也會部分認可。從研發落地、不同等級牌照、對外載客到混行試點,廣州的模式也成為一種規范。”莫璐怡表示。
每增加一臺車都能“養活自己”
今年以來,擴大車隊規模和運營范圍是Robotaxi行業的投入重點。
與前幾代車型比較,小馬智行第七代車型的最大不同在于打通了商業閉環。小馬智行副總裁、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寧向界面新聞表示,該車型可真正意義上實現運營的盈虧平衡,這使得車輛的投放不再等同于“燒錢”,推動公司實現Robotaxi單位經濟模型(UE)轉正,自我造血的商業模式即將成立,“第七代從設計伊始,目標就是實現一個真正能賺錢的車隊。”
過往,小馬智行并未激進擴張Robotaxi規模,很大原因在于車型的商業模型仍然虧損。財報顯示,2025年二季度,小馬智行實現營收2145.5萬美元,同比增長75.9%;凈虧損為5326.3萬美元,虧損幅度較2024年同期擴大72.1%。
第七代車型實現邊際貢獻轉正,很大程度來源于其成本下降。相較于第六代,第七代實現了約70%的成本下降。這為大規模投放和商業模式成立提供了前提。
張寧透露,公司戰略通常按照三年為周期進行規劃,第七代車在2023年就開始內部立項和討論,“我們會測算一款車的投放,在五、六年的全生命周期里,收入端是多少錢,運營、維護、能源消耗又要花多少錢,再倒推出整車的BOM成本需要控制在什么范圍。”
自動駕駛套件成本中,計算單元、激光雷達等占了大頭。張寧舉例,域控制器相較于上一代有80%左右的成本下降,這是無人駕駛的大腦,由小馬智行自研,通過車規級芯片實現降本。以計算單元為例,小馬智行采用4塊英偉達Orin芯片設計出計算單元,成本有大幅減少。
全車規級設計是這一代車輛的一大亮點,所有的傳感器、零部件、計算單元、計算芯片都做到了車規級。這些組件被行業廣泛使用因而成本大幅下降,也意味著質量更高、壽命更長。這也是全球首個基于車規級SoC芯片實現L4級全場景自動駕駛的Robotaxi車型。
“但為了讓自動駕駛算法能在車規級芯片中跑起來,我們也在算法能力上做了大量優化,對模型進行極致壓縮。算力雖然是往回收的,不過第七代車輛跟第五代、第六代同樣擁有處理復雜場景的能力。”莫璐怡告訴界面新聞,這是第七代車真正的技術突破之一,以更低成本的硬件實現L4級無人駕駛,這一點類似于年初火爆的Deepseek,表現不亞于ChatGPT,但是算力要求低了很多。
此外,產業鏈上游降本也傳導到下游形成紅利。莫璐怡提到,激光雷達成本下降幅度達到60%-70%。
而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來看,相同的設計和產品,其成本還會隨著規模上量而下降。張寧分析指,硬件BOM成本有很大的下降空間來自規模化生產,從100臺車到數百臺能夠降本70%,而從千臺車到萬臺車還有更多下降空間。此外,規模化運營也能減少成本,一旦跑通了整套車隊管理系統,密度增加后能形成規模經濟。加上采用車規級設計,車輛長期運營和維護成本也能大幅下降。
根據公司10月更新的港股招股書,Robotaxi車輛規模已增至約720臺。到今年年底,車隊規模將達到1000臺。
Robotaxi在生命周期內能產生正向毛利潤,每增加一輛車,至少不會虧錢——這是大規模擴張的核心標準之一。
以1000臺車為關鍵節點,張寧認為,這是車隊運營盈虧平衡的起點,“意味著一臺車背負著自己的硬件成本去打工,每天掙回來的錢,在它的生命周期里是打平的。以1000臺車作為起點,每增加一臺車都能‘養活自己’。”
進一步開拓城區場景
目前,小馬智行第七代車型在陸續量產下線中。莫璐怡提到,北汽車型已經有300多臺下線,廣汽也有“小幾百臺”。接下來車輛部署聚焦在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
根據公司第二季度財報,Robotaxi板塊增速明顯。上半年收入達325.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32萬元),同比大幅增長178.8%。乘客車費收入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實現約800%和超300%的同比飆升。
港股招股書顯示,從今年年初到10月底,小馬智行Robotaxi總單量為42.6萬單,累計注冊用戶數達53.2萬人。2024全年小馬智行Robotaxi總單量為32.9萬單,2024年底累計注冊用戶數達27萬人。
截至10月21日,公司Robotaxi規模達到726輛,其中商業運營的Robotaxi為202輛,每輛商業運營的自動駕駛車輛單日營收為27.4美元,而去年底這一數字為13.8美元。
莫璐怡透露,現在Robotaxi每日單量接近20單。今年接下來的兩個月,計劃以周為單位周期陸續新增運營車輛。相對應的,盈虧平衡的目標是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的時間點。
張寧提到,在北上廣深之外的地方,目前策略下不會投放自有車輛,會選擇跟合作伙伴探索這些新的城市。
現階段,車輛商業化運營的范圍拓展集中在一線城市。從運營端來看,第七代車型按照全場景能力來設計。張寧提到,意味著這一代車型支持普通的城區場景,后續也會逐步往更靠近市中心的區域拓展。像在深圳,車輛已經在南山和寶安等核心城區提供服務。
這也對車輛應對緊急情況提出了更高要求。張寧告訴界面新聞,例如針對行車過程中“鬼探頭”,會考慮通過車內屏幕或揚聲器,甚至是摁喇叭,跟外界交互。
針對收費,莫璐怡提及,在廣州、深圳,車輛會對標滴滴快車的價位進行收費,整體收費會基于里程和時長兩個維度。不同的時間段里,供需存在差異,因此價格可能也略有差異。
“我們不會跟網約車進行低價競爭,希望用戶是為高品質出行而買單。所以自身的定價不會做得特別低。”莫璐怡提到,對標市場定價,第七代車型也有意選擇了一款價位在15萬上下的MPV為標準車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