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47屆東盟峰會期間,一場看似簡單的汽車成果展示,卻成為觀察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汽車產業重構的絕佳窗口。10月2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與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共同參觀了吉利汽車與寶騰最新的合作車型,全新寶騰Saga和寶騰e.MAS 5。
這兩款車型選擇在此次會議上首次公開展示,意在凸顯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長期穩定的經貿合作伙伴關系。安瓦爾在個人社交媒體上指出,這兩款車型是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親密友誼的有力象征,也是我們共同致力于深化汽車發展和技術創新領域戰略合作的承諾體現。
“這一合作伙伴關系繼續蓬勃發展,這反映出我們雙方不僅決心在汽車行業取得進步,還致力于在數字經濟、綠色能源和智能化交通等新興領域取得進展,從而進一步鞏固馬來西亞作為東盟地區汽車價值鏈關鍵樞紐的地位。”安瓦爾總理表示。

作為馬來西亞民族汽車品牌,寶騰曾一度陷入低谷,而在與吉利汽車達成深度合作的8年期間,它得以復蘇,并迅速轉變成為東盟最具創新性的代表性企業。寶騰也成為中馬合作、一帶一路的一張代表性名片。
此次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新車型發布,本身就是一種高規格背書。對于馬來西亞,這代表國家轉型方向得到外部先進能力支持;對于中國,這展示了以開放合作推動區域共同繁榮的堅定意志。在地緣政治相對更為復雜的當下,吉利與寶騰的合作模式成為了跨國協同能力共建的極佳樣本。
吉利寶騰模式成為一帶一路合作的時代標桿
今年恰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2周年,中國已與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其中,東盟作為“一帶一路”最具活力的合作方,雙方在產業互聯與經貿往來方面已形成高度互補的共同體格局。中國連續16年成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東盟連續5年保持中國最大貿易伙伴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在吉隆坡簽署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將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全面納入合作框架,實現“一帶一路”倡議與區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耦合,為構建更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夯實制度基礎。
汽車產業是雙方貿易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的技術創新與東盟的產業升級需求高度契合。而吉利與寶騰的合作是雙方產業協作的代表性成果,不僅推動馬來西亞汽車工業邁向電動化、智能化,更通過研發體系共建、供應鏈協同、人才培養等方式,探索出一條區域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馬來西亞曾被譽為東南亞最早推動本土汽車工業崛起的國家,但在全球化和市場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其汽車產業一度遇到轉型瓶頸。2017年吉利戰略入股馬來西亞國民品牌寶騰,并全面主導經營管理。在此之前,寶騰已經連續9年虧損,平均每年虧損16億令吉特。
不同于傳統的替代式并購,吉利汽車打造了“產品、技術、人才、管理”全產業鏈輸出的寶騰模式,全面提升了寶騰本土創新能力。在入股后,吉利汽車直接引入了整套模塊化架構和電動化、智能化技術體系,讓寶騰從“組裝廠”變成了能開發新車型的現代化汽車公司。

在燃油車領域,吉利汽車支持寶騰開發新一代AMA(Advanced Modular Architecture)平臺。基于該平臺打造的全新車型將于今年底正式上市,用以接替已經銷售逾十年的SAGA。這一車型不僅代表寶騰自主研發體系的升級,更是中馬聯合打造的“國民車”換代工程。
吉利汽車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還有供應鏈體系的全套經驗。從中國延伸到東盟市場的零部件協同,讓寶騰獲得了成本控制優勢。以往寶騰很多零部件要靠進口,成本高、交付慢。現在有了中馬聯合采購機制、統一質控標準,生產效率和良品率都有顯著提升。
據悉,寶騰的供應商體系擴展至238家,自2018年以來已有28家全球供應商進入馬來西亞。這帶來10余項關鍵技術落地和超過15萬個價值鏈就業崗位。研發資源同樣加速整合。寶騰首個海外研發中心落地中國寧波,研發體系開始與吉利汽車深度接軌。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寶騰從2019年扭虧為盈,到2018至2024年連續六年穩居市場第二,再到2025年前三季度超過12萬輛的銷量成績。
新能源新時代,寶騰走向電動化新未來
吉利與寶騰的入股合作,不僅是商業并購成功的故事,也是中國汽車企業能力外溢的典型樣本。寶騰也從一家被動依賴的本地汽車公司,轉變為能參與區域競爭的自主主體。而這樣的故事還延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
能源轉型是雙方共同面對的時代命題。東盟諸國汽車消費快速增長,新能源滲透率卻長期偏低。中國電動車技術成熟、產業鏈完備,東盟具備本地制造追趕需求,這種互補性為汽車產業合作提供了天然基礎。
吉利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代表性企業,其以汽車產業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為核心,積極踐行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用戶出行生活。2025年前三季度,吉利總銷量295萬輛,同比增長29%;新能源銷量159萬輛,同比增長68%,新能源滲透率54%,總銷量及新能源銷量均創歷史新高。
吉利先進的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同樣落地在寶騰上,并幫助寶騰完成從燃油車到新能源的未來轉型。2024年,寶騰推出首款純電動車型e.MAS 7,標志著馬來西亞電動出行時代的開啟。該車型憑借迅速成為市場爆款,連續三個月蟬聯馬來西亞電動車銷量冠軍,單車型市場占有率高達26%。

2025年9月,寶騰在霹靂州丹戎馬林建成了馬來西亞首座純電動汽車工廠,并已正式投產電動車型e.MAS 7。該車型第二款電動車型e.MAS 5也即將投產。這座電動工廠初期年產能2萬輛,未來擴展至4.5萬輛。
工廠的落成被視為馬來西亞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里程碑,安瓦爾總理親自出席揭幕儀式,并指出:“這是馬來西亞新能源發展的里程碑,標志著國家汽車工業邁入全新階段。”
此次東盟峰會上首發的兩款新車,更像是國家之間合作的可視化成果。全新寶騰Saga代表傳統燃油車煥新能力,e.MAS 5則展示電動化時代的未來布局。二者共同指向寶騰正在重塑東盟汽車工業的產業地位,也在向外界展示吉利寶騰先進的合作模式。
馬來西亞當地媒體報道稱,“今天公開展示寶騰即將推出的兩款車型,反映了寶騰與吉利控股集團合作在推動寶騰轉型成為一家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汽車公司方面的成功。”
不止于寶騰,吉利汽車以科技創新賦能東盟汽車工業
吉利與寶騰的合作,不僅重塑了一家馬來西亞傳統車企的競爭力,更以科技創新和體系能力推動了當地汽車產業的整體升級。2024年,吉利控股集團憑借優勢資源,基于寶騰項目的成功經驗,推進馬來西亞丹戎馬林汽車高科技谷(Automobile High-Tech Valley)項目,讓中馬兩國產業合作進入到全新時代。
這一重要項目也被馬來西亞政府列入“第十三個馬來西亞計劃” 重點工程,承載著國家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使命。按照規劃,到2035年這里將形成50萬輛整車產能(50%出口)、100萬套零部件供應體系(50%服務全球),成為研發+制造+出口三位一體的全產業鏈樞紐。
AHTV還將突破了傳統工業園區的局限,構建“產、學、研、城” 融合發展的生態體系。這種模式帶來的不僅是產業升級,更是區域經濟的全面激活。據悉,該項目或將直接創造超5萬個就業崗位,帶動上下游產業新增就業10萬個,與寶騰已形成的15萬個就業崗位形成疊加效應。
AHTV不僅是馬來西亞汽車產業現代化的重要工程,也承載著區域一體化的新使命。依托吉利在新能源汽車、電池、電驅、芯片及軟件等領域的創新能力,AHTV項目同樣成為中國與東盟產業鏈協同的關鍵節點。隨著項目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和東盟供應商、科研機構、零部件企業將參與進來,共同構建跨國協同體系。

放眼整個東盟市場,新能源汽車正成為各國推動綠色轉型與高質量增長的共同目標。中國企業憑借完整的技術體系、成熟的供應鏈能力和可持續的創新模式,正在成為東盟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合作力量。吉利通過AHTV項目與本地產業深度融合,不僅促進了馬來西亞的產業轉型,也推動區域產業協同與互聯互通,為構建“區域共建、區域共享、區域共贏”的發展格局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隨著“一帶一路”合作深入推進,中國與東盟正從傳統貿易伙伴關系,邁向以產業鏈共建為核心的協同發展階段。吉利汽車的全球化布局和科技創新能力,正成為這一進程中的鮮明注腳。
從寶騰汽車的煥新到AHTV項目的落地,中國汽車工業正在以開放合作的姿態融入區域發展大勢,助力東盟國家實現工業現代化與可持續增長。這不僅是企業層面的共贏,更是“一帶一路”倡議在新時代背景下推動區域一體化與共同繁榮的生動實踐。
吉利全球化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當前全球化進入重構階段,區域一體化的趨勢愈加明顯,吉利正在推進全球化和本土化協同發展。吉利的目標就是既要堅持全球化,整合全球資源,構建全球網絡、服務全球市場、對接全球資本;又要做好本土化,抓住本土化市場機遇,做好技術產品、服務運營,并提升用戶體驗。
這一戰略取向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聯通基礎設施”向“共建產業鏈、共塑價值鏈”轉型的總體方向高度契合。2025年8月,在吉利汽車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強調,吉利汽車秉持“全球協同”和“區域深耕”的策略推進國際化發展,海外發展將列入集團優先級大戰略。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吉利抓住機遇,開放合作,深化布局,目前業務遍布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技術出海已成新的增長點。吉利為馬來西亞寶騰戰略輸出了多款產品及發動機技術,技術授權法國雷諾集團等,攜手開發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東盟峰會上出現吉利的身影,體現的是官方層面對吉利全球化模式的認可。汽車不僅是民生產品,也是技術集成度極高的戰略性產業。在當前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高、供應鏈重構頻繁的條件下,吉利模式具有重要的穩定性與示范價值。
通過在合作國建立本地化產能與配套供應體系,吉利全球化模式不僅降低了跨國貿易摩擦帶來的直接風險,也通過多點布局增強了區域供應鏈的韌性與彈性。對合作國而言,這種模式有助于實現產業自主性提升與綠色轉型;對中國而言,則是以開放合作方式穩固區域產業伙伴,從而共同應對外部沖擊。
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沖突加劇、產業鏈供應鏈受阻,全球發展處于關鍵十字路口。吉利通過技術與體系的輸出,既為合作國帶來可持續的產業能力,又為中國在區域產業一體化進程中贏得了制度性與戰略性的話語與影響力。
這種跨越國界的協同,不僅推動了本地經濟發展,也展示了中國企業在新一輪全球化中以合作取代競爭、以共建實現共贏的開放姿態。吉利正在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中國制造不僅能“走出去”,還能“融進去”,以科技與合作推動更廣泛的區域共繁榮。